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青山忠魂铸丰碑 ——寻访“中国抗日第一山”

2025-08-25 09:41:13 来源: 新乡日报 点击:  收藏

黄海之滨,沂蒙余脉,有一座抗日山。抗日山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原名马鞍山,1944年,因抗日烈士的永驻,正式更名为抗日山。誓言铮铮,烙印民族气...

黄海之滨,沂蒙余脉,有一座抗日山。

抗日山是独一无二的。

这是中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原名马鞍山,1944年,因抗日烈士的永驻,正式更名为抗日山。誓言铮铮,烙印民族气节,见证那段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峥嵘岁月。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最早兴建的抗日烈士陵园。在战争最艰苦的1941年至1944年,滨海军民一手枪,一手镐,4次兴工,为死难烈士树碑建碣。

这里是安葬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烈士最多的陵园。800余将士的忠骨静卧山间,3576位烈士的英名镌刻于此。

八十年岁月如歌,八十载烽火传承。如今,当我们攀登上这片青松翠柏掩映的山峦,一部用血火写就的史诗徐徐展开:火叉巷中十八勇士生死阻击,小沙东海战怒涛裂舰……手抚石碑,耳畔犹闻金戈铁马,战鼓铿锵。

开国上将肖华为《抗日山志》作序:“这每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字,都包含着一个英勇悲壮的故事,都滚着硝烟,裹着烈火,都是歌,是诗。”抗日山以巍然之姿和浩然之气,为我们凝铸出一座历史丰碑和信仰高地。
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记者 王雪峰 朱萍 张晨晨
浩气长存
烽火铸就的抗战丰碑
1937年7月7日,日军炮轰宛平城,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关头!1940年底,曾参与平型关战役的八路军第115师东进,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决定在时属山东的滨海地区,开辟敌后战场。

次年3月,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取得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首次大捷。战后,教导2旅政治部为纪念“青口十八勇士”英雄群体和抗战以来牺牲的烈士,决定修建抗日烈士纪念塔。

硝烟未散,八路军第115师教导2旅政委符竹庭已策马踏遍群山,最终将目光定在赣榆西部马鞍山顶峰。

马鞍山背倚沂蒙,面朝黄海,其坚硬山石,恰似英雄精神的天然丰碑。

一场抗战史上罕见的“军民共建”由此拉开序幕——八路军第115师与滨海人民一手持枪、一手执镐,在敌后战场为烈士树碑立传。这既为铭刻不朽,更为存续火种,昭示后世,胜利乃以无数生命与钢铁意志凝成。

1941年春,第115师后勤处的柴川若来到此地,商讨建设事宜,并动员老石匠、老艺人帮忙。军民一心,在日军空袭和炮火攻击间隙,他们用牛车拉、人力推、肩扛手抬,将数吨石料运上山顶。次年7月7日,纪念塔落成。罗荣桓、陈光、肖华等领导与5000余军民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时刻。

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收藏着3张老照片,这是柴川若儿子柴大勇捐赠的。一张是柴川若与赣榆民工的合影,另外两张则是竣工后,战士们聚在塔下振臂疾呼的画面。画面显示,竣工那刻,悲愤与热血交织,他们用木桩架起一面幡,上书:踏着先烈血迹前进!

1944年,马鞍山更名为抗日山。

至今,陵园内已建成8个坡段,每一坡段都是史诗的章节……

小沙东海战烈士冢前刻有陈毅元帅的题词“浩气长存”!16位新四军第3师干部的生命永远停留在1943年的血色黎明:与日军巡逻艇遭遇后,第3师参谋长彭雄中弹后仍坚持指挥直到牺牲,8旅旅长田守尧夫妇挽臂没入暗流……

国际主义的光芒同样照耀抗日山。国际友人汉斯·希伯远渡重洋,以笔为枪揭露日军侵华暴行,牺牲在战斗一线;金野博以自身觉醒揭开日本军国主义罪恶,被日军杀害。双碑如炬,映照世界反法西斯阵线的星火不灭。

六角亭式墓中静卧着符竹庭。子弹壳熔铸的铜像目光如炬——这位15岁投身革命的将领,在1943年赣榆马旦头村遭遇战中殉国。此前,他在纪念塔落成典礼上说:“假如有一天,我为革命牺牲,请同志们记住,也把我安葬在这里。”

碧血丹心
血染山河的民族魂魄
从火叉巷中十八勇士的决然,到小沙东海面上的英魂化浪;从符竹庭政委的如山担当,到国际友人的埋骨他乡——抗日山的每一段往事,都如不灭薪火,照进我们心房。

十八勇士与一面永不褪色的战旗

1941年春,青口战役打响。七昼夜血战,毙敌伪200余人,俘虏400余人。历史将永远铭记:在那条狭窄的火叉巷里,18位战士用血肉筑起最后防线。那座因他们而建的纪念塔,也傲立在抗日山上,镌刻着先烈们的共同信仰。

在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入口处,荣誉战旗依然鲜艳。2015年“九三胜利日大阅兵”上,它猎猎飘扬,映照着1941年的浴血黎明。

1941年3月19日晚,一颗红色信号弹在海头上空升起,青口战役打响。3月26日晨,我军把敌弹药库运空后撤出。担任掩护任务的第115师教导2旅6团1营1连原飞友等18名指战员为牵制敌人,在火叉巷与敌展开血战……弹药打光,就用石头、砖块,经日夜血战,8位战士壮烈牺牲,2位战士重伤后不做俘虏饮弹自杀。

剩下的8名战士弹尽粮绝,藏身草垛。当日军纵火逼降,原飞友嘶吼:“不能连累乡亲!”于是一齐冲出火海后被俘,受尽酷刑宁死不屈。被折磨6天后,战士孟兆阁挣断绳索,救出3人,另外4人尽被杀害。

小沙东的生死航程与怒海悲歌

在石桥镇小沙村东侧,有座纪念碑,它宛如一艘航船,中间的碑石就像高耸的船帆,战士们手持驳壳枪、手榴弹等,怒向日寇。

1943年初,为迎接全国性大反攻,中共中央决定从各抗日根据地“抽调好的真正可靠的高级干部”送延安学习深造。新四军第3师组成51人干部队伍出发——师参谋长彭雄任队长、8旅旅长田守尧为副队长。

3月16日傍晚,大家乔装登船。历史在此转折:17日凌晨,日军巡逻艇的探照灯撕裂夜幕。干部队成员程世清袖藏手榴弹扑向敌酋,爆炸声揭开激烈海战。彭雄身中三弹仍倚舵指挥,田守尧高呼“泅水上岸”时,被子弹穿透身躯。最终,16名干部以身殉国,28位工作人员和船员英勇牺牲。

子弹壳熔铸出英雄伟光

“赣南闽西初相识,万里长征风雨同。君赴敌后驱日寇,血洒赣榆留英名。”在抗日山烈士陵园建园40周年纪念活动时,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亲笔题诗,献祭符竹庭。这位江西走出的将领,在滨海大地写下传奇:海陵反“蚕食”的英勇果决、郯城攻坚的一往无前……

1943年11月26日晨,日军偷袭滨海军区机关驻地——黑林乡马旦头村。时任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的符竹庭,到大树村检查俘虏情况时,与日军发生遭遇战,壮烈牺牲,年仅31岁。

依其愿,符竹庭被安葬在抗日山上,烈士铜像由子弹壳熔铸,1945年至1950年,赣榆县也一度更名为竹庭县。2014年,国家民政部公布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符竹庭烈士英名在册。

薪火长燃
巍巍青山的永恒铭记
抗日山仅高167米,却挺起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镌刻出“人民即江山”最雄壮的史诗。

这里不仅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更是全国首批著名抗战纪念设施遗址。自陵园建成以来,党和人民怀着对革命先烈的深切悼念之情,数次整修扩建。赣榆实施的“慰烈工程”,还将散落的忠骨迁入陵园,千余英烈在此安眠。

如今,这座占地24万平方米的精神高地,纪念塔、碑、亭、纪念馆、东西墓群等次第铺陈,自山脚广场沿台阶而上,最高处即是纪念塔顶擎旗的“八路军战士”。

1942年,在纪念塔落成典礼上,第115师代师长陈光说:“英勇牺牲的烈士们,你们的鲜血不是白流的,你们的死是有代价的……你们的英名将永远铭记在人民心坎里。”

这份铭记,在时光流转中化为实际行动。

每年清明前夕,赣榆城头镇小学的师生便如约而至,向英烈致以崇高敬意——这份坚持已走过半个世纪。今年8月,赣榆高级中学被“国防七子”高校录取的学子在这里与先烈跨时空“对话”,“强国复兴有我!”响彻山间。

赣榆区将抗日山、青口十八勇士纪念馆等红色景点“串珠成链”,打造经典教育线路,年接待量达60万人次。去年以来,已举行数百场实景党课,无声印证着信仰的力量。

烽烟散尽,忠魂依旧。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当朝阳为纪念塔镀上光辉,那尊八路军战士像依然擎旗执枪,守望黄海。这不是故事结尾,而是一个民族在血火中百炼成钢的永恒誓言。无数英烈用牺牲换来了我们的今天,我们也将以此铭记,继续前行。

策划:昌慧东 施连山 顾红  韩猛 张青红
俯瞰抗日山全景。
位于抗日山顶端的抗日烈士纪念塔。
1943年11月,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右一)、司令员陈士榘(右二)在指挥赣榆战役。
 
 本版摄影 贺龙广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