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梅 腾摘 要:主流媒体是党史传播的重要平台。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多维度讲好“红色故事”,多方位打造“红色品牌”,多层次筑牢“红色阵地”,全面提高党史传播质效,让党史传播入脑入心。关...
作者:梅 腾
摘 要:主流媒体是党史传播的重要平台。全媒体时代,主流媒体要多维度讲好“红色故事”,多方位打造“红色品牌”,多层次筑牢“红色阵地”,全面提高党史传播质效,让党史传播入脑入心。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党史传播;路径探析
主流媒体是党史传播的重要平台。全媒体时代,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给党史传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主流媒体要深入分析新传播场域下的特点规律,充分挖掘历史宝库,生产符合时代潮流的优质产品,积极创新党史传播形式与方法,压实主体责任,全面提高党史传播质效,让党史传播入脑入心。
一、深耕优质内容,多维度讲好“红色故事”
对新闻媒体来说,内容是决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全媒体时代,党史传播不仅要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也要跟上时代步伐,多维度讲好受众喜闻乐见的“红色故事”。
坚定不移传播正史。面对全媒体环境下复杂的信息场域,党史内容的传播不可控性增大,一些歪曲历史、丑化英烈的杂音时有出现。比如,“戏说”江姐、狼牙山五壮士等深入人心的英雄,还有的打着“学术自由”“还原真相”的幌子,任意虚构、蓄意解构历史事件……种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进一步凸显了正本清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主流媒体无论用什么方式传播党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坚定不移传播正史。不能为标新立异失去原则立场讲“黑史”,不能为哗众取宠信马由缰讲“野史”,不能以旁观者心态讲“贵党史”,而要以对中国共产党的深厚情感讲好党的光荣历史。把中国共产党是什么样的政党讲清楚,把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讲透彻,坚决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让正史成为广大受众的共识。
努力挖掘历史宝库。全媒体时代,受众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主流媒体既要从宏观视角挖掘历史,也要从微观视角发掘史料,从具体的人、事、物入手,见微知著,有血有肉地展现中国共产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给受众带来鲜活生动的“历史现场”。比如,2021年新华网推出的系列视频“改变你我命运的那些瞬间”,讲述了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那些关键时刻,“‘党会’开到一半竟然搓起了麻将”“十几块银圆竟然能救毛泽东的命”……小故事的贴近性和代入感,是该系列视频的一大特色,一经推出就收获了全网超30亿的浏览量。由此可见,从认知规律来看,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更容易激发受众群体的学习兴趣,微观视角的发掘无疑是符合这个规律的。
拉近与受众距离。全媒体时代,偌大的地球已成了名副其实的“地球村”。传播的本质不仅在于信息的交换,更在于关系的构建。电视剧《觉醒年代》的成功“出圈”,引发了广大青年人“边追剧边学党史”的热潮,其成功秘诀就在于打破了时空局限,构建了党史与当代年轻人之间的关系。该剧紧贴当下受众审美情趣变化,注重年轻人的视角,让年轻人更容易置身于革命先辈那个年代,去关注他们在年轻时如何“救中国”。这启示我们,在党史传播中,要寻求历史与当下的结合点,针对不同的受众群体,利用好党和国家、军队重大庆典纪念活动等时间节点,灵活运用时代语言、地域方言、网言网语、兵言兵语等,将红色经典进行接地气、有人情味的全新呈现,在受众心中打下深刻烙印。
二、强化科技赋能,多方位打造“红色品牌”
全媒体技术在信息传播方面的广泛应用,为党史传播提供全新空间。主流媒体应积极利用新技术创新党史传播方式,多方位打造“红色品牌”。
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全媒体时代的传播阵地,移动端“小屏幕”以其现场感、即时感和无处不在的触达率,呈爆发式增长,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党史传播吸引受众的重要方式。比如,2021年5月,《解放军报》报道了浙江省军区充分借助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开设“掌上课堂”引导官兵“云上学”的生动实践。这一方式丰富了党史学习的形式,进一步激活了党史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命力,吸引了广大官兵。这启示我们,针对移动平台个性化、时效性强的特点,主流媒体要充分发挥一次采集、多端推送的媒体矩阵优势,根据受众受教育程度、爱好、喜欢的信息接收方式等,区分不同的受众对象,有的放矢,精准推送,增强党史学习教育的到达率和精准度。
活用技术让党史“活”起来。近年来,不少权威主流媒体通过“VR+党史内容复现”的技术呈现,开设网上“红色云展厅”“红色纪念馆”等场馆,让党员干部全景式参观体验革命战争场景,沉浸式感受我党艰苦卓绝的革命史、斗争史,成为党史传播模式的有益探索,广受好评。同时,“4K+经典影像修复”技术也是一种有益尝试。2021年5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启动“党史经典彩色重现—党史经典影像素材4K/8K超高清修复工程”。该工程旨在对我党各主要时期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等经典影像素材,特别是年代久远的黑白影像,运用先进的4K/8K超高清彩色修复技术进行画质增强、色彩还原,清晰真实重现重要历史场景。这启示我们,充分运用高新技术传播党史,能让党史“活”起来。这值得军队主流媒体借鉴。
双向互动增强教育效应。全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党史传播如果只是传者“听我说”,传播质效就会打折扣。这就要求主流媒体要强化互联网思维,把“听我说”和“我来说”有机结合,增强对受众的吸引力。一方面,要多生产可视化、社交化、多语化的产品,并通过传播中的留言、点赞、评论及时了解受众的反馈,引发受众的再传播,有效实现传者和受者评论互动、意见交流的“无缝连接”;另一方面,要走群众路线,从新闻工作者充当小喇叭、党员干部充当小喇叭到受众充当小喇叭,打造“全员学党史、全员讲党史、全员传播党史”的新格局,实现党史传播的效果最大化。
三、压实主体责任,多层次筑牢“红色阵地”
全媒体时代,党史传播面临严峻挑战,主流媒体要压实主体责任,多层次筑牢“红色阵地”。
加强审查监管。加强审查监管既是对传播主体、传播内容提出的规范性要求,又是在全媒体环境下营造良好党史学习教育环境的重要举措。面对新传播场域下信息的高效生产,要依托大数据技术支持,建立关键词检索等智能化筛选审查机制,提高信息审查效率。要进一步完善人工把关制度,对传播内容进行真实性审查与价值导向审查;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助力人工审查把关 ;要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的完善,明晰主体参与的权力边界、责任义务等,依法治理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党史传播在法治轨道上平稳运行。
完善评价机制。推动党史传播的内生动力来源于受众。要发挥广大受众的力量,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促进传播主体健康发展。当前,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大部分仍是“主体-客体”的定向传播模式,有待进一步规范党员干部内部信息集中反馈或党员干部自主向传播主体的信息反馈和评价机制。要从创新党史学习教育的反馈与评价方式入手,充分利用好各媒体平台开设的党史学习教育栏目,通过设置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讨论话题、党史学习教育征文等,拓宽党员干部参与渠道,积极收集反馈,引入党员干部活跃度、互动程度、群体维护力度等评价因素,推动全媒体环境下党史学习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建设优质队伍。优质的传播队伍是提高党史传播质效的重要保证。一方面,要向基层倾斜,抓业务能力培训,提高新闻工作者对互联网规律的把握能力、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对新媒体的使用能力、对网络安全的保障能力;另一方面,抓文化阵地建设,强化基础保障,做好资源整合和项目统筹,推进基层广播站、文化站等文化阵地建设,为宣传工作队伍搭建更多交流平台,努力打造生机勃勃的宣传工作氛围。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国家安全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