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党史资源建设“大思政课”

2024-11-08 17:59:45 来源:  点击:  收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调动全社会力量,协同多教学要素,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共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落实“大思政课”理念,秉持系统思维,调动全社会力量,协同多教学要素,是推进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中共中央印发的《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明确提出要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党史的内容丰富、载体多样、资源丰厚、关涉广泛,能够从教学的内容、形式、场域与主体方面为“大思政课”建设赋能。“大思政课”建设要用好党史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实现育人大目标。

  以党史的精神资源提升教学内容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史论结合助力实现大目标。“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追求立德树人的大目标。“大思政课”从“为谁培养人”的政治高度,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要有理论深度,贯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更要有政治高度和实践广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贴近世情国情党情,引导大学生明辨政治是非,增强其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使命担当。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党史不仅承载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且彰显着党的初心使命,昭示了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党史中包含的民族记忆和价值共识、蕴含的思想方法和历史规律,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丰富的事实、价值和学理论据。史论的结合不仅能升华课程内容,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系统历史认知、整体历史思维,激发其应对风险挑战的历史自觉和推进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增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实现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

  以党史的多样载体提升教学方式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虚实结合助力建设大课堂。“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探求建构多要素协同的大课堂。面对数智化环境与“00后”学生给思政课带来的挑战,“大思政课”从“如何培养人”的方式方法维度,将打造协同多种教学元素的大课堂作为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思政课教学的方式方法不仅要秉持学生中心,运用互动式、参与式方法强化师生情感联结,以情理融合的真情课堂提高思政课的亲和力,而且要与时俱进融合线上和线下教学资源,以虚实结合的延展课堂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历史记录时代、见证发展,历史记忆还能塑造认知、强化情感、增进认同。党史的实物、图片、视频、歌曲等多样化载体,不仅能为思政课的参与式、体验式、情境式教学提供素材,对理论进行多维度的非线性阐释,让理论活起来,而且能以超文本结构将其承载的思想精神和价值追求具象化,以生动的故事和鲜活的形象激发大学生的情感,使其在沉浸式情境中实现从情感共鸣到理论认同的升华。随着数智化和媒体融合的发展,党史载体也呈现智能媒介化趋势,虚拟现实技术等虚实结合的“大课堂”,更适应“00后”移动化、分众化的认知习惯,方便其体验感受党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的历史,切实增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以党史的广阔时空增强教学场域的生活性和实践性,校社融通助力搭建大平台。“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谋求建构校社融通的大平台。面对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渴求,“大思政课”以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为重点,将建设校社融通的大平台作为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思政课不仅要将课堂向校园生活延伸,以校园实践平台链接教材和生活,激活其蕴含的思政因子,而且要向社会延展,以社会实践平台沟通课堂与社会,盘活各种社会资源,以生动的校园生活和鲜活的社会实践,打造贯通学校与社会的大平台,提升思政课的“生活性”与“实践性”。大学生理论运用能力的提升,离不开社会生活的锤炼。党史纪念展馆、革命遗址和遗迹等,不仅是思政课开展现场教学、志愿服务等常态化实践的重要载体,也能打破思政课的场域局限,让学生在调研行走中感知社会、开拓眼界、转识成智。在结合学校区位的党史资源特点、建构并拓展思政课社会实践平台的同时,还要以校园实践平台为基础,结合校史变迁挖掘思政元素,开展口述校史等校园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探索思考,提升其理论运用能力。还可利用新兴媒体,将学生的优秀实践作品传至新媒体平台,激发学生的实践参与热情,提高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以党史的多元关涉提升育人主体的协同性和支撑力,专兼结合助力建好大师资。“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其寻求塑造专兼协同的大师资。面对开放性和复杂性不断提升的教学环境,要实现大目标,建构大课堂,搭建大平台,仅靠思政课教师可能力有不逮。因而,专兼结合、协同高效的大师资就成为“大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支撑。思政课不仅要发挥专任教师的主体责任,更要调动学校乃至全社会各方力量,推进育人主体的多元融合,汇聚育人合力,凝聚育人共识,提升教育教学队伍的育人协同性;同时,还要健全系统化培训机制,多渠道锤炼师资队伍,强化多元主体的育人技能,增强“大思政课”建设的支撑力。党史专家可在分析党史文献、文物、档案,拨开历史迷雾透视历史规律等方面给大学生以指导;革命纪念馆、党史博物馆、烈士陵园等场馆的讲解员和布展员,可通过兼职教师制度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国家英雄、先进模范和领域精英等,可通过专题讲座等形式,在思政课教学中现身说法;党史场馆负责人、地方和高校党政领导、社科理论专家、思政课专任教师、辅导员等,可通过思政教育教学共同体进行集体研讨、学习沟通,提升创新运用党史资源的能力和水平,从而精准分析学情,发现好问题,设计好策略,营造好氛围,实现协同高效育人。

  高校善用“大思政课”,就要充分用好、用活党史及其关联的历史资源,讲好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故事,激励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责任担当,推进思政课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系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山东省思政课教改项目[SDS2022YB08]成果)

《中国教育报》2024年11月07日 第05版

作者:周文翠 邢亮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