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平我的父亲申六兴,是一位有着8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辈子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做过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危急时刻置生死于度外;当领导干部时,他立志像焦裕禄那样爱党为民;离休后,他返回家乡绿...
我的父亲申六兴,是一位有着8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一辈子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做过党组织的地下“交通员”,危急时刻置生死于度外;当领导干部时,他立志像焦裕禄那样爱党为民;离休后,他返回家乡绿化荒山,将价值百万元果园捐给村集体。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缴纳“最后党费”、立下遗嘱捐献遗体。他以毕生的精力践行了“一生跟党走 一切为人民”的铮铮誓言。
父亲“忠诚一辈子、奋斗一辈子、奉献一辈子”的思想境界和感人事迹,名扬中原大地,感动中华儿女。他先后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原十大年度人物。新乡市委、河南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领导小组先后作出了向他学习的决定。
忠诚一辈子:用一生行动践行入党誓言
1922年7月,父亲出生在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镇邢家墁村一个贫苦家庭。1938年,在抗日烽火岁月中,他和村里4名青年被秘密发展为共产党员,建立了村里第一个党支部。入党的那一天,他满怀激情,彻夜未眠,立志要“一生跟党走 一切为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父亲以教师的身份作掩护,在太行山的河南、山西、河北交界一带地下交通线做“交通员”,秘密发展党员、秘密护送党的领导人、八路军高级将领,穿过敌占区、白色防区。他把自己生命置之度外,长期与日寇在这条隐蔽战线上展开了斗智斗勇、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残酷斗争。在10年的秘密“交通员”生涯中,他先后10多次遇险,但凭着他机智勇敢、不畏牺牲的精神,护送了50多批党和军队的领导安全越过“封锁区”。
1947年,父亲随南下干部来到新乡地区开辟新区,在新乡县政府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任新乡县委工业部部长、县委副书记等职,1959年调任获嘉县任县委书记处书记,1963年任孟县县委副书记、县长,1978年调任新乡地区二轻工业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1983年离休。
离休后,父亲仍然关注着国家发展、党的建设,每晚必看央视《新闻联播》,努力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知晓时事政策,看到播出的重要内容,他会用笔记下来。2016年冬天,已94岁高龄的父亲,为了参加原单位的党组织活动,独自摇着轮椅到2公里外的东方文化商业步行街,惹得全家人心急火燎,全城寻找。
2019年10月23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97岁的父亲认认真真地佩戴好党徽,让哥哥申建军推着轮椅到新乡市委组织部,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蓄的15万元和时任市委书记张国伟看望他的2000元慰问金,作为特殊党费交给组织。父亲动情地对新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涛说:“我的一切都是党给的,包括这些钱。缴纳特殊党费支援脱贫攻坚,让群众摆脱贫困,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这是我的梦想,也是我入党时的誓言啊!”
2020年2月3日,正月初十,正是全国新冠疫情防控关键时刻,父亲再次捐款5万元,支援一线抗击疫情。他流着热泪告诉大家:“国家有难了,我作为一名老党员,不能到一线抗击疫情,但我想为国家、为人民尽一分绵薄之力。”
一片丹心跟党走,一生忠诚报党恩。2021年4月23日,父亲走完了他平凡而又光辉的一生。在生命弥留之际,他立下遗嘱:“要把我的所有积蓄全部作为‘特殊党费’上缴,遗体捐给红十字会作医学研究,后事操办从简,不浪费,不给组织添麻烦,你们要用实际行动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奋斗一辈子:像焦裕禄那样爱党为民
父亲是和焦裕禄同时期的县级主要领导干部。1963年,他被党组织派到孟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县长时,焦裕禄正在兰考县带领群众治理盐碱地和沙丘。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因病去世。1966年2月,新华社播发长篇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父亲看了好多遍,被深深地打动了:“我和焦裕禄同龄,按月份我还大一个月。我下定决心,要用毕生精力向焦裕禄学习,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誓言。”
为了改善孟县农业生产落后状况,父亲带领干部群众北开太行、南开王屋,北水南调、引沁济蟒。他们战严寒、斗酷暑,涉险滩、破难题,最终穿山越岭,修成了一条福泽人民的生命之渠。孟县山岭地区10多万亩农田通过直接灌溉和水库调蓄实现了大幅增产,人民尽享渠水惠泽。这条清渠至今依然发挥着作用。
1972年,父亲担任孟县黄河大桥接线公路指挥部指挥长,负责修通50公里的接线公路。4年时间里,他和大家同吃同住同劳动。当时,为了加固黄河大坝,他带着县委、县政府两班人领头干。在抬石头时,手指磨破流血化脓,他轻伤不下火线。反复受伤后,有7个指头发生了变形。
1983年,61岁的父亲离休了,但他常常说,学习焦书记,不分岗位,不论年龄,党员这个身份没有离退休。7年后,他回到了家乡邢家墁村,一到家乡,便全身心投入到家乡建设发展之中。他首先找到村“两委”班子干部,和大家一起分析家乡地域特点,提出找准症结、因地制宜的工作思路。他认为,家乡地处山区,办企业受诸多限制,应考虑靠山吃山、吃山养山,靠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改变穷困面貌。
邢家墁村与太行山之间多年闲置着一块约30亩的栗园,因长期以来疏于管理,园内杂草丛生,沙子遍地,而且村里每年还要拿出一部分钱雇人看管。1997年,村里提出2000元找人承包,然而一堆乱石荒坡着实令人望而却步,连问都没人问。尴尬的局面一时间令村委会无计可施。此情此景,深深地触动着父亲的心。父亲十分清楚,栗园的命运无异于乡亲们的命运。他揣着2500元钱来到村委会,找到村支书郑重地说:“我干!”望着支书不解的表情,父亲笑了:“怎么,嫌我老!就是拼上我这把老骨头,也要为乡亲们蹚出一条致富路!”就这样,父亲开始了他执着的垦荒之路,从此一干就是14年。5000多个日夜,父亲住在漏风透雨的窝棚,几块石头拼成床,渴了喝口井水,饿了啃口干粮,像照看自家孩子一样悉心打理栗园,享受着忙碌带给他的快乐和充实。父亲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无怨无悔的坚守,终于将“荒山变为花果山”。乡亲们感慨地说:“老申这是在用自己的行动教育咱们呢!”每当收获季节,能在市场上卖上数万元的果实他一个也不卖,全部送给附近群众。2011年,89岁的父亲将个人投资数十万元、价值已达百万元、凝聚着无数心血的果园无偿捐给了村集体。
奉献一辈子:活着就要为群众服务
打开父亲99年的人生长卷,红色的扉页上,满满地写着忠诚和奉献。“我是穷苦人出身,是共产党把我培养成人,把我引上革命道路,当上了领导干部。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的一切属于党、属于人民。”父亲如是说。
20世纪60年代的邢家墁村,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十分落后,且灾害不断。三年困难时期,好多没有粮食吃的老百姓患上了浮肿病。那年春天,大伯来新乡找到了他,一五一十地把家乡的现状告诉了他,话没说完,嚎啕大哭。乡亲们的艰难境况令父亲的心一阵紧似一阵的刺痛,他默默地帮哥哥拭去泪水,拿出仅有的180元钱,塞给哥哥,说:“哥,乡亲们受罪,俺心里也难受啊!回去后,用这钱买成软枣树苗,让乡亲们把它栽起来,等长大后嫁接成柿树,柿子加上谷糠碾成炒面,再碰上灾荒年,也能顶粮食吃!”申六兴在新乡工作那些年,每隔一段日子都要买上几十公斤的小麦新种子寄往邢家墁,为的是让乡亲们多试种,寻找到一个适合家乡土壤、能多打粮食的小麦品种。仅20世纪80年代,父亲便花费了1000余元为家乡购置麦种。
父亲时常对我们讲,你们要自力更生,自食其力,不要依靠我,我不会给你们留下任何遗产,我的一切都是党和人民给的,我要把我的一切都献给党、献给人民。汶川和玉树地震,他向灾区捐款1.11万元;向林州市东冶村捐款3.2万元;向新乡市高新区东台头村捐款3万元;向新乡县老弱病残群众捐款7.5万元;向新乡学院贫困学生捐款6万元……
对别人如此慷慨,对自己、对家人却是异常“抠门”。多年来,馒头、咸菜、稀饭……就是一顿饭。我们家基本是靠母亲当老师的工资维持的,几乎没有见过父亲的工资,因为大多资助了贫困群众。没有人去详细统计过他这些年来到底捐了多少钱。我们估摸,至少也在八九十万元。
2021年4月23日,父亲因病医治无效去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将自己所有积蓄20万元作为党费全部上缴,并将遗体捐给红十字会作医学研究。20万元,是父亲向组织缴纳的最后一笔大额党费,也是他最后的全部积蓄。他“清空”了个人所拥有的一切,真正践行了自己常挂在嘴边的那句话,“我把一切献给党”。
父亲“清空”了个人所有,把一切都献给了党,他对党和人民忠诚了一辈子、奋斗了一辈子、奉献了一辈子,他用一生回答了“入党为什么、当干部干什么、身后给人民和后代留什么”。他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征程上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