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叫他“孙胡子”,毛泽东笑称“孙行者”。他是长征路上的“铁脚”参谋长,是主动申请降衔的开国中将,是国内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来自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的百岁将军孙毅。北关少年改名明志孙毅将军...
战友叫他“孙胡子”,毛泽东笑称“孙行者”。他是长征路上的“铁脚”参谋长,是主动申请降衔的开国中将,是国内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来自河北省廊坊市大城县的百岁将军孙毅。
北关少年改名明志
孙毅将军纪念铜像端立在廊坊市万桐园公墓。张泰源 摄
孙毅1904年5月12日出生于大城县北关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父亲为他起名“俊明”。1921年,高小还没毕业的他决定外出谋生,有志从戎,并将名字改为“孙毅”,意为“杀敌为果,致果为毅”。
大城县民政局行政区划地名办原主任,今年65岁的杨馨远轻抚《大城县志》上孙毅的照片——目光如炬,胡须浓密,这是孙毅的鲜明特征。
杨馨远清晰记得1987年6月与孙毅的初次见面,“结识孙老时,我27岁。孙老说,‘我们是忘年交’。”
那年,为编写《大城县民政志》“老红军篇章”,杨馨远与同事赴京拜访孙毅。“推开门,孙老正伏在桌前写字。听说家乡来人,放下笔迎上来,紧握我的手,‘我是大城人,见到你们亲啊!’”一句话打消了杨馨远和同事的拘谨,主客像老朋友似的聊了近两个小时。
“那情景令人动容!目光里没有将军的威严,只有对故土的赤诚。”杨馨远动情地回忆道,拜访结束时,孙毅与夫人田秀涓还向他们深鞠了一躬……
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一双“铁脚板”,孙毅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孙老说过,‘长征路上最珍贵的是信念’。孙老信念如磐、乐观坚韧,令人敬佩。”杨馨远感慨地说。
1939年,调任冀中军区参谋长的孙毅,成了鬼子闻风丧胆的“孙胡子”。1940年3月至5月,日伪军13路围攻冀中军区。孙毅指挥大龙华等战役,歼灭日伪军3000余人,粉碎了敌人扫荡。
1946年7月,孙毅兼任晋察冀军区第七纵队司令员。同年12月,指挥部队在固安县城抗击10倍于己之敌,坚守7天6夜,使敌人付出惨痛代价。1947年4月,孙毅指挥了第二次胜芳保卫战,激战7昼夜,重创、牵制了敌人。
1987年9月的北京,秋阳正好。大城县委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印刚和同事拿着新编的《大城文史资料》到访,请孙毅题词。
李印刚记得,当时孙毅接过书翻了两页,立刻铺纸提笔——“坚持文史工作的正确方向,存真求实,用历史知识教育后代。”
为表谢意,李印刚带来了一箱家乡特产脱水蔬菜。孙毅坚决不收,推让再三才留下,从兜里掏出50元钱执意塞给李印刚,“共产党人不能占群众一分钱便宜!我是大城的儿子,更不能例外。”
“孙老始终不忘桑梓,50块钱在1987年可不是小数目,够普通人家一个月的生活费。”李印刚后来了解到,孙毅的工资大多用在资助家乡学子和公益事业上,家里的家具还是上世纪50年代的老物件。
1996年4月,杨馨远收到孙毅从北京寄来的40册《名将孙胡子》,附言:“赠家乡学校,让师生轮流阅读,对反腐倡廉有好处。”杨馨远翻开其中一本,扉页是孙毅题写的“奋斗”二字,刚劲有力。
1955年,孙毅被授予陆军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授衔前,他特意向上级组织写了一封信,“我只有从劳之苦而乏建树之功,在评衔时要宁低勿高,授我少将军衔足矣。我投身革命不是为了升高官,要俸禄……”
“孙老说,他打仗不是为了肩章上的星,是为了百姓能过上好日子。他把那枚一级八一勋章放在抽屉最深处,‘那是无数牺牲战友的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杨馨远至今记得孙毅的话语。
1983年,孙毅接连三次在总参党委会议上,诚恳要求批准他辞去总参顾问的职务。1985年3月9日,中央军委批准了孙毅的请求。1988年9月,孙毅离职休养。
孙毅退下来后,反而更忙了——成为全国60多所学校的“校外辅导员”,经常为青少年讲红色故事、邮寄书刊、书写条幅……
孙毅给大城县第一小学少先队员讲红色故事。 (大城县孙毅小学提供)
英雄不老,将心犹存。晚年的孙毅把对党对祖国对军队深沉的爱,化作对下一代成长的殷殷关切。
1986年5月15日,阔别家乡65年的孙毅第一次回到北关村。
杨馨远当时参与接待工作,“车到村口,孙老执意下车步行,说‘要好好看看家乡的路’。”第二天,孙毅来到母校——大城县第一小学,跟孩子们讲述自己12岁才上学的故事。
1998年6月,大城县第一小学校长李留宇带领20名师生赴京看望孙毅。李留宇回忆:“孙老给孩子们讲了长征故事,还给母校题字——‘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008年6月2日,经大城县委、县政府批准,大城县第一小学正式更名大城县孙毅小学。
步入孙毅小学,教学楼前,将军雕像端立。“我们把孙毅将军的事迹分解成‘奋斗、清廉、担当’3个关键词,融入日常教学。”大城县孙毅小学党支部书记杨学武说,学校定期开展以“弘扬孙毅精神”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合唱比赛等活动,经常组织师生参观将军展室,开展沉浸式红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孙毅小学通过编写《走近孙毅爷爷》校本课程等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孙毅将军的革命生涯,传承革命精神。“孙毅爷爷戎马一生护家卫国,生活简朴恪守初心,用行动诠释了‘为人民服务’的真谛。作为少先队员,我要以孙毅爷爷为榜样,长大后为国家建设作贡献。”大城县孙毅小学四(7)班学生叶若熙说。
2003年7月,百岁高龄的孙毅在北京逝世。
2004年7月5日,孙毅将军纪念铜像揭幕暨骨灰安放仪式在廊坊市万桐园公墓举行。
从千里疆场到三尺讲台,曾经踏破长征路的“铁脚板”,迟暮之年奔走于校园,讲红色故事,栽桃育李,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孙毅的一生充满传奇,最令人动容的,是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无畏精神,更是在和平时代永葆本色、奉献余热的革命情怀。
(资料来源:中共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英魂长在,风范永存。朝阳洒在霸州市生态公园,高8米的魏大光铜像巍然矗立,底座为花岗岩,主体由青铜铸造,骏马上的魏大光,一手挽住缰绳,一手将枪高高举起,英武不凡。
魏大光是霸州籍抗日民族英雄,原名魏纪青,1911年出生于河北省霸县(今霸州市)大韩家堡村一户贫苦农家。24岁时,他在天津码头上当搬运工人,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冬,因破坏日商在天津开设工厂的配电装置而被捕入狱。在狱中,魏大光结识了不少革命者,“我是在监狱里上的革命大学。”
1937年七七事变后,魏大光破狱回乡,组织有志青年举起抗日旗帜,发出“好男儿上战场,打鬼子保家乡”的铮铮誓言。
1938年3月,他率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整编,任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27支队司令员。在党的领导下,部队进行了整顿,面貌焕然一新,迅速发展到6000余人。他指挥部队进行抗日游击斗争,取得霸县王庄子村中亭堤伏击战、胜芳保卫战等战斗的胜利。
1938年11月底,魏大光所在部队改编为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任司令员。1939年3月又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独立第2旅,他任旅长。从此,这支部队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武装的一支劲旅。1939年4月,在贺龙师长指挥下,他率部参加了齐会战斗。
1939年5月,魏大光回霸县、永清等地扩编抗日队伍。至同年8月,他将霸县、安次、永清等十几支抗日武装上千人收拢起来,在永清刘靳各庄一带集中。1939年8月26日,魏大光带领部分人员在霸县大宁口村北与日军遭遇,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不久,时任八路军总参谋长叶剑英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了《悼八路军魏旅长大光光荣殉国》的文章,称他是“为国家尽了大忠,为民族尽了大孝”。
2014年9月1日,魏大光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2017年3月,魏大光铜像在霸州市生态公园落成。
中共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韩志宽表示:“魏大光的一生,短暂而壮丽,他出身贫寒,胸怀家国,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始终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英勇作战,屡挫敌寇,最终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了年仅28岁的生命。他忠诚于党、甘于奉献的红色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
(资料来源:中共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
一个小村落与72位抗日烈士
——寻访林子里的烽火印记
固安县林子里战斗场景复原。(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提供)
盛夏时节,骤雨初歇,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马庄镇林子里村的林子里烈士陵园,苍松翠柏,庄严肃穆。雨水浸润的青石板路泛着幽光,宛如一条时光隧道,将80年前的战火硝烟与当下的和平宁静无声交织。这里,长眠着在1944年林子里战斗中牺牲的72位八路军战士,他们以血肉之躯铸就了一座永恒的精神丰碑,守护着冀中平原一方水土和后人心中不灭的红色记忆。
抗日战争时期,在林子里村,这个当时只有900多口人的小村落曾发生过一场激战——林子里战斗。
时间回溯到1944年3月9日清晨,冀中十分区副参谋长李大卫率警卫连及部分机关干部共70余人,途经新城县(现河北省高碑店市)姚庄时,与来扫荡的千余名日伪军遭遇。敌众我寡,形势危急,部队迅速撤至林子里村,一场激战打响。
“80多年过去了,村里人忘不了那场战斗,忘不了那些倒在这里的年轻战士。”幼年时耳熟能详的烽火故事,林子里村82周岁的老人李会明至今记忆犹新。
当年的李会明仅9个月大,他的姐姐李秀花目睹了林子里战斗。“懂事起,常听我姐说起那场战斗。”李会明回忆道,八路军先把老弱妇孺安置妥当,再与村里的青壮年一起在屋里打通道,掏好“枪眼”,架起机枪,与敌人激战。饿了,村民拿饽饽给战士们充饥;弹药不足,手边的锄头、铁锹、钢叉成了武器。在军民密切配合下,打退了敌人多次进攻……
战斗持续了两天一夜,异常惨烈。年仅16岁的机枪手李宝珍用一挺缴获的歪把子机枪撂倒100多个敌人。民兵队长李保林精准投掷手榴弹,一次次炸退敌人,直至壮烈牺牲。敌人久攻不下,竟丧心病狂地使用毒气弹。队伍中,只有因失血过多昏迷的李大卫被警卫员裴廷贵拖至地洞,躲过了敌人搜捕,其中72名战士永远倒在了这里。
“林子里战斗是在敌强我弱情况下发生的一场遭遇战,在军事上和政治上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指战员英勇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永远激励着我们!”固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副会长、原固安县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今年60岁的孙东振感慨地说,林子里战斗使冀中十分区部队遭受重大损失,敌人的伤亡更大。这次战斗虽然失利,但影响深远。此后,伪军更加惶恐,日军更加孤立,我军逐渐由隐蔽转为公开活动,为此后胜利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
行至陵园深处,石亭下一座钢架包裹的纪念碑碑体上,“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字遒劲生辉。
李会明摩挲着纪念碑碑身。张泰源 摄
李会明摩挲着斑驳的碑身,声音微颤,“碑是1971年村里建的。那会儿穷,大伙儿觉得就是一块砖一块砖地凑,也要留个念想。”
步入纪念馆,一组复原林子里战斗场景的雕塑引人注目:矮墙后,战士们举枪射击,地上散落着步枪和手榴弹,诉说着战斗的激烈。
行走在烈士碑林、纪念碑与纪念馆间,李会明拄着拐杖,步履蹒跚却坚定有力,“那片碑林上没留名字!但我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要把故事讲下去,让后人知道,我们的幸福从哪儿来。”
“目前,共有139位烈士长眠在这里,包括林子里战斗牺牲的72位抗日烈士。他们当年守的是阵地,现在我们要守的是烈士精神。”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纪念馆讲解员王丹动情地说。
每逢清明节,李会明都会到陵园祭扫。遇到来访者,他会主动上前讲解,“希望能有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记住这些烈士。”
在林子里村,还有许多像李会明这样的人,默默守护陵园,传承红色精神。党员干部积极组织各种纪念活动,精心维护陵园设施;志愿者定期清理杂草,擦拭墓碑……
林子里村党支部书记李伟兵是李会明的孙子。他在外求学、工作一段时间后选择回乡,“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现在,我们要格外珍惜,更要努力奋斗。”
林子里村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中走出了一条“双赢”路。村内土地流转给廊坊威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以葡萄为主的果蔬种植产业,总占地面积1300余亩,拥有冷棚122个和暖棚10个。流转土地的百余名村民被聘为员工,实现就近就业。
林子里村积极挖掘红色文化资源,让红色基因融入乡村发展血脉,以林子里烈士陵园为核心,建起了红色文化长廊,发展红色旅游。
固安县中小学校常组织来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今年15岁的李佳润是固安县第十五中学学生,暑假期间参加了缅怀先烈活动,“他们是保护过我们的英雄!长大了,我也要像他们一样,保护我们的国家!”
走出陵园,举目远望,绿野织锦,果树成荫。昔日的战场,如今书声琅琅,百姓安康。站在2025年的时间路口回望,战火硝烟不再,英雄从未走远,他们留在被拂过千万次的丰碑上,留在耄耋老人的念念不忘与质朴守护中,留在青年人对革命年代的步步回望与新时代的不懈奋斗里,留在少年儿童的稚嫩誓言下……
(资料来源:中共廊坊市委党史研究室、固安县林子里烈士陵园)
廊坊日报社记者 刘冰 张泰源 李新苓 崔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