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昆仑,雄关漫道。
位于南宁市东北部兴宁区与宾阳县交界处、距离市区50公里的昆仑关,是我国著名的古关之一。这里群山环绕、中通隘道,易守难攻,具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在这郁郁葱葱的山岭间,曾发生过多次战役,其中最具影响力和最为著名的当属发生于1939年冬的昆仑关战役。经过浴血奋战,最终中国军队取得一场山地攻坚大捷,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抗战的决心和士气。
近日,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走进昆仑关战役旧址,回首发生在昆仑关上的铁血战斗。
山地攻坚取得大捷
据史料记载,1939年,日本侵略军为切断桂越国际交通线,阻隔中国对外贸易和外援,不惜发动军事攻势,武力占领西南战略要地南宁。昆仑关位于南宁东北方向,是桂越国际交通线上的重要隘口。中日两军为争夺昆仑关,在此处展开了激烈战斗。
“昆仑关战役自1939年12月18日打响,中国军队以空、炮、坦克等军兵种协同配合,在各方面支援下,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历时14天的战斗中,中国军队伤亡14000余人,歼灭日军5000余人,击毙日军前线最高将领少将旅团长中村正雄。”南宁昆仑关旅游风景区讲解员龙结萍介绍,昆仑关战役是桂南会战中的重要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正面战场上取得的一次胜利。
探访遗址缅怀先烈
战役结束后,为了纪念在这场战役中壮烈牺牲的将士们,1940年至1944年,“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修建。现墓园完整保存有南北牌坊、331级花岗岩台阶、阵亡将士纪念塔、阵亡将士公墓、纪战碑亭等多处遗址,以及昆仑关战役的阵地、工事遗迹等。在墓园的石质文物上同时完整保留了抗战时期军政、文化名人的题词、题联和书刻碑文真迹,是全国规模较大、石质文物较多、保存较为完好的抗战遗址纪念地之一。
跟随龙结萍的脚步,记者穿过刻有“陆军第五军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墓园”的南牌坊,登上331级被松柏环绕的花岗岩台阶,来到阵亡将士纪念塔,看到纪念塔周围摆放着游客敬献的花篮和鲜花。在纪念塔的北面,还有3座呈“品”字形的阵亡将士公墓。
“整座塔高14.74米,正南面题字‘碧血千秋’,意为将士们为国捐躯的精神值得后人永远铭记。纪念塔后方墓碑上刻有近3400位阵亡将士的名字,而更多英烈没有找到名字,也长眠于此。”龙结萍说,公墓上的英名因常年日晒雨淋,字迹渐渐模糊,许多阵亡将士的家人也并不知道他们牺牲在此,但周边地区的民众都视他们为“守护神”,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民众徒步前来祭奠。
在阵亡将士纪念塔不远处,有一座由花岗岩石修建的纪战碑亭,亭内正中立着一块纪战石碑,碑文为杜聿明将军撰写,记录了1939年昆仑关战役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全文有1000余字。记者看到,碑文中写道:“我则万众一心,前仆后继,不辞攀跻之艰,不畏壁垒之固,炮火交织于山谷,血肉横飞于林麓。攻战之苦,牺牲之烈,殆兴军以来所罕有。而攻坚克险,实开抗战之先河。”这段话体现了中国军队同仇敌忾、不畏艰难,誓死夺回昆仑关的坚定决心。
言传身教铭记历史
如今,战争的硝烟已散去,险峻关隘矗立依旧,人们不会忘记长眠于此的抗战英烈。
记者在阵亡将士纪念塔前遇到专程从宜州到此的70岁老人姚启林,他用相机记录下昆仑关战役的多处抗战遗址,以此缅怀烈士。他告诉记者,其父亲参加了当年的昆仑关战役。“昆仑关战役只有两个词可以概括,那就是‘惨烈、悲壮’。”姚启林回想起父亲给他讲述的战争,眼眶里泛起泪光。“一万多名将士用青春血泪甚至生命换来的和平,应该被世代铭记。小时候,父亲带我到此祭拜抗战英烈,长大后我也经常带孩子到此,向他讲述昆仑关战役和中国军队的抗战精神,用这种言传身教,让后辈记住民族英魂。”姚启林说。
兴宁区昆仑镇昆仑村上廖坡80岁村民李建纪小时候时常听村里老人讲起昆仑关战役,那时当地老百姓积极参与为军队送粮食、抬担架、挖战壕等工作,军民携手共同抗战。“我的一个堂伯,身怀武艺,某个晚上在村里遇到一名迷路的日本侵略者,堂伯英勇地徒手杀敌,缴获了一双日本军用皮鞋,成为他津津乐道的事情。”李建纪说,他退休前在昆仑村当老师,经常向学生讲述昆仑关战役的故事,每年清明节会带着学生到阵亡将士纪念塔扫墓。“作为昆仑关下的昆仑村人,我们必须记住那些牺牲的人,珍惜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
巍巍雄关下,一万多名英烈血泪祭芳华。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和弘扬昆仑关战役所展现出的伟大抗战精神,让这种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芒。
▲昆仑关战役阵亡将士陵园南牌坊。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潘浩 摄
抗战文物里的烽火记忆
昆仑关,为南宁东北侧之天然屏障。1939年12月18日,一声炮响划破天际。攻击令下,中国第5军的重炮兵团以及各师炮营同时开火,集中火力向日本侵略军发动猛烈轰击。霎时,整个昆仑关炮声隆隆,浓烟滚滚,火光冲天。
经过十几个日夜的鏖战和反复争夺,中国军队于当年12月31日完全克复昆仑关,取得昆仑关大捷。这是中国军队以攻坚战向日军进攻并取得胜利的少有战例之一,极大地鼓舞了中国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后中国军民的抗敌信心。
岁月流转,时间来到2016年。一名美国人骑行到昆仑关战役旧址附近的村镇,偶然目睹村民在田地里做农活时,挖掘出了一顶德制M35军事钢盔。出于对军事物品的喜爱,他用250元人民币从村民手中购买了钢盔,并辗转带回美国。
2019年,在一次军事爱好者的群聊中,来自上海的留美学生吴梦涛发现并询问起钢盔的来历。当得知钢盔来自中国后,对历史的敏感让吴梦涛当即提出购买要求,而持有该军事钢盔的美国人也爽快地以原价卖给了吴梦涛。这顶意外“出国”的钢盔又回到了故土,并由吴梦涛千里迢迢带到南宁,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向公众展出。经过5年的借出展示考察期,这顶德制M35军事钢盔在2024年正式被捐赠给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成为馆中文物之一。
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的展示柜里,记者见到这顶德制M35军事钢盔,它经过了战争的洗礼、尘土的掩埋和异国他乡的流浪,灰扑扑的外形显得很不起眼。
“这顶钢盔的整体形状保存得比较完整,对于研究昆仑关战役的细节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南宁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馆长农华霞告诉记者,正是像这样一件件来之不易的文物,拼接还原了更真实的历史图景。
每一件抗战文物都是历史的讲述者,背后都隐藏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当锈迹斑驳的军事钢盔在展柜里“沉睡”,我们仿佛还能听见战场上枪林弹雨擦过战士头盔的锐利划声;破旧不堪的军装和布袋,则默默诉说着将士们风餐露宿、浴血奋战的艰辛。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内前来参观学习的游客络绎不绝。
▲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收藏的烈士证书。
▲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展出的抗战中国军队钢盔(昆仑关附近出土)。
▲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展出的珍贵历史资料。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莫岚远 翻拍
在昆仑关战役旧址博物馆,观摩着眼前一件件带着历史伤疤的抗战文物时,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默默聆听、沉思,无不沉浸在那段血与火的历史记忆中。
“这是1987年民政部颁发给韦灿烈士的革命烈士证明书,由其后人捐赠,是博物馆收藏的珍贵文物之一。”南宁昆仑关旅游风景区讲解员龙结萍在展柜前向游客娓娓道来。
韦灿是桂南会战中牺牲的代表人物,曾任中国军队第31军第131师第392团团长。1940年2月24日,韦灿为掩护师部,与日军激战,在阻击过程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1986年,韦灿被追认为革命烈士,2015年入选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穿过历史的长河,这张已经褪色泛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静静“躺”在展柜里,提醒着后人铭记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不忘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以生命为刃劈开黑暗,迎来胜利曙光的那段艰辛岁月。
作为带领战士取得昆仑关大捷的将领,杜聿明曾使用过的手表和印章也被其后人捐赠给了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杜聿明的儿女每次来到这里,都会在父亲的相片前高唱抗战歌曲,父辈们的抗战精神一直激励和感染着后人。”农华霞的神色带着几分沉思和感慨。
一件件承载记忆的抗战文物宛如桥梁,连接历史与现实。昆仑关战役博物馆的展厅内,“血色雄关民族魂”专题展带着人们回望烽火岁月。展览汇集了海峡两岸关于抗战的珍贵史料、文物,共展出近1000组藏品及历史照片和30多分钟影像史料,累计接待中外观众近500万人次。
“文物所承载的抗战精神,对当代社会和公众有着积极的激励作用。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不灭。我们会深入挖掘抗战文物背后的感人故事,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赓续英雄血脉,让‘会说话’的文物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农华霞说。
本版文字:
南宁市融媒体中心
王海云 尹海明 罗琼 陈满运
莫岚远 吴潇 赵越 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