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千年文脉遇见新时代曙光

2025-09-03 11:06:25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赵崤但

  编者按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强市建设,进一步推动“书香政协”建设,市政协日前开展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主题征文活动,得到全市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踊跃参与。本报选登部分优秀征文,以飨读者。

  7月的牧野大地蒸腾着蓬勃的夏意,平原博物院的玻璃幕墙折射着金色日光,与馆内青铜器的幽光交相辉映。在党的生日前夕,市政协组织的“文脉新章”文化研讨会上,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正在进行——3000年前《诗经·卫风》的竹简与VR设备中栩栩如生的虚拟诗经小镇,辉县市剪纸艺人翻飞的剪刀与3D打印的非遗纹样,在思维的碰撞中,编织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立体画卷。

  卫水河畔的平原博物院里,孩子们戴着AR眼镜,跟随虚拟导游穿梭于商周遗址。科技的赋能,让尘封的历史化作触手可及的鲜活故事:甲骨文在屏幕上跃动成动画,又化身手机输入法里的动态表情包;《封神演义》的神话传说经AI绘画重新演绎,绽放出全新的视觉魅力。古老的智慧正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数字时代的脉搏。卫辉市比干庙前,文旅部门推出的“忠孝文化盲盒”,让游客在拆封瞬间,触摸到跨越千年的精神传承。

  传统工艺的现代化转型,在新乡大地悄然绽放。获嘉县的草编工坊内,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纹样输入电脑,数控编织机精准复刻手工的温度,生产效率提升10倍的同时,完好保留文化精髓。原阳县大米文化馆里,每粒米都有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解锁黄河农耕文明的数字档案,见证一粒米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旅程。这些创新实践生动诠释着传统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树。

  红旗区的社区文化节上,《弟子规》的诵读声与动感的街舞音乐奇妙共鸣,汉服爱好者与潮牌设计师共同探索国风穿搭的无限可能。这种民间自发的文化创新,彰显着传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新乡学院的大学生团队开发的“豫见非遗”APP,以短视频、直播带货等形式,让“延津火烧”的制作技艺、封丘县的金银花和卷尖、长垣县的烹饪文化走出深巷,打造出“指尖上的文化经济”。

  这并非一场传统向现代的妥协,而是一次古老灵魂在数字躯壳中的华丽重生。当《卫风》竹简的墨香与VR小镇的光影共舞,当剪纸的镂空美学在3D打印的精准中延展,牧野大地的每一次创新脉动,我们看到的远非仅是科技与传统的简单叠加。这牧野大地上星罗棋布的创新实践,灵魂在于对文化根脉的深刻敬畏与对时代精神的敏锐捕捉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点。它是一场深刻的“创造性转化”:以数字时代的语言,重新讲述古老的永恒歌谣,让青春的活力为非遗技艺注入奔涌的“云端”生命力。这转化如同古树新发,其根深扎于5000年文明的沃土,汲取着“守正”的定力;其枝叶则自由舒展,拥抱“创新”的阳光雨露,在当代生活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出既熟悉又崭新的花朵,让千年文脉的幽香,真正浸润每一个当下跳动的脉搏。

  从太行山下的石板岩镇到黄河岸边的滩区村落,新乡正以实践书写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新时代答卷。在数字化浪潮重塑文化传播形态、现代生活催生文化新需求的当下,传统文化既保持着“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深厚定力,又展现出“弄潮儿向涛头立”的创新魄力。这种传承与创新的辩证法,恰似黄河最后一个转弯处河水的流淌——既坚守着奔向大海的方向,又在时代的河道里激荡出新的浪花。在党的引领下,传统文化正焕发璀璨光芒,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作者系市政协委员)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