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崔敬)“双十一”临近,各大电商平台推出的一些活动已陆续上线,然而隐藏在喧嚣背后的消费陷阱却让购物体验变得不那么美丽。10月29日,记者了解到,市消协发布“双十一”消费提醒,提醒市民在购物狂欢的同时要保持清醒。
从10月下旬开始,各大电商平台便纷纷启动预售活动,提前锁定消费者的购买冲动和预算。随着“双十一”战线的不断拉长,促销手段也越发复杂。加之在主播煽动性的语言、紧张的倒计时以及“限量”话术的包围下,冲动消费极易发生。
此外,平台和商家先涨价后降价、虚构原价、设置复杂的优惠使用门槛等手法,使得“最低价”成为一个饱受争议的营销概念。因此,消费者面临着“价格丛林战,最低价迷雾生”“直播带货乱象多,冲动消费维权难”“商品质量与服务严重缩水,售后服务启动慢”等消费风险。
因此,市消协发出如下消费提醒与建议:
市民购物时,要破除“价格迷信”,购物前务必查询商品的历史价格走势,以判断当前标榜的“优惠价”是否名副其实;要细致阅读平台及商家的优惠规则,明确满减、优惠券的使用范围与门槛;理性对待“保价”服务,了解其覆盖范围、申请流程及有效期。下单后,养成定期核查价格的习惯,一旦发现降价,及时通过官方渠道申请价保。
直播购物时,要将注意力从“主播推荐”转向“商品本身”,细致查阅商品详情页的参数和用户评价(特别是追评和差评),建立对商品的客观认知。针对主播在直播中做出的重要承诺,建议进行录屏或截图,作为日后发生纠纷时的维权依据。
下单前,务必确认商品是否支持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并详细了解具体的退换货流程、时间限制及费用承担方;下单时,建议优先考虑官方旗舰店、平台自营或信誉良好的授权店铺;收到包裹后,务必当场开箱验货,确认商品数量、型号及外观无损后再进行签收,尤其是贵重物品和电子产品。此外,要避免随意点击来源不明的链接,不扫描可疑的二维码。定期修改电商平台账户密码,且不同平台应使用不同的密码。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双十一”低价诱惑,市民应依据个人经济状况,设定一个清晰的消费预算上限,并严格遵循,仅购买真正所需、能提升生活品质的商品,避免采用分期付款、信用卡透支等超前消费手段,以防陷入债务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