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牧野,翰墨飘香。
10月19日,平原博物院人头攒动,“翰染牧野·传拓馨香”——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汉碑及善本学术特展拉开帷幕。
作为全国第五届隶书作品展的配套学术特展,此次展览精选122件跨越秦汉至明清的碑帖拓片珍品,以“传承汉隶正脉”为核心,串联起隶书艺术的千年演变史,不仅为全国书法界奉上一场学术盛宴,还让新乡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新乡何以扛起汉隶传承大旗
“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卫河穿城”,独特的地理区位,让新乡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枢纽。
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远古遗存,到“邶风卫韵”的诗意流淌,再到“汉魏风骨”的雄浑气象,新乡这片土地始终浸润在文化的滋养中。
1949年,新乡成为平原省省会,汇聚冀、鲁、豫三省“文脉”,虽时间短暂却赋予了新乡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文化整合功能。如今的新乡市博物馆,正是在平原省时期的文物收藏基础上发展而来。
新乡市博物馆馆藏文物3.2万件(套),为此次学术特展夯实了根基。其中3000多件(套)特色拓片堪称“镇馆之宝”,57件被收录于《汉碑全集》,数量与质量均居全国前列,成为地市级博物馆实际拥有省级博物馆馆藏量的“另类”。
“汉代隶书是书法史上的巅峰,是历代书家取之不竭的富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王乃勇说。
新乡馆藏拓片的珍贵之处在于,不但时间跨度近2000年,自东汉至明清,而且地域覆盖广,从中原腹地延伸至江南沿海。官方庙堂碑刻、民间墓志与刑徒砖刻画,共同展现了隶书艺术的多样形态。
“比如原石在山东曲阜孔庙的‘孔庙三碑’《乙瑛碑》《礼器碑》《史晨碑》,此次展出的拓片清晰还原了‘蚕头雁尾’的经典笔法,让观众能看到汉代隶书艺术巅峰时期的杰作。”在平原博物院三楼书画拓片展厅,王乃勇指着拓片
向记者讲解。
这份深厚的文化积淀,使新乡成为全国隶书展的“坚实依托”。中国书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杨伟华在参观了我市的学术特展后指出:“新乡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将馆藏汉碑拓片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为第五届全国隶书作品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传承。”
122件珍品背后的守正创新
筹备此次学术特展,历时数月,始终围绕“精、活、深”三字原则展开,每一个细节都彰显着对文物的敬畏与对观众的负责。
筛选求“精”:守护文物安全红线,从数千套(件)拓片及善本中选出122件展品,背后是四轮严谨的专家论证。
“我们既要挖掘文物价值进行有效利用,又要严守‘保护第一’的安全底线。”新乡市博物馆馆长郝永飞透露,专家团队逐一检查了拓片的纸张老化程度、墨色保存状态。
最终敲定的展品中,不仅有风格多样的经典名拓,如温润风格的《华山庙碑》、古茂风格的《李君碑》(摩崖石刻)、秀逸风格的《孔宙碑》、华美风格的《曹全碑》、清劲风格的《礼器碑》、方劲风格的《鲜于璜碑》,其刀刻神韵清晰呈现;还有世所罕见的善本精拓,如《晚香堂苏帖》的乌金质感,《裴岑纪功碑》的刀刻神韵,《宴济渎序》的蝉翼墨痕,《礼器碑》的明代技艺,让观众叹为观止。
尤其是清末民初《石门十三品》拓本这般体系完整、技艺精湛的海内珍品,为书法研究者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范本。
令人遗憾的是,能代表新乡地域特色的出土于延津县的《刘熊碑》拓片因文物状态脆弱未能参展。
“这正是‘保护第一’理念的体现。”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罗强表示,让观众理解“传承”与“守护”的辩证关系,本身就是展览的重要课题。
展览求“活”:展览以“汉代隶书为主线、石门十三品为核心”划分两大展厅,装裱采用“卷轴+册页+镜框”的多元组合。“我们特意选用高透玻璃和无反光装裱技术,让观众能看清拓片上的每一处笔触细节。”郝永飞用指尖轻点着高透玻璃说,“参观者可以将手机紧贴玻璃对拓片拍照,便于记录笔法细节。”
“郑州主展聚焦当代隶书创作高峰,而新乡配套学术特展则是深耕历史遗存,这种‘当代创作与历史根脉’的联动,正是河南书法‘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省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姜宝平说。
学术求“深”:从“拓片陈列”到“史料平台”,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文物展示,而是对汉隶文化的“考古式”梳理。
通过文字解读、地域地图、风格对比等方式,挖掘展品背后的文化价值:这些来源广泛的拓片,以实物的形态揭示了新乡在古代作为文化枢纽的历史地位。
展厅内,战国《石鼓文》与秦代《峄山刻石》拓片的并置展出颇具深意。
“前者承金文遗韵、启秦汉小篆,后者尽显秦篆‘画入铁石’的风骨,二者共同见证了‘隶变’的汉字演化过程。”兰亭奖获奖者、市书协副主席樊子阳现场解读,让观众读懂了隶书从篆书圆转的笔画改为方折的过程。
一场特展背后的文化担当
我市学术特展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各级部门与团队的通力协作。中国文联、中国书协提供专业指导,省文联、省书协全程统筹,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旅局、市文联协调资源,新乡市博物馆与市书协则承担了展品筛选、展陈设计、学术研究的核心工作。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彦玲表示,此次特展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具体实践。“书法是无言之诗,石刻是立体之画。我们‘要把这些中华文化瑰宝保护好、传承好、传播好’,希望通过这些‘活态史卷’,让更多人触摸历史脉动,感受隶书魅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杨彦玲说。
此次学术特展的意义,早已超越展览本身。对于书法研究者而言,122件珍品为“隶变”研究、汉碑风格分析提供了实物依据;对于普通观众而言,这是一次近距离接触“国宝级”拓片的机会。
不少家长带着孩子驻足观看,讲解“蚕头雁尾”的笔法故事;对于年轻书法爱好者而言,展览更让他们明晰了“师古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创作逻辑。
“以前学隶书只临摹字帖,今天看到拓片才明白,《曹全碑》的华美源于汉代人的生活与精神。”河南师范大学书法爱好者王珊同学说,这次观展让她对隶书有了全新的理解。
“笼天地于形内,措万物于笔端”。站在平原博物院三楼书画拓片展厅内,凝视着那些历经千年依然清晰的拓片字迹,仿佛能听见古人挥毫刻石的回响。
这场“翰染牧野·传拓馨香”的学术特展,不仅是对汉隶正脉的守望,更是新乡向全国交出的一份文化答卷——以文物为媒,以传承为任,在守正创新中,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与魂,在牧野大地上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