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蕊 杨丽娜 翟艳 詹长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焦作市,最知名的道路是解放路;解放路上,最知名的地标是纪念塔。 在解放路中段、东方红广场南侧,塔身上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蕊 杨丽娜 翟艳 詹长松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在焦作市,最知名的道路是解放路;解放路上,最知名的地标是纪念塔。
在解放路中段、东方红广场南侧,塔身上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的人民英雄纪念塔,承载着焦作市那段波澜壮阔的抗战历史,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诉说着怀川儿女在抗战岁月里的英勇事迹,见证了这座城市不屈的脊梁。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制造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38年2月19日,沿平汉铁路南下的日军侵占焦作,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犯下滔天罪行。
在中共豫北工委、焦作工委、晋冀鲁豫省工委的领导下,怀川儿女与日本帝国主义者展开殊死斗争,掀起抗日救亡的高潮,最终收复了焦作地区全境,夺取了抗日战争在焦作地区的胜利,巩固了太行、太岳根据地的南部门户,书写了荡气回肠的篇章。
大东村:河南首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在此成立
走进修武县,在青云大道中段,有一个名为大东村的小村庄,朴实名字的背后,却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在村口的大石头上,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院士钟南山为该村题的字——河南省第一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大东村。
时间的车轮倒退到1938年2月,日军侵占修武县,在修武境内烧杀抢掠,制造了多起惨案,当地民众陷入深重灾难。
日军的暴行激起了修武各界的反抗,进步人士、爱国青年纷纷寻求抗日救国的道路。中共冀豫晋省委太南特委迅速派遣干部进入修武地区,联合当地进步力量开展抗日活动。
当年3月,修武县(包括焦作市)各界代表在大东村召开大会,正式成立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程明升当选为县长,共产党员张向毅为秘书。
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是河南省以国共合作形式建立的第一个县级政权,实际上受中共冀豫晋省委太南特委领导,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较早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推动了豫北抗日救亡运动的发展,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1938年8月初,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到豫北视察工作,听取了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代表程明升、中共修武中心县委代表任雷远、道清支队代表刘聚奎的汇报。对地方工作作了重要指示,要求县委和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面对本地区国民党军事力量的加强要做好两手准备,并指示县委尽快开展焦作矿区工作。
修武县政府建立后,八路军主力部队三八六旅、三四四旅先后来到修武山区,在主力部队支持下,县政府政令得以推行,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全县除修武县城、待王镇、焦作市区外,建立了6个区政府、20余个村的民主政权,开始在广大农村宣传抗日,组织群众,支援抗日部队。
修武县抗日民主政府这一政权虽仅存续9个月,却开创了河南敌后抗日政权建设的先河,其“国共合作、减租减息、武装动员”模式为后续根据地建设提供了范本,为当地群众树立了抗日救国的旗帜,极大地鼓舞了河南乃至华北地区的抗日斗志。
陈赓日记 精彩记录六断敌军“生命线”
道清铁路线是日军从新乡到焦作的主要交通运输线。日军侵占焦作后,抗日军民不断发动对道清铁路线的破袭,阻止日军运输军需物资。
1938年8月16日至9月21日,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部六破道清铁路,威震太行山。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第五次大破袭。9月10日,陈赓接报,修武至狮子营段的铁路已被敌人修复通车,遂于11日晚执行第五次道清线破袭计划。
陈赓率部返回修武县西村乡大东村后,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摊开纸笔,记下了来到豫北焦作一带最难忘的一日:
今天(9月11日)是我们在道清线上的第五次大举破坏。大东村上,正规军、游击队,村前村后,沙滩田野间,到处集结着人群。从16时开始,一队一队向着指定的目的地前进。不到两个钟头,村上忽告寂静,一天的紊乱与热闹变成了过去。
天已张开黑幕,但月亮涌出高空,黑暗被其排除不少,大地变成银灰色的世界。我带领警卫员与通信员,踏着影儿向着预定的指挥阵地前进。登上山门口之右翼高地,时间已是21时。除了远处百间房的十几盏路灯闪着微弱的光以及田野间点缀于秋夜的虫声之外,茫茫大地几乎全在睡梦之乡。和几个通信员看看北极星,又以望远镜当作天文台上的窥远器,看看月亮,消磨时间,等待着胜利的战斗。
已是21时30分了,为什么还没有枪炮声?正在疑问之际,忽然道清线上,从焦作到新乡,一时炮火连天,机炮声发自焦作、李河、待王、修武、狮子营、获嘉等车站。随着山岳的震动,数千健儿勇往直前,在敌人的猛烈炮火之下,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争取民族的解放。他们奋不顾身,工作约7个钟头。最后是烧枕木了,这时的道清线火光烛天,宛如一条条长长的长城。毫无问题,任务已经完成。部队在胜利中撤回原地,我亦随队回大东村。
1938年,从8月中旬到9月下旬,陈赓率部对道清铁路共进行了六次大破袭,扒毁铁路27公里,烧毁枕木万余根,歼敌100余名,牵制了敌人进攻潼关、洛阳,呼应华中,进取西安的计划。同时,陈赓的三八六旅在修武的驻扎,对修武的抗日战争给予了有力支持。陈赓曾派得力干部到道清支队担任领导工作,并从武器装备上支援地方武装,极大增强了修武人民对敌斗争的信心。
道清战役 粉碎日军分割阴谋的关键一战
道清铁路线是日军控制豫北的交通命脉,沿线盘踞着日军第117师团、伪兴亚巡抚军及独立第14旅等势力,形成对太行根据地的封锁。
为打破分割,打通太行与豫西根据地的联系,建立向黄河以南进军的跳板,1945年1月21日至4月2日,八路军太行军区以第七、第八军分区及平原分局党校警卫团等部共4个团又3个独立营的兵力发动道清战役。这也是对1944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发出关于“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号召的坚决落实。
七分区向获嘉南部开进,攻克程封、徐营、中和等据点。八分区主力在峪河、九里山打击了伪十四旅之后,南越道清路,奔袭郇封、宁郭日伪军;拔除武阁寨、小董、小高等据点,全歼守敌1000余人。1月31日,日军驻焦作三九〇大队队长尤角光带一个中队纠集焦作、沁阳、清化的日伪军合击小高,太行八分区司令员黄新友指挥部队反击,经过一个下午激战,毙敌60余人,击伤60余人,生俘日军11人,俘伪营长以下47人,尤角光趁天黑只身逃往焦作。至此,道清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2月19日,道清战役进入第二阶段。黄新友司令员率部连克道清路北大陆村、焦庄、马坊、五里源等伪军十四旅据点,歼敌千余人。3月7日,再克东西板桥据点。同时,七分区司令员张廷发率部全歼峪河镇守敌,打退了1500名日伪军对薄壁的进攻。
3月上旬,道清战役第三阶段开始。日军纠集新乡、安阳、清化、沁阳之敌,从东、西、北三面向驻小高一带老二团和沁河支队袭来。3月9日,老二团和沁河支队在武陟城西南强渡沁河,跳出包围圈,横扫石荆、岳庄、小虹之张敬忠残部。11日收复大司马,后攻克西张计、张武村及王顺一带十余里的敌碉堡群,又转攻徐堡、黄庄、后杨垒、崇义等据点,歼敌300余人。3月19日,八分区主力决七团向博爱县城周围发动攻势,连克阳庙、东西界沟和许良、大辛庄等据点,歼敌100余人。
至此,历时70天的道清战役结束,共歼灭日伪军2500多人,收复国土8000平方公里,解放人口75万,建立了获嘉、武陟、修武等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使以新乡为交会点的平汉、道清、新汴3条铁路均暴露在太行军区部队直接打击下。
这次战役,参加部队之多、战役时间之长、取得战果之大,都是当时少有的,是八路军由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尝试,通过“军事-政治-群众”三位一体的作战模式,为抗日战争后期的战略反攻提供了范例。道清战役被《新华日报》社论称为“粉碎日军分割阴谋的关键一战”,其成功经验被写入晋冀鲁豫军区战术教材。
纪念塔 丰碑永驻护英魂
1945年,焦作市第一次解放时,太行军区为了纪念抗日战争中浴血奋战、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决定建立抗日烈士纪念碑。
同年11月15日,太行四分区在焦作广场(今焦作市贸易大厦处)召开“晋豫人民复活纪念大会”,会后举行了纪念碑奠基仪式。军政首长刘毅、杜毓沄等讲话,痛陈日寇“三光”暴行,讴歌军民“以血肉冲破天险”的壮举。
纪念碑于1946年1月20日落成,坐落在焦作广场南端,塔身呈五面立锥形,各面顶端雕塑一颗五角星,并有军政领导的题词。题词分别是“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题;“四专区人民复活纪念碑”,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杨秀峰题;“冲破天险绝路逢生”,晋冀鲁豫军区政治委员邓小平题;“英雄事业群众作风”,太行军区政治委员李雪峰题;“烈士美名万世流芳”,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题。碑基镶嵌着五块长方形的黑色石碑,碑文是杜毓沄撰写的“晋豫人民复活记”。
1946年6月,国民党顽固派背信弃义,发动全面内战,大举进攻解放区,10月焦作被敌人占领,我军撤退上山,纪念碑遭到了严重破坏,首长题词被枪打,四周水泥柱与铁环被毁。
1948年10月,焦作第二次解放后,政府立即拨款修复纪念碑,使其恢复了原来的面貌。
20世纪50年代焦作从矿区城镇发展成为新兴的重工业城市,市中心东移,政府决定移置纪念碑于东方红广场,1959年竣工,并改名为“纪念塔”,首长题词与碑文保持原貌。
1970年,因塔基裂缝、塔身倾斜等原因,纪念塔再次被加固整修,加高了塔身、扩宽了塔基,塔顶呈五楞白云浪花形,塔基座五面都镶嵌着长方形石碑,无碑文。塔身五面的题词易为毛泽东同志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原碑文被覆盖。
1992年12月,焦作市委、市政府在烈士陵园重建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东方红广场纪念塔仍予保留。
纪念碑的命运,见证着时代沧桑。八十载光阴流转,两座丰碑几经磨难,始终承载着不朽英魂,铭刻着怀川大地英雄儿女的不屈脊梁。
这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历经抗战烽火淬炼的革命斗志、家国情怀,在怀川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绵延不绝。从太行山走出来的抗战队伍,成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的骨干力量。之后,又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五军的名号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威名,涌现出黄继光、邱少云等战斗英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降兵也是由这支部队改编而来,至今仍然是翱翔在祖国万里蓝天的“天兵天将”。
这是一座人民的丰碑。深嵌在焦土中的弹痕,回荡在山谷里的呐喊,矗立在人民心中的纪念碑,凝聚成怀川儿女不屈的民族魂,持续传递着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80年后的今天,太行南麓的焦作以山河为卷、奋斗为笔,将烽火记忆转化为复兴力量,高质量发展、高效能治理、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怀川大地在新时代正焕发出磅礴伟力。
责任编辑:申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