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近了,北京冬奥。充满魅力的冰雪,将再一次让“鸟巢”迸发激情;当绿电把场馆照亮,当氢能将圣火点燃,绿色冬奥的光芒将闪耀在无数人眼前。 冬奥筹办之旅,也是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致力绿色发展之...
冬奥筹办之旅,也是世界首个双奥之城北京致力绿色发展之旅。如果说,冬季奥林匹克运动是人类对自我的挑战,那么对北京而言,筹办冬奥也是一场超越自我的征程:能否在较短时间内,治理大气污染、实现产业转型、转换发展路径、提升人民福祉?
6年间,习近平总书记一次次为北京发展、冬奥筹办指明方向。回望6年筹办历程,2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谱写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华章。精彩的中国故事,正通过北京这个窗口、冬奥这个舞台展现给世界。
空气清新,森林连绵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延庆赛区小海陀山,冰雪生辉,山河壮美。高山滑雪的7条雪道犹如白色的瀑布,自山顶飞挂而下。作为人工造雪水源地之一,白河堡水库冰封的湖面纯净无瑕。
海拔落差2000多米的延庆赛区,建设过程极为艰苦。“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被牢牢坚守。谷底有长虫沟,蛇要防,但不能伤;山顶有草甸,施工移动全部手工剥离、带土复原;山腰溪流中,北京水毛茛安然栖居——这看似不起眼的水草,是北京地域零星分布的特有物种,被奥委会专家称为“北京冬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天然标志”。专家们对延庆赛区的生态保护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考察,“十分满意”。
赛区,只是北京生态保护的一个缩影。6年间,北京的林木覆盖率逐年提高。占地域62%的环北京山区,由燕山和太行山余脉组成,已全部列入生态涵养区,只保护,不开发,为超大城市构建生态屏障。
蓝天绿水青山成为大国首都的亮丽底色,然而曾经的形势却很是严峻。2015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标准130%,重污染天数达46天。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是申办冬奥的承诺,也是中国的决心。超常规举措,带来超常规实效。2021年,北京市大气环境中PM2.5年均浓度降至33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6项指标全面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里程碑式突破。联合国环境署表示,在保持社会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有效改善空气质量,北京堪称城市典范。
河湖相连,水质全面还清,国家考核断面水体全部达标,优良比例达68%,劣V类断面全面消除。永定河、潮白河等五大主干河流全部重现“流动的河”,贯通入海。地下水回升,81处干涸多年的泉眼复涌。
绿起来,美起来,更要活起来。从2018年开始,北京市持续推进大尺度绿化,突出生态系统完整性,包括候鸟在内的野生动物种群逐步增长。北京野生鸟类种数占全国鸟类种数比例超过1/3,成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大都市之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随处可见。
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中,“冬奥效应”同样得到彰显。京津冀三地将生态环境保护作为突破口,持续深化合作,不断创新完善协作机制,协同治理取得明显成效,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同步、大幅改善,群众的幸福感持续增强。
结构转型,数字引领
绿色产业赢得澎湃动能
举办奥运会,对城市、地区发展具有整体带动作用。能否在较短时间内带动产业绿色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近年来不断被提及的奥运之问。
作为双奥之城,北京有必要给出有力的回答。
“没想到有一天我能服务冬奥。”国家速滑馆制冰师王诗存说。6年前,他还是开小作坊的师傅,冬奥的筹办,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同为制冰师的刘博强,曾是首钢的轧钢工人。北京冬奥,使他实现了“火与冰”的跨界,展开了新的事业。
2000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此后,为了举办绿色奥运,首钢整体搬迁。2015年,北京成功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2016年,北京冬奥组委正式入驻首钢园区。首钢留下的一片废弃工业园区,因为北京冬奥而重新焕发生机。
告别污染企业,开出禁限目录,展现的是决心与魄力。
北京先后疏解一般制造业企业近3000家,疏解提升区域性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累计约1000个。迁入河北的首钢致力绿色转型,以科技创新为主导,成为零排放的新型钢铁企业。北京还制定实施了以治理“大城市病”为目标的新增产业禁限目录。
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智慧转型,带来的是蝶变与新生。
大兴区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6年前还是设施陈旧、烟尘飞扬的燃煤供热厂,如今煤渣池变为西餐厅、“输煤廊”成了“书媒廊”。首钢工业园区,曾经的工业遗址经过设计师的精心规划,转身成为城市复兴的新地标。三一重工灯塔工厂、小米无人工厂、京东方智造……一批高速运转的智慧工厂,正向人们展示中国智造未来工厂的崭新面貌。
科技创新带动人工智能、5G通信、航天卫星、生物医药等产业迅速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医药健康成为北京发展的“双引擎”。2021年,北京数字经济占比达41.7%、经济总量迈上4万亿元新台阶,在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交出了精彩的中国答卷。
双碳目标,前景可期
低碳减排展现可持续未来
首钢园区的生态示范,步履不停,与之遥相呼应的,是北京全新规划的城市副中心——一个绿色低碳的新城。
“先规划生态,再规划产业”“先建绿,再建城”,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全新路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西北部,形似“粮仓”的剧院、形如“赤印”的图书馆、“帆船”状博物馆采用复合式能源系统,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然成为北京践行低碳发展理念的示范区、试验田,新建公共建筑全部执行三星级绿色建筑标准,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35%……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北京借筹办冬奥东风,致力于当“领头羊”。减煤,是北京双奥城市建设中减少碳排放的接力长跑。
产煤、烧煤,曾是北京千百年的传统。此次冬奥筹办中,实现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则是不容动摇的根本任务。到2021年,北京的燃煤消费已不足150万吨,占全市能源消费比重降至1.5%。与此同时,清洁能源大放光彩,怀来的光能、张北的风能、延庆的水电,一起发光发热,助力北京冬奥实现所有场馆绿色电力全部覆盖,这在冬奥史上是一次“零”的突破。
绿色出行成为市民首选,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深入人心。2021年,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客运量30.7亿人次,同比增长34%。
全面推进能源、建筑、产业、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强化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完善碳排放控制管理制度,深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加快构建法制化、市场化、精细化的低碳治理体系……北京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彰显负责任大国首都形象。
北京冬奥丰厚的奥运遗产也将长久造福城市、造福人民。根据北京新版城市总规,到2050年,北京将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成为超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