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城广场如今是泉城济南的大客厅,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游人如织,盛世安乐。这里也是济南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在广场东北侧的护城河上,有一座南门桥。站立桥上,向南望,远处千佛山青翠如屏,近前高楼矗...
泉城广场如今是泉城济南的大客厅,是这座城市最繁华的地方之一,游人如织,盛世安乐。
这里也是济南老城区的核心区域,在广场东北侧的护城河上,有一座南门桥。站立桥上,向南望,远处千佛山青翠如屏,近前高楼矗立;向北看,黑虎泉路上商家林立,一派繁荣兴盛景象。
80多年前南门桥北端,矗立着雄伟的济南城墙南门城楼——这也是“南门桥”名字的来源。就是这座城门,见证了发生在87年前由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一场艰苦战斗。
济南攻击战: 抗日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
1938年8月13日拂晓,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攻入了被日军侵占的济南城。这在当时可是一场非常震撼人心的抗日战斗。
《新华日报》1938年8月15日的相关报道
当年8月15日出版的《新华日报》第一版上刊发了题为《我游击队攻入济南》的新闻:“我方游击队某部两大队,于十二日拂晓攻入济南。敌方兵力甚薄,戒备松懈,未几即攻入东南两门。旋与敌发生激烈巷战,嗣以敌拨兵增多,我游击队乃安全撤至城外。当时敌未敢出城再战,敌死伤极多,恐慌异常。”
不过,这条新闻报道中的“十二日”应该是不准确的,因为据其他相关的革命文献记载,当时游击队攻进济南城的时间均为8月13日。
这场攻击战是怎么发生的呢?
1938年1月,曾任冯玉祥部教导总队总队长的抗日爱国志士孟昭进,在家乡邹平县麻姑堂村组织成立了“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孟昭进被推举为总司令。义勇军成立后,发展速度很快。
2月下旬,孟昭进与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第三支队司令员马耀南、副司令员杨国夫取得联系,在邹平县明家集设立了两军联合办事处。两支部队交换抗日情报,互派干部,协同作战。不久,两支部队联合起来攻下了章丘、济阳、莱芜等县城。到了1938年5月,义勇军已发展到1万余人,成为当时山东境内最大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力量。
7月下旬,国民党六十九军军长、山东省代主席石友三和共产党驻六十九军党代表张友渔,在蒙阴县龙亨镇召开军事联合会议。会上,孟昭进谈了攻打济南的想法,得到了张友渔和石友三的支持。会议之后,孟昭进便开始侦察敌情,积极进行进攻济南的准备。
8月13日,“中国民众抗日义勇军”5000余人与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派出的一个营的兵力一同发起了济南攻击战,并且从南门、东门攻进了济南城。
攻入济南老城区的部队进行了艰苦的战斗,同日军形成了对峙态势。各攻击部队团长、营长先后到千佛山向孟昭进汇报战情。战斗中,义勇军得到了广大济南市民的大力支援,他们给前线士兵送去食物,并帮着救护伤员。还有的人家把门板、桌、椅等抬到大街上设置障碍,以阻止日军快速行动。
在济南人民的支持下,义勇军和游击队同装备精良的日本侵略军激战三昼夜,歼灭日军500余人、伪军500余人,并使津浦、胶济铁路陷入瘫痪状态,让日军的补给运输受到严重的影响,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抗日热情。
14日,日伪军通过空中侦察,调整了部署,向孟昭进游击队和八路军驻地进行反扑。孟昭进指挥部队将战线缩短,并在城关、商埠一带加强兵力和敌人激战。日军久攻不下,调集飞机向游击队扫射轰炸。因为游击队没有对抗敌机的武器和经验,所以遭到一定损失。当天晚上,为了避免更多伤亡,孟昭进决定将部队撤出内城,暂时休整,并将消息通知了八路军。15日,随着攻入济南城内的游击队陆续撤出,孟昭进又命令部队后撤至东西彩石和大小龙堂附近。发现游击队撤退后,济南城内的日伪军利用机械化优势尾随追击,在龙山追上了游击队的后卫部队并发起猛攻。危急时刻,八路军三支队赶到,对尾追之敌进行了突然打击,掩护了游击队安全转移。
战斗结束后,邹平、齐东、章丘的政府机关、学校、人民群众纷纷到部队慰问,举行了庆祝大会,极大鼓舞了游击队和济南民众的抗日热情,充分显示了山东人民的抗战热情和全民抗战的力量。
孟昭进曾撰写过题为《“八·一三”济南之战》的文章,载于《邹平文史资料》第二辑(1985年10月),详细记述了济南攻击战的经过:
十三日拂晓,云裂天晴。我登山观望,济南市里仍是云雾迷漫,看不清楚。十一时,我在千佛山听到枪声。战斗首先在东关打响,随后南关也打响了。江兆明营冲进东门,在青龙桥附近同敌人展开激战。王德五营从南门也杀进城里,在院东大街遇到了日军主力。西门大街附近,敌人的坦克、战车向王德五营扑来,枪声、炮声、喊杀声响成一片。这时,我命令警卫二营从南关西关之间攻击上去,支援王营,战斗更加激烈,我军同敌人展开街道巷战,不少民房起火。东起青龙桥、西至普利门一片火海。
下午二点,张复乾团、宋京山团在杆石桥附近也同敌人遭遇。我部官兵利用房屋障碍各自为战,同敌人周旋战斗。在黄台桥、板桥附近,八路军三支队独立营,中午也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后又在冷水沟、郭店北山同敌人打了一个下午。
在战斗中,我军得到济南市民的大力支援,有的送水送饭,有的救护伤员,有的扛出门板、桌椅设置障碍,到处是军民一致团结抗战的生动场面。第一天的战斗从中午一直打到傍晚,晚八点左右,各团长、营长先后到千佛山向我汇报战斗情况。大家斗志旺盛,决心同敌人决一死战。对官兵奋勇抗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我给以嘉勉。并令各部利用夜间积极构筑障碍物,堵塞马路,阻止敌人反扑,把伤病员送出城外,抓紧时间休息,以备明天再战。
……
第三天,天气阴沉沉的,敌人调集了增援部队,增加了攻击力量。早饭后,敌人首先向西关、南关我军阵地发射大批炮弹。然后,从商埠西头分三路疯狂地向我阵地扑来。我部抵挡不住,只好撤出战斗。此时,天空忽降大雨,我军便利用这个有利时机,迅速集结撤出济南。江兆明营、王德五营取道东关南头的舍坊门,顺大小山沟,撤向张家山方向;张复乾团由杆石桥以南撤向兴隆山东南方向;宋京山团撤向八里洼,尔后沿锦绣川东去;我同辛建涛卫队营和王乐之营,随宋团东撤。至此,我参战官兵全部安全撤出。
此次济南之战,杀伤日军和汉奸千余人,使胶济铁路交通中断数日。我军阵亡70多人,伤400多人。营长王风昆(齐河县人)、刘采廷(蓬莱县人),连长李盛堂、毕子先等人,在这次战斗中光荣为国捐躯。战斗结束后,邹平、齐东、章丘的县政府、机关、学校,人民群众组成慰问队,纷纷到部队慰问。六十九军转来了大后方各部祝贺济南战斗胜利的电文,《大公报》《新民报》《民国日报》等报纸也都报道了济南之战的消息。
据记载,八路军部队在配合义勇军攻击济南的同时,破坏了胶济铁路的龙山车站至大临池100多公里的铁路线,炸毁多座大小桥梁,铁路沿线电线被剪,线杆被拉倒,使胶济铁路陷入瘫痪状态。
除了《新华日报》外,这场战斗还有多处明确记载。山东省档案馆馆藏两件相关文献:《清河区五年工作总结》在关于游击战争与武装建设方面指出:“数年来,我们曾三次攻克长山城,一度攻入济南城……”《原清河区抗战来较大战役报告》第一条记录:“一九三八年八月会攻济南城,我袭入东关。”
济南攻击战是在没有正规部队参战的情况下,两支游击队在济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同占领济南城的日本侵略军进行的一场殊死战斗,并一举攻进城内,重创日军,是抗日初期地方游击队攻打大城市的先例,是“山东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在抗日战争史册上书写的一页光辉篇章”。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 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济南的党组织从积极倡导促成并全力维护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到分赴全省各地参与领导多处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从坚持敌后抗战,先后创建大峰山、平阿山区、齐济临商、章历泰边区、邹长抗日根据地,到顽强地开展济南地下工作,济南人民、济南周边的抗日队伍在中共济南地方组织的带领下,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峰山革命根据地纪念馆
在济南城区西部的长清区,有一座大峰山,为长清、肥城、平阴3县市区边沿中心,与肥城山区相连,也称长肥山区。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同泰(安)肥(城)山区、平(阴)阿(东阿)山区相呼应,是泰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
1937年11月,日军步步向济南逼近,济南危在旦夕。在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济南即将沦陷的紧张形势下,长清的魏金三等共产党员决定将长清县的抗日活动重心从县城向农村转移,首先转移到魏金三的家乡——县城南部山区的南坦山阎楼村,他与这里的群众有密切联系,为抗日斗争活动深入、迅速地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1938年1月初,魏金三在此建立中共长清县坦山临时党支部。同年6月成立中共长清第一届县委;11月,将地方游击队整编为长清独立营,魏金三任政委,之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累计作战23次,动员群众2000余人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培养军事干部40余名,输送兵力组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1939年6月,中共长清县委召开由全县60多名代表参加的会议,选举产生了长清县抗日民主政府。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至1939年8月,全县各乡镇均建立起中心党支部,各区、乡、村民主政权相继建立,形成了比较巩固的大峰山抗日根据地。1939年11月,泰西地委授予长清县“抗日模范县”称号。到1940年春,大峰山抗日根据地已经比较巩固,长清县的抗日斗争蓬勃开展。
大峰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为长清(大峰山)坚持抗日战争、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 诞生在古寺里的人民抗日力量
在济南市章丘区普集街道三山峪村北的半山腰上有一座古寺,这里就是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的诞生地——石峪寺。寺门外空地上竖立着“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旧址”文物保护石碑。寺庙内建有“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建立纪念馆”。
1937年12月,日军侵入济南,章丘跟着沦陷。1938年2月16日,李曼村、宋怡翔、方子成等人率领70多名爱国志士,在三山峪村北石峪寺宣布起义,正式成立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李曼村任司令、宋怡翔任指导员、方子成任参谋、陈英任政宣员,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烽火从这里燃起。至此,章丘第一支抗日武装正式成立,揭开了章丘人民武装抗日、保家卫国的序幕。
在第一支抗日武装的影响和带动下,不久后,章丘又成立了第二支、第三支抗日队伍。章丘早期的三支抗日武装后均被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改编。其中,章丘人民抗日救国军改编为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六支队二十一中队,在章丘境内活动不久即赴外地作战,融入抗日斗争的滚滚洪流,在战场上屡建功勋。
鲁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
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内景
在济南市莱芜区,有一座反映鲁中全民抗战的综合性纪念场馆——“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走进展馆,可以看到700余幅图片、600余件文物,还有15处场景,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期间鲁中地区(主要包括临朐、沂源、莱芜、章丘、新泰、泰安、蒙阴、费县、沂水、安丘、益都、淄川、博山、历城、泗水、沂南等)抗日根据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设及抗战史实,让观众能看到鲁中地区党政军民在抗日战争时期所作出的突出贡献。
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内景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鲁中地区中共党组织发动武装起义,创建抗日武装,开展游击战争,为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其一、二、四支队在泰安、莱芜一带以及沂蒙山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了鲁中抗日根据地。
党中央对创建鲁中抗日根据地十分重视。早在1938年1月,党中央在给中共山东省委的指示信中就指出:(山东)省委工作的中心应当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泰安、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等广大地区为重心。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鲁中根据地军民在党的领导下,组建抗日武装,英勇杀敌,同日本侵略者展开殊死的斗争,多次粉碎了日伪军的残酷“扫荡”“清剿”“蚕食”,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914年、1928年,日军就曾入侵过古城济南。1937年12月至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更是对济南进行了8年的侵略统治,使得济南成为近现代以来遭受日本侵略最深重的中国城市之一。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济南爱国民众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英勇抗战,书写了一幕幕抗日救国的壮烈诗篇。
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
济南是一片有着深厚革命历史文化的红色热土,抗日战争的烽火曾在这里燃烧。光辉的革命历史,众多的抗日战争遗迹,铸就了这座红色之城的英雄精神,一代代济南人传承着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展现济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和人民英勇奋斗的壮丽篇章!
本版图片由赵晓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