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庶 兰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动人、最具说服力的中国故事。中国式现代化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深刻影响着世界现代化进程,蕴含了无数可歌可泣的...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一个古老民族日日新又日新、由衰败凋零走向欣欣向荣的故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无数仁人志士为此苦苦求索、进行各种尝试。从“中体西用”到“全盘西化”,各种现代化方案纷至沓来,但屡屡碰壁破产。历史证明,中华民族要实现现代化转型,割断历史的简单移植是搞不成的,盲目排外的闭门造车也搞不成,亦步亦趋地跟随模仿更是搞不成,而是必须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中实现民族复兴。回首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中华民族正是立足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于对世界文明的主动性借鉴和自主性融合,才一步步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因此,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要讲清楚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的丰富滋养,也要讲清楚百年来中华儿女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既要说明白中国人独立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伟大征程,也要说明白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推动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崇高事业。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一个百年大党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实现国家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历史。党的领导决定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性质,党的初心使命、政治品格、执政能力、领导水平等,集中而鲜明地体现在其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为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无论是辉煌的百年党史、新时代的十年变革,还是新征程的伟大远景,中国式现代化的动人故事都始终回响在党和国家发展的每一步铿锵足音中。因此,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让世界认识到为民造福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开放包容、胸怀天下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和平发展的世界应该承载不同形态的文明,必须兼容走向现代化的多样道路。”“每个国家自主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努力都应该受到尊重。”中国发展的经验和创举,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打破了“现代化=西方化”的迷思,展现了现代化的另一幅图景。中国发展的经验和创举,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回首过去十年,中国正以不可阻挡的姿态走近世界舞台中央。踏上新征程,中国必将以更加自信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拥抱未来。因此,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要讲好我们立足国情和发展实践所取得的创造成就,讲好中国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成功经验;更要讲好中国式现代化中蕴含的人类文明特别是后发国家现代化转型的普遍规律,讲好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不断探索更高水平的现代化模式,对改写世界现代化版图、提升人类发展水平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更加自信从容地集中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内容是根本。首先,要有“故事”,要善于从中华民族团结奋进中、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中、中国与世界的合作共赢中挖掘生动素材。其次,要善于“讲”故事,在真实可感的故事里讲述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再次,要讲“好”故事,要精心构建对外传播体系,增强中国式现代化故事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用事实说服人、用形象打动人、用情感感染人、用道理影响人。针对世界各国国情的差异、需求的多样、传播语境的不同,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把“陈情”和“说理”结合起来,把“自己讲”和“别人讲”结合起来,让中国式现代化故事既有“国际范儿”,又有“中国味儿”。
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故事,也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驰而不息、久久为功。我们不仅要在讲述过程中认真回顾中国发展进步的历程,彰显大国的非凡气度与文明底蕴,激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的万丈豪情,进一步书写现代化的“中国答卷”;更要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
(作者分别为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高级编辑,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当代政党研究平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