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锚定建设“科教强市”战略目标,持续加大政府科技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R&D)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均居全省前列。全市在服务创新主体、布局创新载体、建设创新平台、支持创新课题、营造创新氛围、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成功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行列,排名跃居全国第66位,创新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
创新主体活力迸发,基础支撑持续夯实。5年来,全市科教资源愈发富集,集聚4家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校区)达14所,在校生超27万人,规模位居中西部非省会城市首位。创新型企业梯队加速壮大,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增至88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1446家,较2020年年底分别增长120%、125%。人才引育成果丰硕,累计培育国家级创新创业人才2人,中原学者及中原科技领军人才32人,建成54个人才平台,为创新发展注入核心动力。
创新载体平台升级,能级水平显著提升。自创区“一区多园”协同格局形成,上海交通大学新乡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平台相继落户。省级及以上高新区增至3家,新乡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6.7%。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拥有国家、省、市三级孵化载体42家。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突破,获批2家全国重点实验室、3家省实验室,布局省级创新平台418家、市级1286家,形成梯次联动的平台格局。
技术创新成果丰硕,转化效能持续释放。深化科技计划项目管理改革,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55项,实施市级项目155项,完成31项重大科技专项,带动研发投入2.49亿元,新增销售收入12.5亿元。在创新药物、先进材料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126项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奖励。技术转移体系不断健全,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100亿元,居全省第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深入推进,第七届高博会即将启幕,校地校企合作持续深化。
创新氛围愈发浓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科普资源日益丰富。获批建设“河南省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等科普平台22家,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让科学走出实验室、走进百姓生活。双创赛事精彩纷呈。累计荣获省级奖项52项,为企业搭建成果展示、资源聚合的平台,加速企业与资本、人才、产业对接,一批科技型小微企业得以茁壮成长。原始创新屡创佳绩。126项成果荣获省科学技术奖励,其中主持或参与完成一等奖13项,持续激发社会创造潜能。
展望“十五五”,我市将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五创新、一转化”为牵引,全面实施创新主体引领、创新载体赋能、创新平台跃升、创新课题攻坚、创新氛围支撑和科技成果加速“六大行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构建更具开放性、协同性和包容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科教强市”建设,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的中国式现代化新乡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