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引发全国共鸣 “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系列报道阅读量超1500万

2025-08-07 15:13:58 来源: 新乡日报 点击:  收藏

新乡网讯(全媒体记者 高新)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全国地市媒体共同发起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自7月7日至8月6日,以跨越时空的纪实笔触与全媒体传播矩阵,掀起...

新乡网讯(全媒体记者 高新)由中国地市报研究会指导、镇江报业传媒集团主办、全国地市媒体共同发起的“寻访抗战印迹·传承复兴力量”新闻行动,自7月7日至8月6日,以跨越时空的纪实笔触与全媒体传播矩阵,掀起重温抗战历史、传承民族精神的热潮。全国近80家地市媒体推出41个专版及系列报道,百余个新媒体账号持续推送内容,累计阅读量突破1500万次,引发社会广泛共鸣。

此次行动以“寻访”为脉络,深入挖掘各地抗战遗迹背后的英雄故事。泰州姜堰区祖师庙内,“苏中里下河叶甸区僧抗队旧址”牌匾见证着青年僧侣脱下袈裟组建抗日武装的传奇;渭南富平县八路军一二〇师抗日誓师纪念碑下,19.37米的高度与9.2米的碑座定格着“不赶日寇誓不还家”的震天誓言;重庆建川博物馆依托36个防空洞,以汪伪地图等近万件文物串联抗战历史,让文物“说话”。这些镌刻在大地上的抗战印迹,既是个体生命的壮烈书写,更是民族精神的集体铭记。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也系统梳理了抗战史上的多个“第一”: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第三天,中共在瑞金率先发出抗击外敌的正义之声,1932年正式发布《对日战争宣言》,成为中国首份对日宣战文件;1945年3月,新四军在平顶山虎头山以少胜多,9小时激战完成阻击日伪军任务,打响开辟豫中抗日根据地的第一枪;“九一八”事变爆发时,黄显声将军率先指挥警察部队奋起抵抗,成为东北抗日第一枪的发起者;“浙江抗日第一仗”嘉善阻击战中,中国军队1.5万余人沿沪杭咽喉嘉善11公里铁路线,与日军第18师团万余人鏖战七昼夜……这些开创性事件,勾勒出全民抗战的历史纵深。

行动同时以史实揭露日军暴行与民族抗争。湖南厂窖惨案中,日军3天屠戮3万余人,一河清水成血水;临汾“六六惨案”里,170余名平民被屠,400万临汾儿女将悲恸化为前行动力;衢州1940年细菌战致5万余人死亡,幸存者证言成为声讨侵略者的铁证。这些记忆如长鸣钟,警示着“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除了战场硝烟,行动更深入挖掘文化抗战与全民动员的力量。金华的台湾义勇队以医疗救助、文化宣传书写“保卫祖国、收复台湾”的篇章;李可染、冼星海等中外文艺名家活跃于徐州,通过街头剧、连环画、合唱队等形式深入乡土宣传,以文艺为武器唤醒民众;三亚梅山创造“潮汐战术”与“红色扁担队”,展现琼崖儿女的智勇;赣州则以飞虎队救援的跨国情谊,诠释抗战精神的多元维度。

除此之外,互动环节同样亮点纷呈。“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活动引发全社会参与,山西临汾家长致电报社感谢信件的采用,更有读者委托记者协助寻找烈士安葬地,体现了公众对红色历史的情感联结。信阳日报融媒团队跨越数千公里,深度采访抗日英烈孔庆同家族四代人八十年如一日的守望故事,生动诠释了抗战精神在家族血脉中的延续。
从泰州到重庆,从党报专版报道到新媒体千万级阅读量,这场新闻行动以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还原历史真实,用全媒体传播激活民族记忆。当14年抗战的血火岁月与新时代的乡村振兴、科技发展交织,那些镌刻在中华大地上的抗战印迹,就如延安宝塔山的钟声穿越时空,正化作民族复兴路上的精神坐标,指引着当代人以史为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致敬我的太爷爷老红军
敬爱的太爷爷:
  您好!
  今天,我又一次看到您为之奋斗一生、光荣一生、灿烂一生,让家族铭记一生、激励一生的“印证”——革命残废军人抚恤证(见图 图片由作者提供)。证件里的每一个字都那么铿锵有力,每一句话又那么掷地有声,仿佛把我带进当年那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历史长河,倾听着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太爷爷,您1930年6月参加红军,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的队伍,历经十四年抗战、解放战争,你们用血肉之躯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打倒了反动派。新中国成立后,您毅然放弃了组织的照顾,带着满身伤痕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这一转眼,又是几十年过去了,每每听到父辈、祖父们说起您声情并茂给当地人讲述那段让全国人民都永远铭记的史实时,我们整个家族的成员都为之感慨,为之动容,更为之骄傲和自豪。我们也永远牢记您对后辈们的谆谆教导:自力更生,支持国家建设,坚决不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太爷爷,您的三个儿子在工人、农民、军人的平凡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如今他们都已光荣退休了,孙辈们也都在您的教诲下,各自努力工作和学习。太爷爷,我们现在的生活好了,您参加革命时缺吃少穿的年代一去不复返了,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你们老一辈革命先烈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会永远、永远牢记和珍惜。
  太爷爷,我想再给您唱一次您最喜欢的《社会主义好》这首歌,“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江山人民保……”。相信您在天堂能听见,也能看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农业发展了,工业发达了,科技进步了,人民生活富裕了,社会和谐了,民族复兴大业正徐徐展开。太爷爷,您在天有灵,祝福我们吧,我们不会让您失望,一定好好学习,掌握更多本领,为中国式现代化做出更大的成绩,给您带去更多欣喜和希望。
  此致
敬礼!
 您的重孙:王麒皓
 2025年7月7日
(王麒皓,13岁,河南省洛阳市双语实验学校八(5)班)


给1937年蔡炳炎先辈的信
敬爱的蔡炳炎先辈:
  见字如晤!
  当我拿起笔,试图穿越这80多年的时空与您对话时,内心满是敬仰与感慨。如今,我在和平年代的暖阳下,在宽敞明亮的书房中,轻轻写下这封信,希望能将新时代的模样说与您听。
  知晓您的事迹后,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1937年,那是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您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8军67师201旅少将旅长,在淞沪会战爆发后,毫不犹豫地率部奔赴上海罗店。在出发前,您于常州给妻子赵志学写下家书,那一句“国难至此,已到最后关头,国将不保,家亦焉能存在”,振聋发聩,展现出您拳拳的爱国之心和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情怀。
  还记得您家书里痛斥的逃兵周难吗?在生死考验面前,他选择了退缩。但您不一样,您带着将士们冲锋陷阵,用行动诠释着军人的担当。1937年8月25日,在与日军的激战中,您不幸阵亡,永远地倒在了那片满是硝烟与热血的战场上,年仅35岁。
  如今,上海早已不是当年那个满目疮痍的模样。罗店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一片繁华。曾经的战场,如今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但是您和战友们的英勇事迹,被永远铭记在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里。馆内陈列着当年的枪支弹药、作战地图,还有您和战友们的照片,它们默默诉说着那段悲壮而又伟大的历史。
  从纪念馆出来,我站在街头,看着来来往往的人们,脸上洋溢着幸福与安宁。我想起您对家人的牵挂,信中您关心着女儿蔡慕兰的终身大事,惦记着年幼的儿子蔡浙生。如今,您的后辈们在这片您用生命守护的土地上安居乐业。我们的国家,也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变得无比强大。
  我们有了自己先进的武器装备,再也不用像当年那样,拿着简陋的武器与敌人殊死搏斗;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百姓生活富足;我们在国际舞台上拥有着重要的话语权,再也不会任人欺凌。这一切,都是无数像您这样的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先辈,您当年在战场上的呐喊和冲锋,已化作我们前行的动力。如今,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传承着您“不畏强暴、百折不挠”的精神。科研人员们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让中国的科技水平迈向新的高度;医护人员们在疫情期间逆行而上,守护着大家的生命健康。我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守护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您用生命换来的和平。
  “愿后世不闻硝烟”,您的祈愿,我们正在努力实现。如今,世界仍不太平,但中国始终坚定地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努力让祖国变得更加强大,不辜负您和所有先辈们的牺牲。
  此致
敬礼!
 一名敬仰您的后辈
 2025年7月19日
(朱毅,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实验学校五年级(2)班)

一封给1937年先辈的信 
亲爱的先辈们:
  你们好!
  我是一名五年级即将升六年级的学生。今天在图书馆里面看到一本名为《抗战回忆录》的书,我深有感触。
  太爷爷跟我说,1937年的秋风吹得人心里发慌。他那时是乡村的孩子,敌人来了,他们就会把课本埋进地窖,老师带着学生们往山里转移。路上见着穿军装的就敬礼,遇到逃难的就分干粮。他在日记里写,“没人喊口号,可每个人都知道要往哪走,往能活下去的地方走。”现在我每天背着书包上学,教室明亮温暖,课本干净整洁,翻开课本时总想起那些被炮火燃烧的书页。
  这个月妈妈带我参观抗战纪念馆,玻璃柜里那台老式发报机让我停住了脚步。按键上还残留着大大小小的指痕,像你们没说出口的话。讲解员说,当年你们用摩斯密码传递的“坚持”二字,如今变成了5G信号里的“奋进”。现在你们曾经的战场变成了高楼大厦,那些你们用血肉守护的土地,正长出新的希望。
  前段时间班里讨论“1937年的战争”,有同学的太爷爷是当年战争的参与者,他说:“当年战士们爬雪山过草地,现在我们翻山越岭送医送药,都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过得好,让我们的后代拥有更好的资源。”我忽然懂了,你们留下的不只是和平,更是“不服输”的劲儿。你们在弹坑里种过南瓜,我们在沙漠里种出防护林,你们用算盘计算弹药,我们用计算机解答难题。
  我和家人一起去看了天安门升旗,看着国旗冉冉升起,我想起太爷爷说的胜利日。那天他们扯下红被面当国旗,举着走过废墟,如今这面旗飘扬在学校中央,飘扬在山峰之巅,飘扬在新一代少年的心上。
  此致
敬礼!
              金学涵
                       2025年7月23日
(金学涵,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实验校区小学部六(一)班)
 
永远铭记你的微笑
敬爱的成本华:
  您好!
  战火纷飞下,有一抹微笑淌在我的心怀,向着太阳,向着光明。在苦难的旋律中嘶哑着喉咙歌唱,在从容赴死前最后一次展开灿烂的笑颜,穿透历史的尘埃,我望向刑场坚毅的你,泪水早已浸润了眼眶。我记住了你的名字——成本华,记住了你的笑容,记住了那个将青春献给祖国的你。
  你好,安徽和县的三姑娘。留着干净利落短发的你,很美,那份豪爽与英气是你敢于解放思想、走在时代前列的证明。系着童子军皮带的你,很美,那份勇敢与无畏是你踏出的有国才有家的步伐。在那个男子冲锋陷阵的战场上,你用一次次坚定的守护唱出“巾帼不让须眉”的旋律。“我不畏惧什么,我只知道女子的臂膀同样可以护卫我的家乡和县,护卫我们的祖国。”那个坚定理想信念、冲在战场上的你,真的很美。你告诉我,女性应当冲破时代与思想的藩篱,勇敢地站在光下为着理想冲锋,告诉我女性的力量同样强大,可以保护人民和祖国。你是大海,那浩瀚的碧波告诉我,当如你,站在光明下喊出女子的声音,为祖国呐喊!
  你好,坚守和县城内的战士。站在1938年的战场,我仿佛听到你杀敌时的呼喊,看到你坚毅的眼神,扬起的尘土、飞溅的血液都挡不住你眼中的光芒。我知道,那是为牺牲的丈夫报仇,一颗坚决的心在胸中跳动,是为抗击日本侵略的民族血液在身体里汹涌。可惜,青年的奋勇与坚守在城门口败给了寡不敌众,被俘的你心中又有多少不甘,多少悲痛?惨绝人寰的日本侵略者将你绑起来严刑逼供,我想,24岁的年纪应该还是怕痛的,但你始终咬紧牙关,用蔑视的眼神一次次回应抽打的皮鞭,用坚忍回绝一次次的拷问。我多想轻抚你的伤口,告诉你黑暗中的坚守是光明到来的前奏,我多想拥你入怀,向你表达我最崇高的敬意。被拉入刑场观看“杀人”表演的你该有多么绝望,但你始终笔直地挺立,挺起青年的胸膛,民族的脊梁。你是高山,那翻涌的山涛告诉我,当如你,挺立在山河大地上,将青春血液献给祖国!
  你好,刑场上面带微笑的成本华。历史的书卷浩瀚无边,发黄的旧照片上人民的身影无数,那抹微笑是黑白照片中一点特别的色彩,是向着光明的暖黄色,是爱国情感澎湃的中国红。这是你行刑前的唯一要求,向着太阳拍一张照,那个笑容是你留给这世间最后的印迹,是你留给祖国最后的美丽。我想,你定是想告诉亲爱的祖国母亲:为你而死,我无怨无悔!凌乱的头发,褴褛的衣衫,被泥泞玷污的面颊,那抹微笑从容自信,灿烂阳光,是青年的英勇无畏在闪烁,是战士的理想信念在照耀。你是历史书页里平凡的英雄,那微笑告诉我,当如你,为了祖国,千千万万次,无怨无悔!
  历史的巨浪在平凡的海洋中汹涌,你是平凡的和县姑娘,但正是平凡造就了英雄。一腔热血,青年以身献祖国,千千万万如你一般的平凡英雄,一步一步将祖国带到了光明之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我记住了24岁的你,那个笑着将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你。
  新时代的青年当如你,如你一般热爱我们的祖国,奉献我们的青春!
  此致
敬礼!
 学生:向俐颖
 2025年7月25日
 (向俐颖,湖北省宜昌市夷陵中学2423班)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