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日报社记者 李怀苹图1:刘集支部旧址原貌。图片由大王镇提供图2:刘集后村现貌。李伟涛 摄图3:共产党宣言陈列馆。李伟涛 摄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中央,静静伫立着一方不大的院落。穿过火...
在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刘集后村中央,静静伫立着一方不大的院落。穿过火炬和高粱装饰的门檐,历史沧桑感迎面扑来。
96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刘集支部。一年后,首版《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这里得到传播。院子的主人,也是刘集支部第一任书记刘良才,在这里创办夜校、宣传革命,率先点燃中国北方农村革命的星星之火。
诞生 革命种子破土发芽
1925年冬,一个身穿藏青色长袍的青年从济南风尘仆仆赶回刘集村,他就是刘集村第一名共产党员刘子久。回村后,他经常对堂兄刘良才畅谈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这让刘良才领悟到,只有革命才是翻身解放的唯一道路,只有共产党才是劳苦大众的希望所在。
经刘子久介绍,刘良才加入中国共产党,又发展两名青年入党,同年刘集支部建立。就此,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诞生,革命种子开始在这个小村庄悄悄传播。刘集支部建立后,刘良才以走亲访友、外出做工为名,秘密开展党的活动,发展组织,并在自家秘密办起农民夜校。
1926年春节前,在济南工作的女共产党员刘雨辉回乡探亲,将陈望道翻译的首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带回。她指着封面上的“大胡子”告诉刘良才:“他叫马格斯(马克思),德国人,他和一个叫安格尔斯(恩格斯)的人一起写了这本书。共产党员都应该学一学,会让我们明白革命的目的,知道今后应该走的路。”
刘良才如获至宝,他带领党员群众把书中晦涩难懂的道理吃透,转换成朴素的语言在夜校讲给百姓听。随着书页慢慢翻过,他们越学越有底气:我们要抱成团,抱的团越大,地主就越害怕!穷人要翻身,就得照着这些理儿去做!
发展 宣言之光照亮征程
“我们穷人是走慢了穷撵上,走快了撵上穷,不紧不慢往前走,扑通掉进穷窟窿,永无出头之日。要想改变如今这个世道,就要团结起来,跟着共产党奔共产主义!”在支部旧址复原夜校场景的房间里,刘良才坚定的声音仿佛还在回荡,那么铿锵有力。
从1926年起,刘集支部连续三个冬春举办农民夜校,教农民学文化、学革命理论。借着《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思想很快在刘集村扎下根。这部党的“红色经典”,犹如暗夜灯塔,开始了指导中国北方农民革命斗争的历程。
无数个夜晚,昏暗油灯下,刘良才和党员们商量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帮更多百姓吃上饭的决策:“觅汉增资”“掐谷穗”“砸木行”……1927年,支部在各地组织农民协会,宣传革命主张,把工农运动搞得轰轰烈烈,很多村民逐渐接受新思想,先后发展成为党员。党组织凝聚力越来越强,很快成为东营地区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党的活动中心,有“小莫斯科”和“小乌克兰”之称。
发扬 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历史硝烟虽已散去,革命故事薪火相传。2005年,刘集支部旧址纪念馆落成开馆;2011年,投资建成《共产党宣言》陈列馆……90多年过去了,先辈们用鲜血传承下来的精神,依然屹立如灯塔。
——在刘集后村,他们有一个共识,听党话、跟党走,就能过上好日子。进入新时代,继续在这片红色热土书写奋斗华章;
——在全省第一个“千亿镇”大王镇,党员干部镌刻在镇党委、政府办公楼上“说了算,定了干,干就干好”的承诺,从未改变;
——在全国百强县广饶县,凭借“红色”引擎的推动力,拥有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9家、中国500强企业4家,各类上市挂牌企业56家;
——在东营市,红色基因深深融入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血脉,为不同时期建设发展提供不竭精神动力。进入新时代特别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东营市确立“打造山东高质量发展的增长极,黄河入海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富有活力的现代化湿地城市”目标定位,接续推进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任务、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在应对困难挑战中迈上新台阶。
寻根溯源,抚今追昔。从一本《共产党宣言》点燃的星火开始,到迈入新时代,那盏曾点亮革命者理想信念的宣言之灯,还在继续照亮新的征程!
短评:信仰的力量 不变的情怀
漫步当年的小院,追寻宣言星火留下的痕迹,不得不感慨信仰的力量,它像一道光,穿越历史照亮未来,为这方土地上的人们指明前进方向。
艰苦卓绝的斗争岁月里,无数仁人志士在《共产党宣言》指引下,敢为人先,前仆后继。多年来,这份真挚朴素的信念薪火相传。不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改革时期,刘集支部那种骨子里敢为人先、不怕牺牲,不畏艰苦、勇于创新的精神一直都在传承弘扬。
红色血液汩汩流淌,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回首来路,正是有了党的引领,宣言之光的温润,才有今日之辉煌。展望未来,唯有握好历史接力棒,传承赓续先烈们的精神血脉,方能告慰历史、不负时代。(李怀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