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安:乡村振兴路上刻下劳模深深脚印

2022-01-10 09:29:32 来源:  点击:  收藏

天朗气清,寒日微暖。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棚岗村,翻新的泥土在冬天阳光照耀下显现出厚重的金色,一望无际的桑树地里,原本高低不一的桑树被村民修剪得齐刷刷高低一致。快60岁的陈全保刚从棚岗村党支部书记...

天朗气清,寒日微暖。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椿树镇棚岗村,翻新的泥土在冬天阳光照耀下显现出厚重的金色,一望无际的桑树地里,原本高低不一的桑树被村民修剪得齐刷刷高低一致。

快60岁的陈全保刚从棚岗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卸任,不过他在另一份“岗位”——安徽省劳动模范的“任上”,也许永远也不会退休。曾经的贫困村棚岗村已经脱贫,但陈全保还期待着棚岗村变身“富裕村”。

自己的家园自己建

凌晨4点多,陈全保就要起床忙活,这是他担任村干部22年来形成的作息习惯。

20多年前,棚岗村因村办企业经营不善负债100多万元。对棚岗村民来说,这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一个沉重的负担。

“不把这座‘大山’搬走,村民们怎么脱贫?”当选村主任后,陈全保对村办企业进行大刀阔斧改革,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

最终,不仅债务还清了,村里的基础设施也得以改善。2020年,棚岗村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全村93户262人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自己的家业自己创,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虽然弥补了过去的亏空,但陈全保一直想着如何能更进一步,带领村民集体致富。

在外出学习考察后,一条适合棚岗村的发展路子在陈全保心中逐渐清晰起来。结合棚岗村资源和区位优势,陈全保发起成立养殖、供销、精米3个合作社。村民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在陈全保的带动下,棚岗村现有2个养鸡场、1个养蚕基地、1个桑叶基地、1个精米加工厂。陈全保说,他现在每天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这几个地方度过的。

从更宽的视野上看农业

“他们都叫这个田鸡,其实这是黑斑蛙。”蹲在田里,六安市舒城县富井养殖有限公司经理汪洋在泥土中抠出一只正在冬眠的“青蛙”向记者介绍道。

在舒城县柏林乡石井村,大部分年轻人仍然走外出打工的传统路线,“养青蛙”则显得有点“另类”。六安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汪洋铁了心要做下去,因为他觉得这是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一个好办法。

养蛙供销渠道相对稳定,市场小众,带来的收益比较可观。在养蛙的同时,流转的100亩田地也种上了水稻。汪洋说,“稻蛙混养”加工后的米,因为绿色健康,可以卖到8元一斤。

“隔壁镇上有人来学习,明年可能有不少人都和我一样开始养蛙。”汪洋说。

六安市总工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韩锋说,新时代的劳模继承了老一代劳模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作风,同时,还因为拥有广阔视野,他们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往往能打破“不敢干、没思路、没技术”的桎梏,发挥显著的带头作用。

从最开始经营农药化肥种子,到开展农业服务,再到打造农产品品牌,一路走来,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徽舒州生态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葛义学愈发认识到乡镇农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投入与回报往往很难预料。葛义学觉得,应当把重心放到优质米的栽培上。为此,“葛义学劳模创新工作室”与高校院所开展长期产学研合作,大力开展自主研发和技术攻关,重点攻关优质水稻高产栽培等课题。

六安市总工会驻石井乡村振兴工作队副队长徐勇一直十分关注葛义学的劳模带动作用,他说,“一个劳模创新工作室,很有可能培育一个产业,培养一个品牌,培植一支队伍,并且是扎根乡村不会离开的队伍。”

扎根乡村的田园梦

九仙尊霍山石斛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戴亚峰有个梦想,那就是漫山遍野开满石斛花。

46岁的戴亚峰是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的脸上总是带着谦虚的笑容。一提及石斛育苗和栽培,戴亚峰能滔滔不绝地说上半天。

霍山石斛俗称米斛,仅产于大别山北麓霍山县境内86平方公里的核心小产区。2012年,霍山石斛被列为国家一级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我看到霍山石斛濒危的现状,下定决心要全身心投入到霍山石斛的研究和保护中去,依靠石斛产业一定能带领乡亲们致富。”戴亚峰说。

在没有任何石斛产业化基础的霍山,戴亚峰天天待在深山老林中,观察老药农家仅剩的几丛野生米斛,记录着周围的温度、湿度、光照,翻弄着扎根区域的基质。他将以往培育铁皮石斛的经验加以改进,选用不同的石子、树皮、锯末、稻壳等栽培基质,通过不同密度的遮阳网搭配反复进行栽种试验。

看到一片绿油油的种苗,周边老百姓纷纷过来取经。戴亚峰将整个过程复盘,总结出了一整套霍山石斛育苗栽培技术体系,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当地药农。

在他的带领下,药农们也跟着慢慢地发展起来了。周边将近两百户农民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从九仙尊公司领取石斛幼苗,在自家地里种植,再由公司统一收购。“平均下来,每户农民仅种植石斛这一项一年就有两万多元的收入。”戴亚峰说。

戴亚峰还在大别山深处的几个乡镇建立了“加工扶贫驿站”。当地村民农闲的时候,就到“驿站”里加工石斛产品,工资当天结算。

戴亚峰说,现在自己的目标是研究一种适宜石斛野外自然萌发生长的基质,让石斛种子像菜籽般撒下去就能生根发芽,到那时候“遍山石斛梦”将会成真。



 

关于

头条推荐

热点推荐

新闻高清图集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