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华中抗战的中坚力量 ——寻访新四军第五师在孝感抗战印记

2025-08-18 10:58:55 来源: 新乡网 点击:  收藏

孝感日报记者 蒋润涛 李琛 通讯员 易荣波 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自河南竹沟南下,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在孝感安陆赵家棚,李先念将几部分力量...



孝感日报记者 蒋润涛 李琛 通讯员 易荣波
 
1939年1月,李先念率领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及随行干部160余人,自河南竹沟南下,开创武汉外围敌后抗日根据地。
 
1939年5月,在孝感安陆赵家棚,李先念将几部分力量合编为新四军挺进团;6月,豫南及鄂中共产党的武装,统一整编成立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支队。
 
1940年1月,中共中央和中原局决定,我党领导的鄂中、鄂东和豫南3个地区抗日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
 
1941年4月,新四军豫鄂挺进纵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五师。组建完毕后,新四军第五师司、政机关和鄂豫边区党委机关以及五师主力部队相继进驻孝感大悟山,直至抗战胜利。
 
1941年至1945年,新四军第五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多次围剿和扫荡,英勇顽强、不屈不挠,进行了1260多次主要战斗,阻击了近15万日军的进攻,建立起以大悟山为中心、跨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有力支持了全国抗战。


 
南下鄂中 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盛夏时节,阳光洒落在孝感市安陆赵棚镇北面的薛家山,蝉鸣不歇,松柏簌簌。
 
赵家棚抗日烈士陵园内,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碑巍然耸立。远远望去,“赵家棚抗日烈士纪念碑”10个刚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在绿树和蓝天的簇拥下,闪闪发光。
 
这里不仅是鄂豫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重要历史见证,更承载着新四军第五师的峥嵘岁月。
 
时间回到86年前。1939年,李先念率新四军豫鄂独立游击大队160余人,从河南竹沟南下,进驻安陆赵家棚,着手创建安(陆)应(山)孝(感)三县抗日根据地。同年6月,陈少敏率部与李先念会师,共同开创了鄂中地区第一块抗日民主根据地——赵家棚抗日民主根据地。
 
地跨安陆、应山、孝感三地的赵家棚抗日民主根据地,三面环山、易守难攻,是游击战、伏击战的理想场地,也是连接平汉铁路东西向的枢纽。“没有小小赵家棚,就没有后来新四军第五师的壮大和中原军区的形成。”安陆市退役军人服务中心主任张伟感慨道。
 
在革命烈士纪念馆,一段赵家棚珍贵文物的发掘故事,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本名为《烈士传》的书,曾被封存于墙体之中,1988年旧房翻新时才意外现世。
 
书页已泛黄,封面佚失,内页题字依旧鲜红醒目:“踏着先烈的血迹前进。”那是时任新四军第五师政治部主任任质斌的题词;序言则由李先念亲笔所作:“悲悼本师三年来壮烈殉国将士。”
 
“这是上世纪80年代国内首次发现的战时《烈士传》,收录了1939年至1941年间牺牲的159名烈士信息。”张伟介绍,这本《烈士传》,不仅是对英烈的纪念,也成为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战历史的重要资料。

 
定军大悟山 孤悬敌后的抗战堡垒
 
大别山南麓,在群山环绕的白果树湾村,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依山而立,不时有游客驻足凝视、拍照留念。
1941年至1945年,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抗战指挥中枢,指挥前线将士在华中大地浴血奋战。
 
白果树湾位于孝感市大悟芳畈镇东部,因村前有一棵古老的白果树而得名。“湾前湾后群山环抱,重峦叠嶂,树木葱茂,进可攻、退可守,如同插在华中日寇腹心的一把利剑。”湖北省新四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大悟县档案馆副馆长何烨明介绍。
 
1941年1月6日,国民党制造“皖南事变”,并宣布取消新四军的番号。
 
“寒凝大地发春华”。同年1月20日,中共中央重建新四军,并确定将新四军部队整编为7个师。其中,活动在鄂豫边区的豫鄂挺进纵队编为第五师,李先念任师长兼政治委员。
 
新四军第五师组建完毕后,司、政机关和中共鄂豫边区党委机关以及五师主力部队相继由白兆山和京山八字门迁移至大悟山北麓礼南(现大悟县)悟峰一带山村。
 
如今,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青砖黛瓦,一排古村落由西向东分别是新四军第五师秘书处、情报处、作战处、参谋处、军需处、医务处、经济处、管理处“八大处”。抚摸着这一砖一瓦,看到这一个个重要的机关,耳畔不禁回荡起五师战士的冲锋声和呐喊声,仿佛一下子回到那段烽火岁月之中。
 
抗战期间,新四军第五师坚决执行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战略决策,依靠鄂豫边区人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从160多人逐步壮大为5万多人的正规部队和30余万民兵组成的抗日武装力量,建立了以大悟山为中心9万多平方公里的抗日民主根据地。
 
“别小看白果树湾这个大悟山下的小山村,80多年前,这里可是鄂豫皖湘赣五省边界地区抗战指挥中心。”何烨明说,在孤悬敌后的处境中,新四军第五师利用四面环山、易守难攻的地理特点,与日军展开武装斗争,成为华中抗日根据地抗日救国的中坚力量。
 
夜袭孝感城、激战侏儒山、粉碎日军“铁壁合围”战术……新四军第五师在根据地内广泛地抗击了日本侵略军,先后阻击了近15万日军和8万多伪军的进攻,对日、伪军的主要战斗达1260多次,歼灭日、伪军4.3万余人。
 
传承抗战精神 红色沃土奏响振兴交响曲
 
行走在安陆市的赵钱红色旅游公路上,青山掩映中的村庄风景如画、各具特色。
 
这条在2021年正式建成通车的公路串联起了8个曾经偏远的乡镇,累计输送的游客超过千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超过60亿元。
 
在这条公路的起点赵棚镇,连绵起伏的蓝莓种植大棚如画卷展开。这里的蓝莓种植面积有8000多亩,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之一。2021年以来,全镇累计投入资金超1亿元,对全镇民生工程实施整体提升,曾经的泥泞村道变为平坦沥青路,房前屋后绿树成荫,文化广场、便民设施随处可见,群众生活品质显著改善。
 
时光流转,在孝感这片红色土地上,红色根脉得到保护和传承,红色绿色农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激活乡村振兴的“绿色密码”。
 
今年1月,白果树湾新四军第五师司令部旧址景区成功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承载着深厚历史底蕴的小山村成了炙手可热的旅游研学目的地。“一天接五六个团,从早忙到晚。”“85后”讲解员周蓓忙得连轴转。她说,孩子们对中国抗战史特别上心,常追着问细节,还会认真记笔记。
 
依托旧址景区,白果树湾村打造了共享菜园、油菜花海、猕猴桃采摘园等文旅体验项目。“游客打卡革命旧址的同时,还能体验采摘乐趣,在村里品尝特色农家菜,逛土特产商店。”村党支部副书记严小裕介绍,如今的白果树湾已成为集红色旅游、乡村度假、生态旅游于一体的旅游度假目的地。
 
据统计,2024年,大悟县接待游客达790万人次,综合收入45亿元,10万余村民吃上“旅游饭”。

 
这里,曾培养600多名抗日骨干——
抗日烽火中,湖北有个“小延安”
 
孝感日报记者 蒋润涛 黄佐君 通讯员 李梦婷
 
说起延安,相信大家都耳熟能详,她是中国革命圣地。
 
但您也许不知道,1937年12月至1938年10月,在湖北应城汤池开办的“汤池训练班”,10个月走出了600余名抗战干部,被誉为湖北“小延安”。
 
李先念同志曾评价:“汤池是发动鄂豫边区敌后抗日战争的战略支撑点之一,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1937年“七七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组成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当年11月,中共中央驻武汉代表董必武同爱国进步人士、国民党湖北省建设厅厅长石瑛协商,决定在应城汤池开办“湖北省农村合作事业指导员训练班”。训练班由爱国人士李范一出面主持,时任中共湖北省工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的陶铸具体领导,以培养农合干部的合法名义培养抗日干部,重新建立、发展鄂中党的组织,动员民众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这就是著名的“汤池训练班”。从1937年12月第一批学员入学,到1938年10月因应城沦陷停办,汤池训练班共办3期,为新四军第五师输送了主力兵员,被誉为鄂中的“抗大”、湖北“小延安”。
 
汤池训练班为发展鄂中敌后抗战培育革命火种600余人。学员结业后,以农村合作指导员的身份分配到鄂中32个县市秘密恢复和建立党组织。他们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中,成为抗战的种子,点燃鄂中抗日烽火。
 
1938年底至1939年4月间,应城抗日游击队进行了3次整编,成为拥有4个支队、2个独立中队,共1000余人的抗日队伍,有力地支持了鄂中抗日游击根据地乃至鄂豫边区和新四军第五师的建设与斗争,成为鄂中抗日的一面旗帜。
 
今夏,记者来到孝感市应城汤池镇温泉西路30号,这里是汤池训练班旧址,如今是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
 
1984年6月,为纪念汤池训练班的历史功绩,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训练班旧址建立纪念馆。2015年10月,应城市投入资金,动工新建应城市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建成集纪念馆、纪念碑、烈士墓区为一体的汤池训练班和鄂中革命烈士纪念园,并以2489平方米的多功能展厅,展现汤池训练班和鄂中抗日的革命功绩。
 
拾阶而上进入纪念馆大门,陶铸、李范一等5名汤池训练班委员会委员的全身铜像伫立在此。再往左边陈列厅走,陈列着多方收集的汤池训练班师生百余幅照片以及大量实物、资料,生动再现革命先辈当年的学习、战斗、生活场景。
 
“我们将充分发挥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宣教作用,让大家在这里不忘历史、缅怀先烈。同时,继续做好维护和提档升级,助力讲好应城抗战英烈故事,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鄂中革命烈士纪念馆馆长黄志军说。


 
毛泽东号召学习的理论家、《解放日报》首任总编辑
孝感籍新闻战士杨松:以笔为枪 以墨为弹
 
孝感日报记者 蒋润涛 通讯员 易荣波
 
1941年5月14日,延安清凉山,解放日报社编辑部办公室正在举行《解放日报》创刊会议。作为第一任总编辑,杨松报告了办报计划。
 
这位戴着眼镜的总编辑从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归来。据当年在延安工作过的同志回忆,杨松岁数不大,但博学多才,懂英语、俄语,能讲政治经济学、古典哲学、中国历史。既有理论,又有实际,大家都很羡慕他。
 
《解放日报》创刊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随着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武装力量的日益发展壮大,中共中央亟须主办一张大型日报,以加强对各地的宣传和工作指导。
 
1941年春,中央政治局决定在延安出版大型日报《解放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毛泽东题写报名并撰写发刊词,阐明了报纸创刊的宗旨和任务。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为抗日救国提出的一项重要政策。杨松这方面工作经验丰富。
 
杨松,原名吴绍镒,1907年11月出生于孝感大悟四姑墩,1927年2月受派遣进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4年归国,在东北从事革命领导工作,成立了中共吉东特委,任特委书记,兼任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政治委员,是东北抗日联军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1938年2月,杨松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后兼任秘书长和宣传科科长,并在中央马列学院任教。同年9-11月,他作为东北地方领导干部和抗日联军代表出席中共中央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并担任会议秘书,参与文件的起草,是我党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宣传家和革命活动家。
 
1941年5月,中共中央创办《解放日报》,杨松调任总编辑。办报初期,由于人手少条件简陋,杨松既是总编又是编辑也是校对员,每天报纸在出版之前,他都要从头到尾逐字逐句通读一遍。报纸发行一个多月,他接连写出了29篇社论。这些社论比较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战略形势,批判了国民党顽固派积极反共、消极抗战的行径,有力地激发了全民团结起来一致抗日的信心和决心。
 
1942年11月23日,杨松因病在延安逝世,年仅35岁。毛泽东在送给他的挽联上写道:“杨松同志办事认真,有责任心,我们应当记住他、学习他。”
 
责任编辑:申彬彬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