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邓艳红今天的岳麓山,山青水绿、山道蜿蜒、游人如织;80多年前,这座山硝烟弥漫、豪情悲壮,与长沙这座古城唇齿相依、共御外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李霞 邓艳红
今天的岳麓山,山青水绿、山道蜿蜒、游人如织;80多年前,这座山硝烟弥漫、豪情悲壮,与长沙这座古城唇齿相依、共御外敌。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日前,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麓山景区管理处讲解班讲解员和湖南大学学生共同组成的寻访抗战印迹小分队,登上岳麓山重走抗战路,沿着先辈足迹追寻那段血火交织的英雄记忆,传承不朽的抗战精神。
英雄之山 每年都有很多人来瞻仰致敬
如今到岳麓山游览的人们,总爱在爱晚亭前驻足拍照,却鲜少有人留意,亭旁树林深处,还留存着当年抗战时挖就的战壕。
詹妮今年32岁,毕业于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去年成为岳麓山风景名胜区的一名讲解员。她说,向导们常带着游客穿行于林间小径,每到战壕遗址便会驻足讲述抗战往事,最常说的那句总让人动容:“这山上的枫叶为什么这么红?那是被血染红的!”
山间的风裹挟着草木清香,也捎来历史的回响。80多年前,那些可歌可泣的长沙保卫战,就曾在此打响。
提及长沙会战,绕不开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创立的“天炉战法”——在日军进攻路线上破坏道路、坚壁清野,设置纵深伏击区,以正面诱敌深入之策,构建起四面合围的 “天然熔炉”,最终将敌人围而歼之。第九战区司令部战时指挥部旧址,就在爱晚亭附近。
指挥部设在一处防空洞内,洞口隐匿于青山绿水间。洞口旁立碑铭记,无声却郑重地提醒人们:当年,正是在这里,湖南军民书写了抗战史上的壮烈篇章。
沿山路继续上行,沿途可见抗日阵亡将士名录碑、长沙会战碑,还有湖南省会警察纪念堂、第四军抗敌阵亡将士公墓等遗迹。再往深处,七十三军抗战阵亡将士公墓、七十三军七十七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静静矗立。每一座碑、每一方墓,都承载着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一座岳麓山,半部湖湘史。
岳麓山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这里古木参天,是感受四季流转的绝佳场域;更因遍布古迹名胜、镌刻英雄足迹,成为人们汲取精神力量的源泉。
23岁的傅俊淇来自哈尔滨,在湖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读的四年间,他和同学多次登上岳麓山,对这座山、对长沙都很有感情。今年5月21日,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重温那段峥嵘岁月,灵魂再受震撼,精神再获淬炼!”已保送本校读研的他,表示将在未来“做好抗战历史传播者,为社会出更大一份力”。
创新之地 助力“最强大脑”逐梦青春
时光荏苒,时代向前。登顶岳麓,俯瞰长沙,昔日的英雄山脚下,已然崛起一座充满活力的科创新城。历史的厚重与创新的激情在此交织,孕育出一片滋养创新创业的沃土。
26岁的安徽姑娘舒丹丹是中南大学新闻传播学专业毕业生,2022年,她以“用互联网为制造业插上翅膀”的初心扎根长沙,创办了湖南丹翼科技。依托本地厚实的制造业根基,她的新事业迅速步入正轨。
舒丹丹的选择,藏着岳麓山下的创新发展密码,这方沃土正滋养着像她这样的无数年轻追梦者。如今的岳麓山大学科技城(简称“大科城”)已是创新要素的聚集地:7所高校院所、33个国家级科创平台、230个省部级科创平台在此扎根,38个市级以上众创空间与科技企业孵化器星罗棋布;34位“两院”院士、近30万名在校大学生在此汇聚,让这里成为湖南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高地。
在大科城,不少创业项目都带着“校友基因”。为给这些“本土孕育”的项目助力,大科城管委会启动“红枫计划”,拿出数千万元资金聚焦“投早、投小、投科技”,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送去“第一桶金”,助麓山下有潜力的科创力量起飞。
记者了解到,湖南湘江新区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铺就“快车道”——资金扶持、场地供给、导师指导……全方位的支持让创新人才不断扎根聚集,如今新区人才总量已突破100万人。岳麓山下,正成为湖南当之无愧的“最强大脑”聚集地和创新策源地。
“长沙太适合年轻人扎根了,创业环境友好,等研究生毕业,我也想留在这里,做个‘新长沙人’。”说起未来,傅俊淇眼里满是期待。
从铁血壁垒到文旅新地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梁瑞平 唐江澎 张炎炎
一座天心阁,半部长沙史。“从进入天心阁的那一刻,你所呼吸的每一口空气、走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历史。”7月中旬的一个清晨,在讲解员的带领下,由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与湖南第一师范学院青年学子组成的寻访抗战印迹小分队由东北门踏入天心阁景区,深入探访这座见证过长沙最壮烈战火的潇湘古阁。
古城墙上筑起铁血屏障
三次长沙会战和长衡会战中,天心阁都是敌我双方殊死争夺的焦点。中国将士依托这古老城墙浴血奋战,用血肉之躯一次次粉碎日寇“以战迫降”的狂妄野心。
1941年12月底,日军为打通粤汉交通线,以12万兵力发动了对长沙的第三次进攻。在天心阁即将失守的危急关头,中国守军反守为攻,第10师和第12师共同吹响冲锋号角,在岳麓山炮台及守卫天心阁的重机枪掩护配合下,打得日军仓皇而逃。
当年的战争烽火,似乎依然在耳畔鸣响。记者一行穿过市民休闲广场,只见古朴庄严的崇烈塔、崇烈门、崇烈亭沿石阶而上依次排开,无声诉说着长沙会战的悲壮。
穿过崇烈塔,便是1946年建设的崇烈门。四根门柱上镌刻着两副对联,主联“气吞胡羯 勇卫山河”中的“胡羯”直指日寇;侧柱篆书对联“犯难而忘其死 所欲有甚于生”,则道出了抗日阵亡将士为国赴难奋不顾身、为了理想宁可捐躯的伟大民族精神。站在崇烈门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黄荀初感叹:“两副对联读起来荡气回肠,让人不禁对抗战将士的民族气节和献身精神肃然起敬。”
经崇烈门拾级而上,穿过崇烈亭,便来到了景区的文物保护区——天心阁阁楼和古城墙区域。因占据长沙城内制高点且城防设施众多,这里历来是城池防护的要塞和兵家的必争之地。
“快看,这些都是我找出来的新宝贝!”采访当天,天心阁文史专技人员沙伟兴奋地向大家展示了12张新发现的从天心阁古城墙角度拍摄的长沙会战老照片。近年来,沙伟和天心阁管理处的同事们一直致力于天心阁各项史料的发掘和保护:“用历史说话,让更多的人通过天心阁铭记抗战历史、更了解长沙!”
“文夕焦土”化身文旅地标
战争的烽烟已经远去,天心阁所承载的历史和记忆却不会消失。1983年,长沙市政府将毁于文夕大火的天心阁阁楼在原址重建,千年名阁重现生机;2005年,天心阁景区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位于蔡锷路的天心阁西门片区,如今被改造成天心阁历史文化街区。抗战老照片被放大框裱在青灰色文化墙上,吸引行经的市民、游客停下脚步,重温那段悲壮的历史。
从西门进入天心阁景区广场左侧,一尊巨大的警示钟雕塑矗立于此。这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长沙市政府为纪念1938年文夕大火所修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警示钟前,一位父亲正在给8岁的儿子讲述文夕大火的历史。
2024年,曾是湖南第一座市民公园的天心阁,在建园百年之际,嬗变为湖南首个光影主题公园。每当夜幕降临,高耸的天心阁阁楼灯光璀璨,古城墙通过光影技术成为最具历史感的打卡文化墙。天心阁公园光影项目负责人吴颖姝介绍,改造后的天心阁,游客停留时长提升了300%,购票进入天心阁核心景区的游客数同比增长135%,游客满意度超95%,项目还获评2024年长沙市年度影响力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实践案例。
“站在古城墙上聆听抗战先辈的英勇事迹,这种实景体验与从课本学习的感受完全不一样。”登古城墙远眺,岳麓山、湘江尽收眼底;近瞰,长沙第一高楼IFS国金中心仿佛触手可及。“古今‘长沙第一高’在此同框,这种感觉太神奇了!”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生刘怡佳禁不住连声赞叹。
历史从未远去,发展从未止步。天心阁管理处党委书记、主任彭枫婷介绍,天心阁(西文庙坪)历史文化街区被纳入全省十大重点历史文化示范街区,天心阁街区已晋升省级旅游休闲街区。昔日抗战烽火地,如今已成长沙文旅新地标。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
在“理想的中转站”感受精神的滚烫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何乐 李广军
在长沙市芙蓉区蔡锷中路,有一条僻静的徐祠巷,两边低矮的楼房已经拆迁。沿着巷子径直往前走,一栋红檐青瓦的清末宗祠式建筑静静矗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就坐落于此。
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原为徐家祠堂,始建于清末,砖木结构。1937年12月9日,中共中央派遣徐特立以八路军高级参议和驻湘代表、王凌波以上校主任的身份,来到长沙建立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并于年底在此挂牌办公。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驻湘通讯处作为中国共产党设在湖南的一个公开办事机构,为湖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开展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长沙近现代文物保护管理中心讲解员张斐向记者介绍。
穿过古铜色的大门,可见祠堂共有前后二进。当年,这里一进办公,二进为祠堂,以十扇花格朱漆大门作屏墙,前殿接待来访群众,后殿存放筹集的抗战物资。
采访中,记者遇到了来自长沙市一中初级中学的史仓颉同学。好奇又活跃的小史不仅询问了展陈中美式发报机的用法,尤其关注驻湘通讯处动员知识青年赴延安的往事。张斐介绍,1938年6月至8月,通讯处设立了“抗大、陕北公学长沙招生委员会”,前来报名的青年很多,先后被输送去延安的约有600人,其中包括杨开慧烈士的侄女杨展。他们有的进入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校学习,一批医务人员则到前线为八路军、新四军开展医疗工作。
史仓颉说,当年的通讯处是“理想的中转站”,在这里,先辈们把救亡图存的信念化作千万人的行动;如今,我们仍然需要学习他们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以及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1938年文夕大火中,这里被焚毁。1975年,长沙市人民政府在旧址上按原貌复建,并举办复原陈列,展出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的相关历史文物、资料等。它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湖南人民英勇抗战的见证,还保留了清代祠堂建筑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价值。”张斐介绍,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1983年10月被公布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3月被命名为第五批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如今正在进行的文物本体修缮和环境整治工程,更是对这份历史价值的深度呵护。针对建筑的清代祠堂风貌,修缮团队特意从各地寻访与原建筑材质、工艺相符的材料,对花格窗、木梁雕花等细节进行精心修复,力求让每一处都保留历史的“原汁原味”。
芙蓉区文化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留住历史根脉、激发时代活力。我们修缮八路军驻湘通讯处旧址这样的历史建筑,就是要让后人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把老长沙的故事、革命先辈的事迹融入街道景观,让这条街不仅是商业旺地,更是精神家园。”
在蔡锷中路旁的小巷里,老字号糖油粑粑摊前排着长队;街头的茶颜悦色门店,穿着汉服的姑娘们举着奶茶自拍……“如今家门口变化实在是太大了,越来越像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谈起家门口的变化,家住定王台街道走马楼社区的张爹说。
传奇影珠山
从天炉战法“炉口”到今日红旅小镇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周小华 舒元臻
“这里是战壕,这里是掩体。”“这里是存放弹药的位置,算是一个小的补给点”……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晚报记者来到影珠山抗战遗址文化公园寻访抗战印迹,福临镇文旅中心工作人员杨琮一边指引介绍,一边跟记者讲述着烽火连天的往事。
“影珠山雄踞长沙县福临镇,南接青山铺,北连开慧镇,地跨长沙、汨罗两地。地处交通要道的这里,也是‘天炉战法’的‘炉口’,这是当年构筑的石砌战壕和进行惨烈战斗的战场遗址。”爬上山顶,杨琮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抗战遗址群略呈带状分布,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5公里,总面积约35平方公里。整体规模宏大、遗址类型齐全,这样保存比较完整的抗战遗址还是比较少见的。”杨琮告诉记者,在1939年至1942年间的三次长沙保卫战中,在这里发生的大小战斗数十次,尤以第三次长沙会战最为壮烈,抗日军民当时在影珠山腰子坡一举全歼日寇山崎大队,400余名抗战将士也英勇牺牲,长眠此山。在长沙保卫战影珠山抗战阵亡将士墓碑上,“倭寇未曾留片甲,英雄驻此障长沙”的对联,就是对英烈最好的褒奖。
记者获悉,福临镇除了在影珠山风景名胜区内建设了抗战遗址文化公园,还建成了长沙保卫战·影珠山抗战史实陈列馆。今年11岁的陈树湘红军小学六年级学生张雁琳正在参观展览,一边看一边做笔记。“我曾跟随爸爸妈妈多次聆听影珠山的抗战故事,希望有更多的人知道这些抗战历史。”身为长沙县“十佳少年”的她表示。
影珠山山如眉黛,长沙县唯一的五星级民宿桐乐民宿就宛如眉梢上的痣一点。民宿主理人龙腾告诉记者,他非常看好影珠山和福临镇,2021年6月在这里建成第一栋民宿,此后陆续增加了两栋,“每年的3月至10月是桐乐民宿的旺季,年营收在200万元左右”。
福临镇区域总面积82平方公里,人口3万,是长沙县唯一没有规模以上企业的乡镇,如今正谋求转型发展。“东瓜山夜市的烤肠、长沙人吃的肉松都是这里出产的。”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副镇长张水湘自豪地告诉记者。
影珠山下福临门。福临镇党委书记李明惠告诉记者,福临镇如今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型发展,陈树湘故里和影珠山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福临镇“一红一绿”两张名片。全镇以这两张名片为主导,全力发展生态文旅产业,正向着“奋力打造宜居宜业康养福地,全面建成全国知名红旅小镇”目标迈进。
责任编辑:申彬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