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元宵】火树银花闹元宵

2025-02-08 15:53:07 来源:  点击:  收藏

  元宵节,在我国民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元宵之夜,皓月高照,人们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香甜可口的元宵,大家陆续走出家门,参加赏花灯、放烟火、猜灯谜等游艺活动,现场热闹无比。因此,元宵节在民间又称...

  元宵节,在我国民间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元宵之夜,皓月高照,人们欢聚一堂,吃完热腾腾、香甜可口的元宵,大家陆续走出家门,参加赏花灯、放烟火、猜灯谜等游艺活动,现场热闹无比。因此,元宵节在民间又称为“灯节”。

  旧时,从正月十三“上灯”开始,市面上就挂出了各式各样的花灯供人们选购。到了正月十四“试灯”,各处纷纷搭起牌楼、灯棚或燃放烟花,预庆元宵节。到了正月十五开始算“正灯”,也就是灯节的正日,不但各处有灯会、赛花灯,小孩子也纷纷提着灯笼四处玩耍。这种热闹欢欣的情景,一直要持续到正月十六甚至是正月十八才“落灯”。

  花灯的制作具体起源于何时,现今已无法考证。不过,在周朝时,朝中已经设有专门管灯的官员——司烜。

  相传在战国时期,鲁班在建造宫殿的同时就曾制作过花灯。由此可见,花灯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秦汉时期,元宵节的灯彩大都较少有装饰,且以静态的单个花灯为主。到了隋朝,灯彩艺术有了巨大的发展。隋炀帝是一个极其讲究享乐的皇帝,每年元宵节总要举行盛大的灯彩晚会,以招待来京祝贺的各国使节。

  到了唐代,由于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统治者更加重视元宵节赏灯,并且把燃灯时间作为制度固定下来。上到王公大臣,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出门夜游,观赏那争奇斗艳的花灯,以致“灯明如昼”“车马塞路”。

  宋代的灯彩制作,比唐代更胜一筹。心灵手巧的艺人,别出心裁的将皮革、丝绸、兽角、翎毛、琉璃、玉石等材料,巧妙地运用到灯彩制作中,从而制作出各式各样美丽的花灯。

  元宵节除了赏灯之外,还有一项更加高雅的游戏——猜灯谜。所谓“灯谜”,就是将谜语贴在灯上供游人猜,猜对者扯下纸条领取谜赠。这是我国古代谜语与灯节的巧妙结合。

  因为谜语创作设想曲折、千变万化,一时不易被猜中,好像射虎那样困难,故而灯谜也有“灯虎”的别称。猜灯谜,也叫“射灯虎”。

  灯谜的基础是谜语。谜者惑也,是一种迷惑人的语言。谜语最早的名字叫“庾辞”。所谓“庾辞”,就是隐语。隐语就是隐其语言的本来面目,而假借其他辞语说出来。

  元宵节吃元宵,是我国南北各地均有的习俗。不过,北方大部分地区,在正月十五除了吃元宵外,还必吃饺子,两者都有吉祥团圆之寓意。

  元宵之夜观赏烟花,也是民间一个非常古老的习俗。烟花像爆竹一样,都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而来的。根据史料记载,元宵节燃放烟花的习俗,应该始于唐代,繁盛于宋代。

  唐中宗在位期间,曾和皇后假扮成平民百姓微服出行,到民间观赏灯彩、烟花。开元元年(713年)的元宵之夜,唐玄宗令人在长安城的安福门外广场架设起雄伟的灯楼,燃放各式各样的烟花。当时,车马塞路,2000多名宫女在灯楼下载歌载舞,盛况空前。

  宋代的烟花制作技艺日臻精巧。宋代文人西湖老人在《西湖老人繁胜录》一书中,记载了宋宁宗时期,元宵节燃放烟花爆竹的盛况:“庙前拥挨,轮马盈路,多有后生于霍山之例,入五色烟花,放爆竹。”

  明、清时期,我国民间制作烟花以及燃放烟花的盛况,都大大超过了以前。据明代文人刘侗、于奕正合著的《帝京景物略》记载:“北京的灯市,到夜晚燃放烟花。烟花有的构成架子,有的则像盒子,能够喷发出葡萄架、珍珠帘、长明灯等花色。”

  元宵节离不开一个“闹”字,张灯、观灯、赛灯叫“闹花灯”,社火百戏叫“闹社火”,整个活动叫“闹元宵”。

  社火,是一种群众性的文化娱乐活动。旧时,因为多由民间社会团体出面组织,所以也叫“社伙”。

  社火一般从正月十一就开始了。社火开始的第一天,称为“上彩日”,晚上要吃“上彩饭”。民间社火的热闹氛围在正月十五、正月十六两天达到高潮,有的地方甚至延长至正月二十九才结束。

  社火的内容丰富多彩,诸如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扭秧歌、跑旱船、大头娃娃、打花鼓等。

  过去,我国北方的许多地区都有在正月十五晚上点面灯的习俗。至今,在一些农村地区仍沿袭着这一传统习俗。

  面灯,又称“面盏”,形似茶碗,是采用豆面、小麦面、荞麦面、地瓜面等做成的。采用豆面制作而成的面灯叫“金灯”,采用小麦面制作而成的面灯叫“银灯”,采用地瓜面或荞麦面制作而成的面灯叫“铁灯”。

  正月十五这天,人们早早地开始忙活捏面灯。捏面灯不像蒸年馍那么严格,大人、孩子都可以参与。因此,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捏面灯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情。即使时隔多年,仍会在心里留下美好的记忆。

  元宵节狂欢庆典的关键,似乎就在一个“闹”字。喧声驱逐夜阑,灯光掩盖夜色。人们在元宵节不仅玩得不亦乐乎,而且“偷”得不亦乐乎。这其中的乐趣,一定给无数人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吧!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