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11月1日,凛冽的寒风打透了李兰芝厚厚的棉衣,但他心里却热乎乎的,因为在20岁时,他成为秦皇岛港的一名装卸工人,不用再漂泊不定地换工作了。李兰芝与一群年轻人加入到港口建设队伍中来,认真聆听老一辈工...
李兰芝与一群年轻人加入到港口建设队伍中来,认真聆听老一辈工人们讲述秦皇岛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古稀之年的李兰芝依旧忘不了当初的心情:激动,兴奋。
“你们的前辈,他们都是有功之人,你们来了就要从他们手中接过接力棒,把吃苦耐劳的精神传承下去……”“你们马上就是港口装卸工作的青年突击队,要有思想准备吃大苦、受大罪……”这些话,深深地烙在李兰芝的心上。
在港口度过了34个春秋,李兰芝搬过煤炭,扛过麻袋,也参与过港口机械设备的技术革新,这里的一切给他带来了不少艰辛,同时又带来了许多欢乐。
退休前一天,李兰芝在码头现场绕了几圈,从坑道到装船高架皮带机,他看着一台台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心头一紧,鼻子一酸,因为这里有一代代港口工人曾经火红的奋斗青春。
即便力竭声嘶,罢工斗争也决不畏缩
与李兰芝一样,每一名新加入的港口职工,都要了解这样一段红色记忆——
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为领导全国工人运动的总机关。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李大钊、王尽美等都亲自考察过秦皇岛的工人运动,并由王尽美担任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副主任,负责秦皇岛地区的工人运动工作。
1922年9月初,王尽美在领导山海关铁路工人大罢工胜利后,来到秦皇岛开滦矿务局,组织港口工人成立“秦皇岛矿务局工友俱乐部”。工友俱乐部发展很快,成立后仅一个月就发展到1200多人,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秦皇岛港码头工人成立的第一个工会组织。
开展大规模的罢工斗争,必须有坚强的工人组织,秦皇岛矿务局工友俱乐部成为了团结战斗的集体,也是教育工人、提高工人觉悟的课堂。当年的《晨报》报道:“秦皇岛为五矿煤炭出口之咽喉,其团体甚为坚固,预备亦极严密,其团体之坚固在五矿之上。”
为促进工人运动蓬勃开展,王尽美曾多次到秦皇岛港主持工友俱乐部的重要会议,对即将到来的罢工斗争作了详细分析和周密准备。10月16日,王尽美召集秦港工人举行一次露天大会,邀请开滦四矿和山海关铁路工人代表参加大会,他再次号召工人联合起来,丢掉对英国资本家的幻想,准备罢工斗争。这些活动,增强了港口工人为争取改善生活待遇而斗争的决心和信心,为参加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在组织上、思想上做好了准备。
1922年10月23日,秦皇岛港与唐山、林西、赵各庄、马家沟等开滦五矿3.7万多名工人同时宣布“五矿同盟大罢工”。秦皇岛港码头工人举行全体工人集会,王尽美宣读《开滦五矿总罢工宣言》和《致开滦矿务局总经理函》,会后举行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提出每装卸一吨煤炭增加一分钱,要求开滦英国人承认工友俱乐部的合法地位和权力。至此,秦皇岛港工人的罢工斗争从经济斗争走向政治斗争,从自发斗争走向自觉斗争。
10月26日,唐山“开滦惨案”发生,开滦矿务当局勾结封建军阀,对唐山地区的罢工工人进行镇压,造成死伤工人50余名。惨案发生后,秦皇岛港工人于27日发表了由王尽美同志起草的《秦皇岛矿务局全体工人痛告国人书》,其中这样写道:“我们的力竭了,我们的声嘶了,然而我们决不畏缩,决不为恶势力所屈服!”从此,秦皇岛港工人的罢工态度更加坚定。
秦皇岛港工人罢工在王尽美亲自组织领导下,妥善处理了各种事变,“办事手续周密,一切举动文明”。罢工斗争更加广泛地持续下去,除了港口工人,连医务人员、更夫都加入罢工斗争的行列。港区无人工作,停电停水,码头上船只不能起航,锚地船只也进不来,开滦煤炭大批积压,就连英国《泰晤士报》也不得不承认;“五矿罢工,以秦皇岛团结最力,工人异常齐心,工人抱与资本家斗争到底之宗旨,直到资本家被迫允许加薪等条件时。”
罢工时间一长,吃饭就成了最大问题。王尽美一面组织大家互救,成立互救组织,另一面通过舆论组织各地声援,大量捐款解决了罢工工人暂时的生活困难,对坚持近一个月的罢工斗争,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这极大地鼓舞了港口工人的斗志和争取斗争最后胜利的信心,打破了资本家妄图以饥饿手段来平息罢工的幻想。
1922年11月21日,以秦皇岛港工人坚持近一个月的五矿大罢工胜利结束,秦皇岛港工人因讲究斗争策略且秩序井然,罢工斗争坚持时间最长,长达29天。通过这次罢工,中国共产党在港口工人群众中扎下了根,取得了经验,扩大了影响,提高了威望。
从手提肩扛到装卸生产机械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码头工人劳动条件很差,劳动强度大,二三百斤的煤筐全靠肩扛人抬。装船时,工人们要走高数米、宽不足两尺的跳板,稍有不慎,就会从颤悠悠的木板上掉下来。
因为生产工具简陋,码头工人形象地将劳动工具称为“1970”部队。秦皇岛港口博物馆收藏了当时工人用的煤炭装卸工具。港口博物馆工作人员边恒说,“1”是抬物用的粗杠棒,“9”是铲煤用的铁锹,“7”是从火车上扒煤用的钢镐,“0”是装煤用的大筐。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从1898年秦皇岛开埠建港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使用了60多年。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秦皇岛港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开展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革新并取得丰硕成果,实现了港口装卸生产机械化,改变了秦皇岛港原始的装卸作业生产方式。
“夏天一身汗,冬天一脸霜”,是当时李兰芝工作状态的真实写照,即使是天寒地冻的“三九天”,他都是光着膀子摽着劲儿劳动,一个班下来,累得连铁锹都扛不起来。那时候,李兰芝心里会想,如果一天,发明个东西,只要一转,煤就能卸完了该多好啊。
为了响应“提高机械化程度、减轻工人劳动强度、加快生产速度、提升港口装卸能力”的号召,港口开展技术革命和技术革新,工作出色的李兰芝被抽调到装卸大队机电大班修理组,参与煤炭装卸机的设计。
为了研究出装卸机的“绞笼叶子”,李兰芝与工友们发动群众献计献策,设计做模型。“绞笼叶子”需要两厘米厚的钢板,还需要特殊的弧度,在当时的条件下,找不到合适的材料。李兰芝和工友们挖大坑、烧铁板、抡铁锤,在码头油毡棚里开展无数次实验。经过反复设计实验,港口工人终于收获了自己耕耘的果实: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自行安装的我国第一座机械化煤炭装卸码头。
李兰芝成为秦皇岛港第一代机械化装卸司机,告别了手拿肩扛,告别了挥汗如雨,坐在驾驶室里,电钮一按,绞笼一转,四五分钟的时间,一节车上的煤炭就全部卸完。“一台装卸机,卸四五十节车的煤炭就跟玩儿一样轻松,稍一使劲儿卸六七十节车也不在话下,当时,这让全港装卸工们兴奋不已!”
秦皇岛港口博物馆至今保存了一组“六机联合作业”模型,包括螺旋卸车机、横皮带机、过道皮带机、接力皮带机、高架皮带机、平舱机六种机械设备。这是秦皇岛港机械化生产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装卸生产流程,也是港口工人自行设计和建造的第一套煤炭装卸机械化设备,结束了秦皇岛港半个多世纪码头无装卸机械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港口建设迅猛发展,积极引进和推广新技术,煤炭装卸能力大幅度提高。
1978年,我国自行设计、施工、制造的第一座机械化程度较高的大型煤炭专业输出码头——年设计通过能力1000万吨的煤一期工程上马;随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设计能力为2000万吨的煤二期工程也破土动工,装卸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1984年,年设计通过能力3000万吨的三期工程开工建设,煤码头一、二、三期的建成投产,令秦皇岛港连续11年吞吐量以年均500万吨的速度递增;1997年12月,煤四期工程正式通过国家验收,秦皇岛港年通过能力达到1.27亿吨;2006年4月,煤五期码头建成投入使用,创下了八项技术成果领先世界、四项创新领跑中国的港口建设纪录。
改革开放40余年间,秦皇岛港成为世界最大的煤炭输出港,拥有煤炭专业泊位21个,最大可停靠15万吨级船舶,煤炭设计通过能力由800万吨增长到1.93亿吨。秦皇岛港有了世界最先进的煤炭装卸设备,卸车和装船均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向现代化综合性大港迈进
进入新世纪以来,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秦皇岛港借沿海港口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良机,投入几十亿元的巨额资金,调整港口结构,拓宽港口功能。
建成全国最大的万吨散化肥库、13万吨散粮筒仓粮源滚滚、矿石码头泊位投产、27万立方米集群储油罐建成、集装箱泊位改造……秦皇岛港在保持煤炭运输领先地位的同时,逐步建立环渤海散杂货集散中心。
对港口人来说,“新郁金香”号再熟悉不过。这艘白色的7层船舱客货班轮,每周三、周日自秦皇岛港集装箱码头出发,航行23小时抵达405海里外的韩国仁川。“新郁金香”号日夜穿行的航线——秦仁航线,是河北省唯一的国际海上客货班轮航线。自2004年正式开通以来,这个“海上巴士”带动了中韩双方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本流往来升温。此后,秦皇岛港开通了河北省首条海铁联运直达线路——韩中蒙国际海铁联运,开辟了境外货物运输新通道。
来自世界各地的货物在秦皇岛港集散,粮食、风电叶片、钢材、玻璃等等,种类繁多。如今,秦皇岛港已由单一的煤炭码头发展成为集煤炭、油品、杂货等多种类货物装卸运输的综合性港口。
2013年6月4日,“帆顺999”号货轮一声长笛,拥有115年历史的秦皇岛港西港区三公司煤炭码头运输业务宣告结束,百年秦港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向推进国际知名旅游港和现代综合贸易港建设迈进。
2018年以来,按照河北省加快港口资源整合和转型升级的要求,秦皇岛港坚持以城定港、港城互动,强化港口的旅游与城市服务功能,实施了国际旅游港起步区一期工程,在保留港区原有建筑风貌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改造,引入“文化+旅游”新项目,在百年老港的历史血脉中,注入现代时尚元素,全力推动秦皇岛港转型发展。
3年来,秦皇岛国际旅游港依托百年港口文化,盘活原有港口资源,推动老港路商业街区、南栈房多功能区、西港营地等新项目投入运营,让工业遗迹成为游客与市民了解港口历史、触摸时代脉搏的“化石”。
每逢假日,位于秦皇岛国际旅游港的“壹山树”咖啡馆客人爆满。这间占地600多平方米的咖啡馆由秦皇岛港一间废弃的老厂房改造而成。借高端时尚的定位,开业以来,这间咖啡馆得到了市场认可,成为游客与市民的“打卡地”。
近年来,秦皇岛港将闲置的工业厂房改建成餐饮场所、艺术展馆、接待中心和进口商品体验销售中心等,提升港区的对外接待能力。同时,吸引高端品牌及艺术品交易、知识空间等业态品牌入驻,提升商业服务业态品质,还开展了西港开埠地跨境购物节、夏日艺术市集等文娱活动,为游客与市民增添了时尚生活与情感艺术体验。截至目前,港区年接待游客已经突破百万人次。
昔日老港区的厂房、办公楼变成咖啡馆、主题酒店,货运铁路线改造成山海观光线,喧嚣的码头成为情侣密语、居家休闲的温馨港湾,整个港口成了一个大景区。
一位游客在留言簿上写道:“阳光洒在浸入历史的斑驳墙面,光影勾勒的美感让时光穿梭于历史与当下,让人畅想着港区的过去与未来。”
记者手记:
港口工人,一支
特别能战斗的队伍
码头前沿对讲机中略显嘶哑的声音,数九寒天挂着汗水的面庞,为了紧急抢修而没来得及吃完的泡面……生产的关键时刻,方显秦皇岛港工人的担当。
在秦皇岛港百余年的发展中,港口工人形成了以艰苦奋斗为典范的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秦港精神。一代代码头工人的实际行动就是艰苦奋斗精神的最好体现。
在港矿同盟大罢工中,码头工人们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坚持罢工的时间最长,对外国资本家打击最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秦皇岛港义不容辞地肩负起了“北煤南运”的责任,港口职工全力以赴为国家建设多出力、出好力,他们克服码头年久失修、设备陈旧等困难,铆足了劲,肩挑人扛,将煤炭装满船舱,运往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之后,在全国能源运输十分紧张的时刻,他们始终以国民经济发展为己任,勇挑重担,多次完成国家下达的抢运电煤任务,支持南方各省市经济发展,保障国家能源运输安全,使得秦皇岛港在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中,发挥了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秦皇岛港发展步入转型期,港口职工从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做起,为建设节约型港口,把每一分钱用在设备的维修保养上,努力实现港口的跨越式发展。
过去,港口工人们有志气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实现港口生产运营方式的迭代更新,走出一条与党和国家共奋进的强港路。今天,港口职工一定能够继续战胜各种风险挑战,在服务经济发展和国家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争当先锋,为了港口更好的明天,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
记者: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