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人林照片
日军的残暴从未击垮荆楚儿女的斗志。在这片热土上,一大批抗日志士、英雄儿女为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前赴后继,浴血奋战,其中就包含新四军将领李人林。
李人林,湖北天门人。1931年参加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期间,李人林担任豫鄂独立游击支队第4团团长、新四军5师13旅38团政委,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1943年2月,日本侵略军分三路向江陵、监利等县的乡镇发起全面进攻。鄂豫边区党委根据中央的部署和人民的要求,适时作出开辟襄南抗日根据地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中共襄河地委和襄河军分区。1943年3月,中共襄河地委决定,派襄河军分区参谋长李人林率45团第一营为先遣队开辟襄南抗日根据地,正式揭开了开辟襄南抗日根据地斗争的序幕。
襄南,是指东起武汉,西抵沙洋、南临长江的河湖港汊地带,其范围包括潜江、监利、沔阳的全部和江陵、石首、荆门、汉川的大部。境内有洪湖、排湖、白鹭湖、三湖、长湖等大小湖泊。
1943年3月下旬,李人林率先遣队夜渡襄河,直插江陵。先遣队的行踪很快被日军发现,遭到合围“扫荡”。李人林带领部队,采取“贴烧饼”的战术,迅速靠近岑河口日军据点附近,在三湖地下组织和群众的支援下,分乘十数只大船开到芦苇荡中隐蔽起来。扑了空的日伪军撤回据点后,先遣队马上就返回土地口。
此后的1个多月,李人林部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争取收编了多方抗日力量,打退了日伪军多次“扫荡”,在江陵的三湖、白鹭湖地区站稳了脚跟,为开辟襄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可靠的立足点。
为了进一步扩大战果,中共襄河地委决定由襄河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刘真带领一批有斗争经验的干部随军分区所属独立12团6个连到江陵,与李人林部会合。45团参谋长青雄虎亦奉命率1个营从京山赶到襄南开辟白鹭湖以南地区。1943年4月,根据鄂豫边区党委和襄河地委的指示,在徐李市建立了襄河地委襄南工作委员会和襄南指挥部,加强了对开辟襄南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部署。
前赴后继 鏖战江汉
1943年5月初,日军进攻湘北和鄂西,以实现其保证宜昌以下船舶通航的“江南歼灭战”计划。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牵制日军兵力,新四军五师师部电令15旅主力迅速渡过襄河,向东南挺进。
15旅主力进入襄南后,为适应襄南快速发展的形势,襄河地委决定,撤销襄南工作委员会,成立中共襄河地委襄南代表团,统一领导襄南的军事和地方工作。
潜江西南重镇熊口,是新四军南取监利,东趋汉沔的要冲。李人林率部渡过襄河后,敌伪立即派伪6师第2旅朱秉坤部约2000人扼守熊口,妄图阻止新四军挺进洪湖。15旅主力进入襄南后,决定集中力量歼灭伪军朱秉坤部,拔掉熊口据点这颗钉子。
李人林任指挥长的襄南指挥部和15旅领导反复研究,制定了作战方案。1943年6月7日拂晓,总攻熊口的战斗打响。周矶据点之敌沈锡庚部,突破荆潜地方武装的重围,向潜城方向狼狈逃窜。熊口街北头阵地的王启瑞营长率部火线起义,让出防御阵地。驻守熊口的2个团则顽固抵抗,战斗十分激烈。襄南指挥部和15旅一起进攻,一面通过王启瑞等在阵地喊话,一面写信敦促朱秉坤投降。在强大的政治和军事攻势下,朱秉坤被迫宣布投降,接受指令,开赴江陵洪宋场集结听命。
然而,朱秉坤十分狡猾,匪性难改,其被迫率部集结洪宋场后,秘密部署残军向长湖逃窜。襄南指挥部和15旅立即对其实施包围,俘获1000余人,除朱秉坤及随从逃脱外,伪6师第2旅全部被歼。至此,熊口及附近的10多个伪据点均被拔除。
熊口战斗歼灭了江陵、潜江两县伪军的主要军事力量,孤立了潜江县城的日军,有力地支援了前线在江南对敌作战。以熊口为中心的江潜边地区成为襄南根据地巩固的中心区域。
随后,李人林率部直下洪湖,取得了黄蓬山、张家坊等战斗的胜利。到9月,襄南下辖江陵、荆潜、监沔、天潜沔、汉沔等县都建立了区乡一级政权,同时各县还建立了二三百人的县大队武装,控制了纵横约100公里的广大地区,并和川、汉、沔游击区连成一片。
新四军襄南新兵大队组建处(现监利市黄歇镇罗桥村)。
8月15日,荆州小学生在荆州市档案馆兰台荆典展厅观看抗战记忆展。
荆江两岸城市俯瞰。
荆州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梦瑶 摄
记者手记
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荆州儿女在全民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付出了伤亡522746人,财产损失约10.5亿元(按1937年7月的物价指数匡算)的重大牺牲。他们英勇抗战的事迹、顽强不屈的精神,始终激励着荆州人民。
80年过去,硝烟散尽。在广袤的江汉平原上,伟大的抗战精神转化为奋进的力量。荆江两岸,一幅锦绣的画卷铺展开来,一座古今交融的新城挺立而起,谱写着奋力开创建设先行区、当好排头兵的新篇章,努力为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