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
“十四五”时期,是新乡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在“十四五”即将收官之际,我市即将交出一份怎样的发展答卷?10月28日上午,我市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市发展改革委作主题发布。
会议指出,“十四五”以来,我市始终把高质量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用足用好中央一揽子存量和增量政策,动态打好稳进提质组合拳,全市综合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今年有望突破3700亿元,人均GDP今年有望突破6万元;2024年,3次产业结构调整至8.3:42.9:48.8,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至31929元,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15%,较“十三五”末提高3.57个百分点。
强化科技创新,新质动能加速成长。“十四五”以来,我市着力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持续深化校企校地合作,积极构建“高校即实验室、城市即孵化器、企业即创新场”的创新发展格局。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65%,成功入选国家创新型城市。中原农谷建设超常规推进,集聚67家种业创新平台、16名院士、62支研发团队,收藏种质资源约20万份,培育新品种178个。河师大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上海交大(新乡)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投入运行,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构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科技中小企业数量较“十三五”末分别增长120%、124%,中铁隧道悬臂式掘进机、驼人医疗血液透析机等56台设备通过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认定,数量居全省前列。
聚焦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现代化提速。加速培育壮大“8大优势产业+17条重点产业链+N个细分领域”,链群规模占全市产业规模80%以上,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200多家,新航集团、华兰生物、新乡化纤、驼人集团等龙头企业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产业链“链主”,生物医药产业入选全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长垣市起重机械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培育国家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4个,新增智能工厂(车间)91个,入选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文旅融合成效显著,累计接待游客1.7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92亿元。
促进区域协调,城乡融合深入推进。济郑高铁新乡段建成投用,“一横三纵”铁路网初步形成;安罗、长修等4条高速公路将于年底建成,通车里程将达633公里,较“十三五”末增长136%,“四横三纵两联”高速公路网加快构建。中心城区提质发展,新建雨污管网208公里,新增绿道85.6公里,建设棚改安置房4.4万套、保障性住房1.5万套。粮食总产稳定在90亿斤以上,2024年单产、总产增幅居全省首位;“三通一规范”经验全国推广;盘活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超70亿元。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活力持续增强。我市以改革破难题、以开放拓空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完成,市国资集团资产规模突破1400亿元,获双“AAA”评级;“四方合作、市县联动”等模式入选全省改革案例。高标准建设自贸区新乡联动创新区,中欧班列和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行,获批跨境电商综试区,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54亿元,增长51%。营商环境稳居全省第一方阵,经营主体约64万户,增长46.5%。
推动绿色转型,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国家、省地表水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跃升至80%以上,创历史新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100%。科学实施国土绿化行动,全市累计完成造林约36万亩,水土保持率达到96%。成功入选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累计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16家,银金达新材料、巨人起重入选首批省级“零碳”工厂,心连心集团入选“超级能效”工厂。装机规模全省首位的九峰山抽水蓄能电站加快建设,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9%,历史性超越火电装机。
增进民生福祉,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我市坚持人民至上,民生支出累计1384亿元,占比超70%。累计发放低保和特困供养资金22.6亿元,有力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城镇累计新增就业40.9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1万人。新改建中小学200余所,新增学位9万余个,全市高校(校区)数量达到14所。河南医药大学二附院成功创建国家精神区域医疗中心,河南省人民医院北院建成开诊,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实现全覆盖。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9.7%,36个街道、255个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全部建成。平安新乡、法治新乡建设深化推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展望“十五五”,我市将继续锚定“1+2+4+N”目标任务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强市、农业强市、科教强市、交通强市、文旅强市建设,在奋力谱写中原大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中争先出彩。
责任编辑:王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