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区向阳小学的一年级新生家长带着孩子走过棂星门
红旗区种德小学的老师给学生大大的拥抱
□策划刘志松记者李蕊
又是一年开学季。9月1日,迎着清晨的微风,我市中小学生正式结束暑期生活,步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我市各个中小学通过新颖的活动将开学仪式感拉满,在新学期为学生们送上祝福,种下希望。
红旗区种德小学:以“三每三爱三协同”开启学期新篇章
“快来和老师抱抱。”当日,在红旗区种德小学,一名班主任老师早早等在班级门口迎接每一名学生。“孩子们经过一个暑假都长高许多。”这名班主任说,两个月未见,真是很想念她的“宝贝们”。
该校当日以“三每三爱三协同”开启学期新篇章。据了解,“三每”赋能师生素养。学校在保证国家课程设置方案的前提下,对课程设置和作息时间进行了精心的编排,保证了学生每天一节体育课,每天活动两小时;各教研组在以校长李灵利为首的“校本智库”引领下,以假期个人第一次备课为基础,每人进行一节微课展示;各班立足于暑假实践作业“我的种德我来讲”,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展示平台,让孩子们或图文并茂或视频演讲,来展示他们对校园微景观的认知,这既是学校“六化巧评”作业管理的一个缩影,也是五育融合、多元育人的一个手段。
“三爱”厚植校园温情。“爱的传承”扎实推进,每个六年级学生结对一名一年级小朋友,手拉手认识校园;“爱的召唤”温暖开启,开学前一周各班进行“线上集结号”,开学日教师以亲切问候、暖心拥抱和整理书包开启新学期;“爱的衔接”有效落实,通过游戏化、情境化的入学适应课程,帮助一年级新生在模拟体验中理解行为规范、熟悉校园环境,实现从家庭到学校的心理“软着陆”。
“三协同”绘就发展新局面。“部门协同”保障安全、“家校协同”共建班级文化、“教师协同”提升专业素养。新学期,新行动,该校将高质量发展要求贯穿于新学期各个环节,致力于构建一个系统完善、支持有力、充满活力的教育生态,助力每一名学生成长。
红旗区向阳小学:古礼新韵启新程
过泮桥、点朱砂、写“人”字......8月31日,红旗区向阳小学内彩球迎宾,处处洋溢着庄重而温馨的氛围。这是该校特意为一年级新生精心举办入泮礼暨入学典礼。这场融合中华传统启蒙文化与现代校园育人理念的仪式,为刚踏入校园的孩子们送上了一堂充满仪式感、文化感与温暖感的“入学第一课”。
入泮礼,源自古代学童入学的启蒙仪式,承载着中华传统教育“启智向学”的初心。当日典礼以“四堂课”为脉络,让新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校园文化、传承传统美德。“朱砂启智”“击鼓鸣志”......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理解了传统礼仪背后的美好寓意。最后,他们跨越象征“文星”的棂星门、走过寓意“登仕第一步”的泮桥。在书写体验区,老师们手把手指导新生握笔、落笔,共同写下一个简单却庄重的“人”字。
“我们希望通过入泮礼,让新生在仪式感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尽快融入校园生活。”红旗区向阳小学校长王永明表示,未来学校将继续以此类特色文化活动为载体,坚持传统文化滋养与现代教育引领相结合,助力每一名学生“向阳而生逐梦成长”,为他们的人生打下坚实的文化底色与品格基础。
市第一中学:学子聆听爱国教育
9月1日,市第一中学通过国旗下的讲话、主题演讲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让同学们在重温历史中汲取力量,在展望未来中坚定理想。学生代表分别发表演讲,共同表达了新时代青年铭记历史、逐梦前行的决心。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它记录着民族的奋斗与辉煌,也刻印着经历的苦难与艰辛。”学校老师在国旗下动情地说,希望同学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与力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繁荣。“80年前,经过不屈不挠的浴血奋战,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战的伟大胜利。那是一段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却的记忆。”高一(2)班的史恒帆、王姝月同学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主题分享了自己的感悟。
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9000多名师生同上一堂爱国课
“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副书记刘齐晋说,一直以来,学校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今年恰逢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将组织全校6个年级9000多名学生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和“9·3”阅兵直播,全员参与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
为确保活动效果,该校要求各学部、班级结合观看内容,组织开展“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主题班会,让学生分享观后感和心得体会。此外,学校还将组织征文比赛、演讲比赛、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抗战历史的意义和当代青年的责任。学生们纷纷表示深受教育,并立志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新学期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
让孩子们有学上、上好学,几乎是每个家长的“心头大石”,同样也是市教育部门工作的重心。今年秋季,我市新入学的小学生达到了67561人,初中生107136人。而我市一大批新建、改扩建的学校正式开门迎新,让更多孩子不用“跨区奔波上学”,又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的愿望变成现实。
其实,从暑期开始,市教育建设项目就已经开足马力。据统计,今年秋季,我市26所新校、改扩建学校投用(其中10所是新建,16所是改扩建升级),新增学位超5000个,覆盖多区。红旗区纺织路小学:新增1080个学位,今年秋招一年级,共开4个班,红旗区人户一致的孩子就能报名;高新区海河路小学:新增1620个学位,9月直接开学;牧野区荣校东路中学:新增2220个学位,教学设备已基本配齐。
学位多了,那么师资怎么样?同样是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以牧野区荣校东路中学为例,这所学校的老师一方面从河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及牧野区陵园小学、新中大道小学统一调配有经验的老师,另一方面还专门新招聘了20名教师,妥妥的“老带新”配置。
同时,记者还了解到,这次教育利好可不是“单点发力”,也就是说不止中小学,幼儿园、高中基建也同步升级,从幼儿园到高中、从市区到各县(市、区)都有覆盖。这一举措意义重大,不仅能有效缓解适龄学生就近入学的压力,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而且进一步提升了全市优质教育的覆盖范围,推动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为新乡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从而助力孩子们开启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