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年风华,初心依旧。2021年,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大河网特推出《追寻初心 中原印记》系列报道,主要围绕党史、重大事件、重要遗址和红色文物等,寻访河南红色遗迹,回顾那段红色峥嵘岁月,追...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青丝树叶我的房,青石板上我的床,杀退敌人回山岗,一觉睡到大天亮。”这首由后人刻在石头上的歌谣,记录了当年红二十五军将士们前方浴血奋战、后方坚如磐石的历史。3月16日,大河网记者在红二十五军的出发地信阳罗山县何家冲村,听到了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
祖辈们传下来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何家冲人热情欢迎红军的到来,茶饭招待,安排住宿,引路开道。这其中,最有名的是何大妈救红军的故事。”57岁的王家华虽未经历过那段红色岁月,但对于祖辈们传下来的故事,他如数家珍。
王家华说,国民党部队进入何家冲,为报复帮助过红军的村民,他们砍完了村民满山的果树,烧光了村里的草房,对村民进行过多次“围剿”。
面对空前的白色恐怖,何家冲人仍然心系红军。何大妈原名吴秀真,是农民何胜群的妻子,曾经用家中仅有的一点米糠救活了山洞里的18名红军伤员。
红二十五军出发后,有一次敌人进村,一位在村里养病的红军伤员余占海被抓,何大妈上前说他是自己的儿子。敌人不信,她就用自己的眼睛作“担保”。敌人一枪托捣瞎了何大妈的右眼,又在她的腿上捅了一刀。何大妈倒在血泊中,仍紧紧抱着自己的“儿子”。敌人最终相信了,余占海逃过一劫。经过何大妈的悉心照顾,余占海18天后返回部队。
解放后,余占海成了武汉军区的一名少将,因为感念何大妈的恩情,他回到何家冲看望何大妈,并希望把她接到武汉居住。“他要给何大妈当儿子,一辈子照顾她,老人家坚决不同意。”王家华说,1989年何大妈去世,但她的故事却一直流传。
村民捧起“红色饭碗”奔小康
和很多豫南农村一样,曾经,何家冲也是有名的贫困村,也闹过饥荒、害过瘟疫,大人不识字、娃娃没学上……
何家冲全村1270人,分散在32个自然垸(村小组),有的自然垸只有三两户人家。过去,村里开一次会,村干部要走一天的山路挨家挨户通知。王家华22岁开始在村里当干部,一干就是35年,对何家冲的变化他感触很深。
他说,作为一个典型的山村,何家冲山多地少,过去很多家庭的粮食都不够吃。加上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外面的人不易进来,村里的人也不知道出去,外面日新月异,这里依然受穷。
1986年,何家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跃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帮扶何家冲,支持发展红色旅游。路通了,景点维护了,名气大了,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何家冲,越来越多的村民走出了何家冲。
“现在,全村有一半的村民外出务工,仅仅一个何家冲村就出了40多个国家公职人员。现在的村民发展种植业,茶叶、板栗丰收,还培育食用菌等,人均年收入10余万元。每年春节,在外边干事的人能开100多辆车回来过年,村里过年总是堵车。”王家华说,这都是红二十五军给他们带来的好运。
记者在村妇女主任家采访时,碰到前来串门的老支书王传伟。老人89岁了,身体健朗,耳聪目明。目前,他一个人生活,不仅能照料自己,还时常骑电动车进出村子。
老人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以前泥巴路,现在水泥路修到户;以前挑水吃,现在自来水接到家;以前经常被催派款,现在政府啥都补助,上了年纪还发老年费;以前人工插秧收稻样样难,现在啥都是机器干……”老人说起村里的变化滔滔不绝,“我们村子山好水好空气好呀,全村比我年纪大的还有7个人呢,80岁以上的有30多人。”老人对村子有说不尽的眷恋,对党和政府有说不尽的感念。
在村委会,小楼里展示着何家冲村近年的荣耀:1997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纳入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区之一;2011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同时被授予“全国文明村镇”称号;2015年被评为信阳“十佳美丽乡村”。
如今,来这里进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外来人多了,村里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红火,旅游经济日渐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沿着当年的“红军步道”慢慢行走,似乎能看到长征路上的猎猎旌旗,嘹亮的歌声依然在空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