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志松
11月2日,第五届平原青年电影周颁奖典礼在我市举行(如图)。
本届电影周以“映见未来”为主题,聚焦青年影像创作,涌现出一批兼具社会关怀与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品。自2020年创办以来,平原青年电影周始终以非商业短片学术交流为核心,致力于为青年影视人搭建自由、包容的展示平台。本届平原青年电影周共收到2213部投稿作品,经过多轮评审,17部影片脱颖而出。其中,温景辉执导的《a面:我的一天》荣获“最佳影片奖”,王鹤雯凭借《五天满一年》摘得“最佳导演奖”,车保罗(《旧物无言》)与薛晴(《碰海》)分获最佳男、女演员奖。
平原青年电影周尽管被称为“全球奖金最少的电影节”,但是其专业性与纯粹性却吸引了众多知名制片人、学者及青年演员参与评审。这一备受关注的影展,最初只是一群来自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两所院校大学生电影爱好者的自发聚会。策展人葛强表示,2018年,这群年轻人因苦于需远赴北京、平遥甚至西宁才能观看到优秀青年电影,萌生了“为什么不能自己办一个”的念头。于是,第一届平原青年电影周诞生了。
“‘平原’从一开始就不是竞赛场,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电影会客厅’。”葛强说,纯粹,成为平原青年电影周最吸引人的特质。影展的初衷,源于青年创作者普遍面临的困境:许多用心创作的作品在参赛后便“沉睡”在硬盘中,再无机会与观众见面。为此,电影周以“真诚表达”为唯一选片标准,鼓励处女作、实验短片甚至“不完美”的作品,让创作者不必迎合市场或评委。
导演范俊延的《吠城》在屡屡碰壁后在平原青年电影周获得认可,随后一路“开挂”,入围多个国内外影展,成为首部实现市场化付费观看的国产短片;《阿达》编剧菲冉的作品曾被多个电影节拒绝,却在平原青年电影周被评价为“有点像大师的小作”,之后成功走向国际A类电影节。
如今,平原青年电影周已显著提升了新乡在影视圈的能见度,已有4个参与影展的剧组来此勘景,北京国际电影节的作品介绍中也出现了“平原青年电影周”的名字。更可喜的是,本地年轻人开始拿起相机记录身边故事,平原青年电影周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你也可以创作”的自信。刚刚获得金马奖最佳短片导演的温景辉也携作品参展,他认为平原青年电影周“非常有学术氛围和纯粹,在业内获得了一定的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