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刘志松
立秋时节,记者走进红旗区牌坊街马利敏的家,看到大门外、工作室、客厅全是剪纸。
61岁的马利敏正埋头于一方红纸,剪刀上下翻飞,细碎纸屑飘落。桌子上摆放着即将远渡重洋的“吉祥如意”系列剪纸(如图),那是熟人准备到异国访友的珍贵心意。他一面赶着创作,一面向记者说起30多年守护、传承剪纸艺术的经历。
马利敏与剪纸的缘分,始于1982年的军营里。当时担任文书,负责办黑板报,高中时就爱好美术的他,被剪纸这一只需“一剪一笔一纸”的传统艺术深深吸引。其朴素无华的低门槛与微成本,恰恰契合了一名士兵对艺术的渴求。自此,剪刀与红纸成为他生命里最忠诚的伙伴。
军旅生涯的赤诚底色深深影响着马利敏的创作,其作品多以炽烈的红色为主调。同时,他也在永恒祝福类的作品方面倾注心血。
退伍回到地方,除了工作繁忙时的几年,他剪纸的脚步几乎没有停息。即便面临下岗,他也依旧坦然。
马到成功、一马当先、龙马精神、万马奔腾......除了红色,他喜欢以马为主题进行剪纸创作。从初学时该剪的地方没有剪到位、不该剪断的地方剪断,到熟能生巧,经过30年艰苦磨炼,他的剪纸水平不断提升,剪纸作品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乔迁新居、布置婚房,不少市民上门求其作品,他总是有求必应。
虽然名气越来越大,然而马利敏的剪刀,从不甘于只在故纸堆里循规蹈矩。当传统剪纸多在纸上描样剪裁时,他大胆地将目光投向新的材质——布匹。经过上浆处理的布料挺括坚韧、经久耐用,在其手中幻化为崭新的艺术载体。无论是神话中搅动四海波涛的哪吒,还是象征春风得意的《马踏祥云》,在他“布上走剪”的创新之下,传统题材被赋予了别样的筋骨与呼吸。
剪纸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载体之一。传承之于马利敏,是心头沉甸甸的使命。他深知独木难成林,便主动将剪纸艺术送入高校,在河南师范大学、新乡学院等课堂里“播撒种子”;他积极参与公益活动,经常深入企业、社区、学校,义务传授剪纸技艺。他慷慨向机关单位赠送精心之作,为稚嫩的小手耐心启蒙剪纸的奥秘。在以女性为主体的剪纸世界里,马利敏这双宽厚有力的大手,剪出了别具一格的雄浑气象,也让世人看见这门艺术蕴藏的无限可能。
新乡市红旗区非遗剪纸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新乡市第三批市级乡村工匠的称号,是对他多年坚守的嘉许。
然而传承之路向来荆棘丛生。提及几年前那场席卷工作室的洪水,马利敏至今还很惋惜——多年心血珍藏,顷刻间被浊流吞噬。但剪纸人的脊梁岂会被轻易折断?他兴趣广博,集藏酒瓶、邮票、连环画,这些看似无关的爱好,却成了他剪刀下涌动的灵感源泉。
他的工作室,好像一座民间美术馆,无声陈列着他用大半生光阴剪出的时光长卷。
作为一名退伍军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到来之际,马利敏的剪刀正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在纸上奔突。现在,他正倾力投入新一批抗战主题作品的创作,筹备中的剪纸展将是他献给峥嵘岁月的“厚重礼物”。
回顾自己的剪纸艺术人生,曾经经历下岗的马利敏表示,剪纸不仅使他生活充实、精神富有,而且作品得到了大众的认可,部分作品有了经济价值,也提升了自己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