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方进行反诈宣传
□策划 张世彬 记者 申长明 通讯员 马旭阳
目前正值暑期,一些不法分子盯上社会经验不足、警惕性不强的学生群体,以兼职刷单返利、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等为代表的电诈类案件多发。还有一些不法分子以“轻松赚钱”为诱饵,诱骗青少年参与涉诈违法犯罪活动。8月13日,我市警方发布了6起中小学生被骗的真实案例,提醒大家一定要提升反诈意识,防止被骗。
案例一:刷单返利类诈骗
6月2日,辉县市的学生小刘在家中浏览手机时,被陌生人拉入一个“假期快乐”QQ群,群内显示可参与公益活动挣钱。看到群内有不少人发来返现截图,小刘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选择了支付1.88元返现1888元活动。支付1.88元后,对方询问她的收款账户,并发来一张转账1888元的截图,之后又称由于小刘的收款账户登记信息是未成年人,导致公司账户被冻结6万元,需配合操作进行激活解冻,如不配合将向法院起诉。害怕的小刘接通了对方打来的视频电话,并按其要求使用母亲手机打开手机银行、微信、支付宝查看余额,并扫描对方提供的收款二维码,被骗19598元。
警方提醒
刷单返利诈骗形式多样,手段层出不穷,但其要求垫付资金做任务的本质不变,遇到向陌生账户转账汇款的情况时务必小心,不要相信骗子的返现退款承诺,以免遭遇连环复合骗局。
案例二:网络游戏产品虚假交易类诈骗
6月16日晚,原阳县的学生小李在用父亲的手机玩游戏时认识了一名网友,对方称帮忙拍摄游戏素材可以送游戏装备,于是小李添加了对方的QQ号码,在跟对方语音通话时按照提示开启了手机屏幕共享,查看了其父亲手机上的银行卡信息、短信验证码。小李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对方始终没有赠送游戏装备,小李便不再理会对方,直到家人发现银行卡被扣款8000元,意识到被骗才报警。
警方提醒
近期,我市发生多起在“和平精英”游戏平台被陌生网友以免费赠送游戏装备为由,引流至其他平台进行交易从而被诈骗的案例。警方提醒同学们,不要随意添加陌生人的社交账号,不要随意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注意保护好个人信息,切勿在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如发现被骗应立即向家人反映并报警求助。
案例三:虚假购物服务类诈骗
5月31日,红旗区的学生小张添加一名自称是“环信教育工作人员”的微信,对方称其前期购买的课程费用正在本额清返,需要点击网址和客服联系。小张按照对方的要求下载了SuZhou软件,客服称退款是和苏州某公司合作进行的,需要点击软件中的苏州资产模块注册信息,返款需要先购买证券,市场增值的那部分作为退款可提现到个人银行卡。于是,小张根据引导,通过手机银行,先后扫描对方二维码支付12988元,之后对方继续让其大额充值,由于银行卡里已经没钱,小张申请退款对方却不同意,意识到被骗的小张选择了报警。
警方提醒
在接到“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声称可办理课程退费的电话或信息时,要保持警惕,务必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机构进行核实查证。正规退费流程会原路返还个人缴费账号,不会以下载其他App的方式进行,凡是退款时要求“额外支付费用”、“引诱投资返利”、“预存金额返利”的,都是诈骗。
案例四:虚假网络中奖类诈骗
6月21日,红旗区的学生小韩在家中玩手机时,看到一条发放某明星卡片的视频。私信咨询后,对方称提供姓名、住址等信息可以免费邮寄卡片。之后APP上一名自称“顺丰快递工作人员”给小韩打来语音电话,询问其手机号和身份信息。得知小韩是未成年人后,要求其用家长的手机登记信息才能发货。于是,小韩便用其母亲的手机按照对方要求打开支付宝,进行更改密码、添加银行卡、充值提现等一系列操作。直到次日,小韩母亲使用手机发现银行卡内的钱不见了,才发现小韩开通了数字钱包,并被对方转走了3394元,遂报警。
警方提醒
不轻信中奖、免费赠送等套路,家长要对微信、支付宝、手机网银等软件设置严格的支付安全措施,关闭“免密支付”,非必要不要告知子女支付密码,防止孩子被哄骗、胁迫、利用。一旦发现被骗,保存聊天记录和转账记录,立即报警。
案例五:冒充公检法机关工作人员诈骗
7月9日,封丘县的学生小张在家刷快手时看到添加QQ群免费领取小说的广告。添加该群后,小张看到群内公告显示此群为公安机关查获的犯罪嫌疑人所供出的群,群内成员均需配合公安机关进行调查。随后,便有一个自称“李警官”的人添加小张的QQ号,并打来QQ语音让小张查看母亲手机的支付宝、银行卡号、收到的验证码等信息,按照要求操作后让小张耐心等待公安局发送排查信息即可。直至次日,小张母亲发现手机银行少了6700元,询问小张后才发现被骗。
警方提醒
公检法机关办理案件有严格的法定程序,会当面向当事人出示工作证件或者相关法律文书,不会通过视频电话或网络办案,不会要求进行“资金清查”,更不会设置“安全账户”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案例六:冒充熟人诈骗
7月20日,红旗区的学生小张看到“同学”在微博上私信他,称其手机进水,维修人员误把手机卡注销,导致绑定的APP均无法登录使用,只能借助网页版微博求助,并称自己买了一块手表,想让其帮忙问问是否到货。小张并未多想,立即识别对方发来的二维码询问客服,得知该订单付款时间即将到期,超时没有付款则订单取消,但可以先交定金延长付款时间。小张将情况转达后,对方询问了小张的银行账户并向其发送一个转账3万元的截图,称转账有延迟,两小时后才能到账,让小张帮忙先行垫付。于是小张便向客服提供的账户里支付6000元定金。之后,客服又催其继续交钱,觉察异样的小张尝试拨打其同学电话验证真伪后,发现被骗遂报警。
警方提醒
若在社交软件上遇到好友以任何理由要求大额转账汇款时,一定要先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验证对方真伪。小心“限时支付”、“延迟到账”等话术陷阱,避免因情感裹挟陷入诈骗圈套。如对方以“不便通话”“情况紧急”等理由予以回避,则应当提高警惕,切勿碍于人情而盲目相信对方,未经核实清楚切勿向对方转账。
反诈民警:警惕“馅饼”变陷阱
针对中小学生如何防骗的问题,市公安局电信网络犯罪侦查支队民警王友给出了以下建议:一是警惕“馅饼”变陷阱,“免费皮肤”、“刷单返利”、“明星福利群”多是骗局,凡是要转账、扫码、发验证码或点不明链接的,一律拒绝。二是守护个人信息“金钥匙”,姓名、学校、住址、家长电话、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绝不透露给网络上的陌生人,线上交友务必谨慎。三是核实身份是关键:自称“公检法”、“客服”、“老师”或“好友”的,以各种理由(中奖、涉案、急需借钱)要求转账或提供信息的,应当立即挂断,第一时间与家长或老师当面或电话核实。四是游戏交易要小心,买卖账号、低价代充、代练等,务必使用官方平台交易,切勿私下转账或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