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抗日铁军:血火征程铸忠魂——寻访新四军第二支队从闽西到苏南的抗战印迹

2025-08-18 12:44:15 来源: 新乡网 点击:  收藏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仰华 陈子斐 梁熙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7年前,一支英雄的“铁军”——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福建闽西组建,挥师北上抗日。回望这支队伍从龙岩白土出发的...



龙岩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仰华 陈子斐 梁熙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7年前,一支英雄的“铁军”——新四军第二支队在福建闽西组建,挥师北上抗日。回望这支队伍从龙岩白土出发的烽火征程,闽西儿女的赤诚忠勇至今熠熠生辉。
 
当年,数千闽西子弟告别故土,在“抗日救亡”的呐喊声中踏上征程。他们在安徽歙县岩寺完成集结整训后,立即开赴苏南抗日前线。在韦岗伏击战、奇袭官陡门、塘马保卫战等著名战役中,闽西儿女以血肉之躯奋勇杀敌:廖海涛率部浴血奋战,最终与阵地共存亡;罗化成身先士卒,在抗日前线英勇牺牲……这些闽西籍抗日英烈,他们用生命践行了“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将忠魂永远留在了江南的青山绿水间。
 
8月上旬,我们踏上寻访之路,从闽西到皖南,再到苏南……追寻新四军第二支队当年北上抗日的英勇足迹,感受二支队光辉历程和闽西儿女用热血铸就的伟大精神。


 
白土誓师:铁军出征赴国难
 
秋天的阳光洒在龙岩东肖革命烈士纪念碑广场,新四军浴血抗战的浮雕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走进东肖新四军第二支队纪念馆,一张泛黄的黑白老照片定格了历史性时刻:张鼎丞和邓子恢等人站在临时搭建的木台上,手臂高扬,台下数千名战士与群众振臂高呼“誓死抗日”;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旧址后院斑驳的墙面上,抗日标语“反对在抗战中任何动摇妥协!铲除汉奸亲日派及托派匪徒”依然清晰可辨,与广场上的浮雕遥相呼应,共同诉说当年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时间回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遵照中共中央关于“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指示,为早日实现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人与国民党谈判,将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同年10月12日,南方八省红军游击队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
 
在闽西地区,根据新四军军部指示,1938年1月28日,闽西、闽粤边、闽赣边红军游击队在龙岩白土(今新罗区东肖)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简称二支队)。张鼎丞任司令员,谭震林任副司令员(后粟裕接任),罗忠毅任参谋长,王集成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三、四团,共2000余人,三团团长黄火星、副团长邱金声,四团团长卢胜、副团长叶道之。
 
新四军第二支队成立后,喜讯传遍了闽粤赣各地,白土成为闽西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新罗区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四级调研员符维健介绍:“过去中央苏区各地组织、漳厦潮汕抗日党派及知识青年、海外闽粤侨胞,都纷纷来投奔新四军,白土形成了‘华东沿海的一个抗日基地’。”支队政治部将各地知识青年及泰国、缅甸、新加坡归国华侨组成宣传队,王直任队长兼党支部书记,下设3个分队。
 
“新四军第二支队的成立,标志着闽西红军游击队从土地革命向抗日民族战争的战略转变。海外华侨的加入,既增强了战力,更显示了民族团结抗战决心。”龙岩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吴升辉表示。
 
1938年2月20日,新四军军部令各部誓师北上,剑指抗日前线!二支队随即发表《全体指战员为出发抗敌告别父老书》,字字铿锵:“为祖国河山而战!为民族生存而战!为子孙未来而战!”“让我们向前线挺进!与全国抗战军民铸成钢铁洪流!冲!冲!向前冲!誓将日寇彻底逐出中华!”
 
2月27日,龙岩白土双生公厝后头排,战旗猎猎,吼声震天!6000余名将士、各界代表和群众会聚,紧握钢枪,高举拳头,目光如炬,震天口号似惊雷怒涛,在群山间激荡,宣示誓死抗敌的意志!
 
3月1日,张鼎丞、邓子恢、谭震林率领二支队从白土犀牛排广场出发,踏上抗日征途,向皖南开进。


 
岩寺整训:军民同心固山河
 
初秋时节的安徽徽州(今黄山市),郊外原野依旧绿意铺展。掩映在古树林浓荫中的琶塘古村,依偎在青山脚下。
 
这个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古村落,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朝阳。白墙黛瓦马头墙,与村口琵琶状的两泓池塘相映成趣。两塘之间的双孔桥堪称奇构——半截石筑,半截木造,相传古人行走过木桥时,发出有节奏的音乐声,细听犹如琵琶琴声,“琶塘”之名便由此而来。村民胡小林家的祖宅就坐落在这口“琶塘”边上,1938年4月,新四军第二支队司令部设在这里,现为新四军二支队琶塘纪念馆。
 
1938年2月20日,新四军军部令南方各部开赴皖南岩寺集中。3-4月,张鼎丞、粟裕等率南方四路红军游击队走出深山,长途跋涉到达岩寺附近的琶村、琶塘集中整编。4月4日,新四军军部及直属机关从南昌开拔进驻岩寺,军部在金家大屋,直属机关多驻岩寺。二支队驻扎丰乐河北岸琶村、琶塘,与驻潜口、王村的一支队、驻西溪南的三支队,共同形成对军部机关的拱卫态势。
 
“当时的二支队司令部就设在胡小林家,服务宣传团住在村民胡永如家,战地医院在六房厅,还有两个团住在村内的胡自顺等村民家。”站在新四军二支队琶塘纪念馆前,琶塘村村委会工作人员王雨晨的讲述勾勒出清晰的历史图景:战士们吃着从闽西家乡带来的干粮,军训之余便帮村民挑水、耕作;白日岗哨林立,夜晚巡逻不断,村民夜不闭户安然入睡。六房厅的战地医院里,医护人员不仅照料伤员,更义务为百姓诊病,军民谈笑间情谊日深。宣传团常在关帝庙前搭台演出,千余军民同聚的场景,成为那段岁月里温暖的剪影。
 
如今,岩寺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内,一张泛黄的布告照片静静陈列。虽历经岁月冲刷,其上“本军奉命抗敌,志在保国卫民”“军民联成一体,相敬相爱相亲”的字句仍清晰可辨。这些字句化作战士们扫地挑水的身影,融入宣讲抗日道理的声浪,刻进了琶塘的日常。古村墙上,新四军用红土刷写的标语历经风雨依然醒目:“驱逐日寇出中国”“收复失地”“保卫家乡”……字字句句,都是军民鱼水情深的生动见证,亦是那段峥嵘岁月永不褪色的印记。
 
出于形势发展的需要,1938年4月28日,新四军组建抗日先遣队从潜口出发,揭开了东进抗日的序幕。6月中旬,二支队奉命离开琶塘,分两部进入阵地,一部向当涂之东小丹阳两侧山地进发;一部赴芜湖、当涂以东至小丹阳之间的河网地区,分别开辟了江宁当涂溧水边区(亦称横山地区)和宣城当涂芜湖边区(亦称大宫圩地区)这两块相连的根据地,将抗日火种播向更广阔的土地。
 
据统计,1938年7月至1939年12月,二支队(除四团一营外)进行大小战斗119次,毙伤敌伪3942名(日军1739名),俘虏453名(日军15名),缴获大量枪支弹药及军用物资,为坚持和发展江南敌后抗战奠定了有利基础。


 
塘马血战:忠魂碧血染丰碑
 
80多年前的江南深秋,枪炮声划破了塘马村的黎明。这场新四军史上最惨烈的抗日遭遇战,让270余名将士的热血浸透了这片土地。如今,塘马战斗烈士陵园的松柏愈发苍劲,纪念碑上的罗忠毅、廖海涛等名字,虽经风雨却始终闪耀——这些从闽西走出的英雄,用生命在苏南大地上刻下了“忠诚”二字。
 
沿着江苏省常州市溧阳市别桥镇的乡间小道蜿蜒前行,车轮碾过松软的泥土,不知不觉汽车驶入了一片古意悠悠的村庄。抬眼望去,满目青碧的田园风光里,错落其间的红色元素与之交相辉映。到了,这便是塘马村。
 
塘马曾是苏南抗战的心脏。皖南事变后,新四军重建军部,二支队改编为第六师第十六旅,罗忠毅任师参谋长兼十六旅旅长,廖海涛任十六旅政委,继续在苏南坚持抗日。1941年,十六旅旅部驻扎于此,是罗忠毅、廖海涛指挥苏南敌后抗战的重要据点。彼时,孤悬敌后的苏南抗日根据地被日军视为“眼中钉”,他们调集步、骑、炮兵3000余人,伪军800余人,配10余辆坦克,计划扫荡苏山、两溧地区,妄图摧毁我方领导机关。
 
穿过花木成畦的乡间小径,我们循着塘马村党总支书记黄春洪的脚步,踏上这片浸润着热血的土地时,一场壮烈的突围战仿佛穿透时光薄雾,在眼前徐徐铺展:
 
1941年11月底,十六旅正召开地方武装会议和财经工作会议,约1500人在此整训。不料情报泄露,11月28日凌晨,日军分三路直扑塘马村。拂晓时分,哨兵发现敌情,战斗骤然打响。
 
四十八团四连率先迎敌,半小时毙伤日寇数十人,后与五连在营长黄兰弟指挥下击退日军骑兵;六连在营政委廖堃金带领下粉碎敌人从后周方向突破的企图。激战一小时后,我军撤至拖板桥河东岸转入第二道防线。
 
上午8时,罗忠毅、廖海涛召集紧急会议,果断下令:1000余名机关人员由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王直带领向东转移,旅参谋长王胜率最后一批人员跟进,廖堃金带60余人掩护。而在“谁留下指挥”的问题上,两位首长争执起来——都想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友,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最终,两人都选择留下,继续指挥部队拖住敌人。
 
9时许,部队收拢至王家庄,日军骑兵突然切断掩护部队退路并猛攻。激战中,四连、五连连长及多数班排长牺牲。
10时许,激战正酣,两颗子弹猝然击中罗忠毅的头部,这位从闽西走出的抗日名将永远倒在了江南大地上。
 
正与敌军血战的廖海涛得知罗忠毅牺牲,立即号召战士们奋勇作战,为罗旅长报仇。眼看机枪手中弹牺牲,廖海涛端起机枪向敌群横扫过去,打得日军纷纷后退。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廖海涛的腹部,警卫员迅速把他扶到王家庄东边毛棚村一户农家稻草堆边躺着。可惜医务人员也已牺牲,无人对他实施抢救,最终,这个年仅32岁的闽西儿郎壮烈殉国。
 
下午,日军向东追击,四十八团后撤人员誓死守卫河边,阻敌于戴家桥以西。黄昏,日军停止进攻。当晚11时,王胜、王直率1000余人突围,次日抵达溧水脱险。
 
这场战斗,日军死伤500余人,我军罗忠毅、廖海涛和270余名战士壮烈殉国。新四军军部通电全军哀悼,称其为苏南抗日以来规模最大、最残酷的一战。虽代价沉重,但它粉碎了日军摧毁苏南抗日核心的阴谋,保全了大批领导骨干,为后续抗战留存了火种,更极大鼓舞了军民士气。
 
村口500亩精品稻米基地生机盎然,再往里走,满塘荷花与江南村落相映成趣。“转移人员就是从这座桥撤离的。”黄春洪说。如今,脚下的石桥修葺一新,溪水发出的声响,像是在轻轻叩击着过往,水面上荡开一圈圈涟漪,仿佛在诉说那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英雄从未远去。1953年,溧阳后周革命历史纪念塔建成;1973年,塘马战斗烈士陵园落成;1981年,罗忠毅、廖海涛墓迁至溧阳西山烈士陵园;1984年,溧阳后周小学成立“罗忠毅中队”“廖海涛中队”。如今,每逢清明节与烈士纪念日,西山烈士陵园凭吊者络绎不绝。
 
在抗日期间,廖海涛、邱金声、罗化成、黄才胜、涂凤初、江如枝、邱子华等二支队的闽西子弟,以热血浸染疆场,用生命铸就丰碑。他们的故事,如不灭的火种,在代代相传中愈发炽热,照亮着后人前行的路。
 
新四军第二支队的历史,是一部用热血写就的英雄史诗。从三年游击战的坚守到抗日烽火的转战,从北上抗日的豪情到江南敌后的血战,他们以忠诚践行初心、用生命铸就丰碑。这不仅是一段胜利的征程,更是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写照,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勇前行。
责任编辑:申彬彬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