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抗日英雄汪洋曾为烈士写下这样的挽联:凡七尺男儿生当为国 做千秋鬼雄死亦光荣

2025-09-03 15:43:50 来源: 大河网 点击:  收藏

汪洋 资料图 汪洋烈士故居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孙益锐 实习生 杨蒙蒙 孙荟萱 文/图  生于豫鲁交界处的一个平凡村庄,却以不屈的脊梁书写出不凡的生命华章。八十余年风雨掠过,那个炽热的灵魂未曾...

汪洋 资料图 汪洋烈士故居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 孙益锐 实习生 杨蒙蒙 孙荟萱 文/图

  生于豫鲁交界处的一个平凡村庄,却以不屈的脊梁书写出不凡的生命华章。八十余年风雨掠过,那个炽热的灵魂未曾远离。

  他就是从河南省濮阳市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原山东省东阿县张秋镇顾庄)走出、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的抗日英雄——汪洋。

  以笔为刃 抗日救国

  穿过顾庄村委会西侧的一条向北的胡同,一座古朴的院落映入眼帘,这便是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汪洋烈士故居。

  汪洋,1913年出生于今河南省台前县夹河乡顾庄村。汪洋的早年岁月,与同时代许多进步青年相似,却又有着不同寻常的执着。

  “他在校爱读鲁迅、李大钊的作品,还在杂志上发表诗文。”多年来,顾庄村民、台前县党史研究员陈学涛一直致力于整理研究汪洋的事迹,现场他展示了几页复刻的杂志内页,“九一八事变”后,汪洋写下《论时弊》一文,句中炽热如炬,“以鲜血浇列强之恶迹,以骨髓填世界之不平”。彼时的他,以笔为刃,在济南地下党领导下,积极在学校创建“读书会”和“学生会”等青年进步组织,带领同学们散发传单、上街讲演、编演抗日救国戏剧。

  1936年,汪洋加入中国共产党。“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汪洋和古牧等人奉命一起回到山东,开辟抗日根据地,在鲁南地区组建了第一支抗日武装——“十字路抗日游击大队”。

  “汪洋烈士牺牲时年仅29岁,已是八路军鲁中军区第一军分区政委兼泰山地委书记。”陈学涛说,“如此年轻就有所作为,可见他革命生涯中展现出的杰出能力和作风。”

  血战吉山 以身殉国

  1942年10月17日,正在莱芜茶业口镇召开会议的汪洋及军区机关,突遭数千日伪军包围。

  汪洋亲自率领警卫排抢占吉山西岭高地,掩护机关人员转移。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最后关头汪洋与战士们在吉山东侧河滩端起刺刀,与敌人展开肉搏。

  最终,汪洋身负重伤,在敌人步步紧逼之下,他烧掉了身边的重要文件后,自戕殉国,时年29岁。

  在吉山战斗中,263名八路军干部与战士壮烈牺牲,亦毙伤敌军200余人。在整理遗物时,人们在汪洋上衣口袋里发现了他曾为烈士写的挽联:“凡七尺男儿生当为国,做千秋鬼雄死亦光荣。”

  汪洋牺牲的噩耗传来,八路军总部通电全军致哀。延安《解放日报》、八路军《军政杂志》、山东《大众日报》等纷纷发表悼念文章。泰山地区党政军民召开万人追悼大会,沉痛哀悼这位年轻的抗日将领。1945年,抗战胜利后,当地政府在吉山钓鱼台修建“汪洋台”,永志纪念。

  2014年,汪洋名列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其位于顾庄村的故居,2016年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后又被中共濮阳市委宣传部命名为“濮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人大代表教育培训基地”。

  如今,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的院落,已成为传承英烈精神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瞻仰缅怀,聆听革命故事,赓续红色血脉。

  岁月可逝,精神不灭。从1913到1942,从顾庄到吉山,汪洋用29年光阴书写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与信仰,一如他曾经写下的那句:“吾辈青年奋进,要我国兴民安。”

  英雄从未远去,他只是化作了山河,融进了时光。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