本报讯 (记者 刘志松)11月5日,在新乡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谌永强等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时期推动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本报讯 (记者 刘志松)11月5日,在新乡市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上,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谌永强等介绍了我市“十四五”时期推动水利工作高质量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四五”以来,我市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锚定“十四五”水利发展目标持续发力,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水利改革创新、强化水生态治理保护,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水安全保障。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
“十四五”时期,我市实施了566个“21·7”灾后恢复重建项目、26个国债水利项目、凤泉湖引黄调蓄工程、南水北调中线新乡段配套供水工程等一系列重点水利项目;落实水利投资141亿元,完成投资135亿元,居全省第一方阵;争取国债资金35.22亿元,资金规模位于全省前列。截至2024年底,我市共建成中小型水库32座、大中型灌区12处、5级以上堤防1154公里。水旱灾害防御收获新成效
我市始终坚持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不断完善水旱灾害防御体系。先后开展2座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4座中型水闸除险加固,开展良相坡、柳围坡2个国家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开展3条中小河流系统治理,战胜了7次超警以上洪水、4次超保以上洪水。有效应对2022年、2024年和2025年农田旱情,有力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和灌区农作物灌溉用水需求。
河湖生态面貌发生新变化
我市以创建美丽幸福河湖为抓手,推动河湖治理从“达标整治”向“品质提升”跨越。截至2024年,全市已建成省级美丽幸福河湖(黄河)4条,市、县级美丽幸福河湖18条。持续深化河湖“清四乱”,累计整治“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各类问题578个。全力保障重点河湖生态流量,天然文岩渠大车集断面连续多年实现生态水量660万立方米/年的目标。系统保护地下水资源,2024年全市地下水埋深7.04米,较“十三五”末回升3.64米,辉县市百泉泉眼实现复涌。水土流失状况持续改善,实现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3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96.16%。
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达到新水平
我市依托黄河、南水北调中线“双水源”,建设了一批水源工程、调水工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十四五”末耕地灌溉面积达655.89万亩,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9%。加快建立水资源刚性约束机制,全市年取水量5万立方米以上的387个非农取水户均实现在线计量监测。加强计划用水管理,严格落实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年用水量在8000立方米以上的单位全部纳入计划用水管理范围。9个县(市、区)成功创建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省级节水型载体56个、市级节水型载体106个,全社会节水意识持续提升。2024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十三五”末分别下降27.0%和44.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十三五”末的0.562提高到0.577。南水北调“四县一区”配套工程全面建成,实现南水北调水源市域全覆盖,“十四五”期间累计供水8.07亿立方米,受益人口300余万人。实施南水北调总干渠防洪影响处理工程17处,有力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水利现代化治理能力实现新跨越
《新乡市河道保护管理条例》和《新乡市卫河保护条例》相继实施,3851名河湖长为守护河湖履职尽责。水利“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2021年在全市率先核发首张取水许可电子证照,实现涉水证照“电子化”突破;精准梳理并下放103项涉水权责事项至各县(市、区),推动管理权限“向下沉”;将33个涉水审批事项延伸至4个市辖区办理,让群众企业“少跑腿”;82%的水利行政审批事项实现1个工作日内办结,切实打通服务企业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财政资金、金融信贷、社会资本共同发力的水利投融资新格局加快构建,“十四五”期间吸纳银行贷款、社会资本等非财政性资金投入约45亿元。水权交易创新开展,年交易水量4000万方,南水北调用水效益持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