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危亡时刻护“火种” ——抗战中无锡人民的家国情怀

2025-08-18 10:38:54 来源: 新乡网 点击:  收藏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存续的关键一战,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勇气和智慧守护着民族的火种。 在江南名城无锡,面对山河破碎、家园沦陷的危局,一群坚韧的无锡人或徒步千里、矢志救亡,以信仰铸就民族脊梁;或忍痛...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存续的关键一战,无数中华儿女以血肉之躯、勇气和智慧守护着民族的火种。
 
在江南名城无锡,面对山河破碎、家园沦陷的危局,一群坚韧的无锡人或徒步千里、矢志救亡,以信仰铸就民族脊梁;或忍痛西迁、实业报国,以生命护卫抗战资源;或传承文脉、弦歌不辍,以教育延续文明基因。
 
从军事抗争的燎原星火,到民族工业的浴火重生,再到文化命脉的薪火相传,无锡人民在血与火的淬炼中,诠释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刻内涵,在中华民族最悲壮的集体叙事中,上演了一场又一场感天动地的“火种保卫战”。


 
千里流亡:革命火种燃起抗战激情
 
从无锡市惠山区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纪念馆出发,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匡村实验学校的学子们在模拟行军中重走“锡流”路,一步步体悟着“信仰的力量”:
 
1937年11月25日无锡沦陷前夕,为保存革命力量,中共地下组织决定组织爱国青年撤离无锡转向宜溧山区开展抗日游击斗争。80余名无锡爱国青年以匡村中学为起点,在锡西陆区桥集合后,携带进步书籍与宣传物资,踏上西行的征程。“选择从这里出发,一是因为这里此前有中共党员以教师身份作掩护,长期开展活动,具备较好的群众基础;二是因为‘锡流’成员中有多人是本地人;三是因为这里距无锡城区较远,相对比较安全。”纪念馆义务讲解员聂清欣将这段历史娓娓道来。
 
然而,当队伍行进至溧阳时,战局出现新态势,日军一路沿沪宁线西侵,一路沿太湖南侧向南京包抄,使溧阳处于包围之中。党组织决定就地成立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简称“锡流”),推选孙克定为团长,周秋野、钱敏、吴志明为副团长。会议决定,“锡流”成员兵分两路,分别向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和新四军驻南昌办事处进发。
 
革命的火种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锡流”成员徒步穿越苏、皖、赣、豫、鄂五省,行程千余公里,始终追寻着党组织。这是一支流亡服务团,也是一支抗日宣传队。大家沿途演出《放下你的鞭子》等话剧,用方言向农民宣讲抗日救国的道理。“锡流”成员程兰芬曾回忆,当时,大家睡在老百姓屋檐底下,睡在大树底下,风雨无阻。对他们来说,马路边就是演出舞台,村头巷尾就是宣传阵地,他们在沿途播下全民抗日救亡的星星之火。
 
面对日军围堵与恶劣环境,“锡流”成员坚持斗争。行至芜湖时,“锡流”成员目睹日机对渡江的难民狂轰滥炸,数百名无辜百姓葬身火海,更加激发起成员投身抗日的决心。大家一路跋涉,一路扶持,沿途不断有上海、苏州、溧阳等地抗日青年加入,队伍发展至130多人。大家的脚走破了,叫作“烂脚队”;身上长满虱子,叫作“光荣虫”。面对磨难,“锡流”成员不以为苦,反以为乐,每个人都斗志昂扬。
 
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辛跋涉,“锡流”成员分别抵达武汉、南昌,正式投入抗日队伍。“女作家、‘锡流’亲历者函子将‘锡流’称作是一次‘小小的长征’。”无锡党史专家介绍,“锡流”成员中最小的14岁,最大的36岁,有夫妻、姐妹、兄弟等共18对。其中,不乏“富二代”及地方知名学者,在国家危难之际,他们毅然选择背井离乡寻找救国救民之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锡流”成员中有19位壮烈牺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流”成员们在各条战线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作出贡献。
 
“锡流”的光辉业绩不仅是无锡抗战史的缩影,更是中华民族在危难中自我觉醒的集体记忆。正如纪念馆前镌刻的誓言:“火种不灭,精神永续”,这种将个体命运融入民族大义的担当,至今仍是激励后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这束由无锡青年点燃、在千里流亡中愈发明亮的精神火炬,其意义远不止于唤醒民众、投身战场。它所昭示的坚韧与希望,也照亮了另一条同样关乎民族存亡的战线——当实业家们面临工厂沦陷的绝境时,正是这份不屈的民族精神,赋予了他们守护民族工业命脉的非凡勇气与智慧,指引着他们踏上同样艰险却意义非凡的西迁征途。


 
窑洞工厂:实业火种照亮黄土高坡
 
抗日战争时期,为保存中国工业实力,支援抗战,将工厂企业搬迁至西南地区刻不容缓,工业界发起了工业西迁运动。其中,就有无锡的民族实业家。为了避免工厂落入日寇手中,以无锡企业家为首的江南工商力量,以血肉之躯守护民族工业的火种。“中国企业家在特殊时期的家国情怀和奋斗进取的企业家精神,既是自我拯救也是拯救国家的英勇之举,堪称中国实业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作家高仲泰的历史类纪实作品《大西迁》,生动再现了那段可歌可泣的艰辛历程。
 
1937年淞沪会战炮火逼近无锡,荣德生、李国伟等实业家毅然喊出“宁毁厂不资敌!”然而,毁厂并非唯一选择——掩埋设备固然可保不落敌手,但前线将士急需武器,后方建设更需工业根基。无锡企业家们作出了艰难而又正确的抉择:将工厂西迁,把核心设备拆卸、装船,溯长江而上,向重庆、宝鸡跋涉,避免毁于战火或为敌所用,为抗日国防经济和战后民族工业保留一份实业火种。
 
无锡工业机械厂、申新四厂、福新五厂……这些民族工业的命脉在日机的轰炸下艰难生存。它们最终在陕西宝鸡的黄土高原深处落地生根,构成民族工业“向西,向西”的突围史诗。无锡工人随厂而至,江南儿女直面西北的粗粝:肠胃难咽杂粮,双眼难忍荒芜。长乐塬上,“无锡工人住宅”的标识至今斑驳,默默见证着那份咬紧牙关也要扎根的坚韧。他们不仅是生产者,更是用血肉之躯守护民族工业火种的战士。
 
守护火种的智慧在绝境中迸发。1940年,宝鸡申新纱厂在此处建成窑洞车间,1941年,窑洞工厂正式运转,共有24孔窑洞,支撑了中国西北战区的棉纱供应。工厂占地十余万平方米,由当地民工耗时3年在黄土深处掘成,其间险情不断。当黄炎培在李国伟陪同下参观时,日军炸弹在附近炸响,窑洞岿然不动,机器运转如常。黄炎培挥毫写下“窑洞工厂固若金汤”,林语堂更盛赞其为“中国抗战中最伟大的奇迹”。李国伟为这片土地取名“长乐塬”,寓意“长久安乐”,更暗含在困苦中乐战不疲的昂扬斗志。
 
这份“敢为人先”的智慧与“无所畏惧”的坚韧,正是无锡工商精神在民族危亡时刻的璀璨结晶。这些内迁企业不仅支撑了战时军需和民用,更在战后成为西南、西北工业发展的基石。无锡企业家在实现自我拯救的同时,更铸就了实业救国的双重奇迹。
 
宝鸡申新纱厂带动了宝鸡十里铺工业区的形成,使原本仅有7000人的小镇发展为西北重要工业基地。其配套建设的电厂、面粉厂等企业进一步促进了当地经济繁荣,成为宝鸡近代工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如今,宝鸡申新纱厂旧址已改造为长乐塬抗战工业遗址公园,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工业遗产、4A级景区,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与文化传承。80年前,无锡民族工业的火种向西燎原,未曾在漫天烽烟中熄灭;80年后,火种永续,精神不灭,锻造成我们面向未来,一往无前的永恒动力。
 
实业家们以血肉之躯保存的工业火种,在黄土高原深处奇迹般燃烧,为前线将士输送武器,为后方重建奠定根基,有力地支撑了民族的抗战伟业。然而,一个民族的复兴,更需要文化的火种,文明的滋养。就在实业火种于西北窑洞中燃烧的同时,另一群无锡儿女,正以无比坚韧的方式,在颠沛流离的烽火中,守护着民族文化的灵魂与根脉,让文明的薪火在绝境中生生不息。


 
烽火弦歌:文化火种播撒三千里征程
 
2024年12月17日至2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中共无锡市梁溪区委员会、无锡日报报业集团联合摄制的6集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片中,一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
 
1937年寒冬,湖南株洲的旷野上,73岁高龄的无锡国专校长唐文治双目几近失明,须发皆白立于风雪中。天寒地冻,流亡师生疲惫不堪,他昂首吟诵《诗经·小雅·何草不黄》:“匪兕匪虎,率彼旷野……”苍凉之声未落,已是声泪俱下,学生闻之无不动容。在由湖南向广西桂林转迁途中,头顶日机盘旋,国专师生一起高声诵读《离骚》,声浪压过引擎轰鸣,在死亡威胁下坚守着文化尊严。
 
这是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在抗战中艰难内迁的一幕。作为全国教育体系中最底层的私立专科学校,无锡国专在1937年至1946年的9年流徙中,以超乎想象的韧性,将中华文脉的火种传递于烽烟之间。
 
自无锡城破始,国专师生便踏上漫漫长路。从无锡到长沙,再迁湘乡铜钿湾,局势日蹙,复又南徙广西。烽火紧逼下,学校在9年内先后十易其址:初至桂林,旋迁北流山围,再避入陈柱教授家乡萝村;稍稳定后于桂林市郊穿山重建校区,竟奇迹般开辟300亩校舍。然而好景不长,1944年日军再逼,白崇禧实施焦土政策,这片心血顷刻间化为灰烬。师生只得再迁蒙山;其中一部分师生又遁入大瑶山深处的高寒地带,直至抗战胜利后因路费无着,滞留广州中山大学暂栖,最终1946年方归无锡。
 
“九年十迁,这是全面抗战时期中国高校迁徙史上罕见的记录。”无锡国专研究专家刘桂秋慨叹,“每次迁移,都有人流散。有时抵达新址,师生仅余八九人,行李甫卸,便寻两三间土房,即刻复课。”在萝村的陈家祠堂里,在蒙山深谷的寒窑中,国专师生“戎马转徙,未尝一日废弦诵;艰苦同尝,而无一人出怨言”。在广西办学的这些年中,无锡国专竟于颠沛流离中培养出大批广西学子。国专教师黄汉文曾言:“无锡国专改变了广西的人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所来自江南的学校,在八桂大地上悄然播撒下文明的种子。国专代理校长冯振在经费断绝之际,凭个人声望延揽名师,竭力维持。在穿山校区一排三间的草房中,竟然依次住着阎宗临、向培良和梁漱溟3位硕学鸿儒。阎宗临教授携妻带子,辗转至蒙山文尔村后,竟在油灯下完成了史学专著《罗马史》。他在序言中写道:“一个读书人,在那离乱之时,外面秩序破坏,如度沙漠中迷路的生活;而可求者,只有设法安定内心的纪律,埋头工作。”——上好每堂课,完成每部书,便是对文化命脉最坚韧的守护。
 
守护火种的使命,始终在国专师生心中铭记。大家深知,保全性命之外,尚有高于生命的价值。国专师生吃尽千辛万苦,在僻壤深山中办学,是“为中国文化延此一线薪火之传,持续于弗替”——国专学生严庆添的肺腑之言,道出了这场迁徙的终极目的。无锡名儒钱基博1946年在《江苏民报》撰文盛赞:“岂惟延唐先生之斯文一脉于西南,而实以续如缕不绝之国命!”
 
信念之火熊熊不息。无锡国专九年十迁的苦旅,其意义远超一所学校的存续。当西南联大以恢宏体制保存学术精英时,这所江南小校则以草根般的顽强,在荒村野寨点燃了文化星火,铸就了一种信念:文化的根脉深入泥土,纵烽火连天,亦能在最贫瘠处绽放新芽。这簇于绝境中不熄的火焰,不仅映照着抗战时期知识分子的文化担当,更在今日化为文化自信、科技创新与和平发展的永恒动力。
 
责任编辑:申彬彬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