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院聚大爱 乡情暖人心

2025-10-27 10:05:01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 任霞 姚晶

  “今天中午村里的助老食堂吃啥饭?”“烩菜配馒头,很好吃。”问话的是获嘉县中和镇北街村村民,答话的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艾艳红。

  村里的助老食堂窗明几净,谁能想象的到,几年前,这里还是一座无人居住的破旧房屋。村里借着全县“小投入、微改造、精提升”的政策东风,投资整理空置院落,变成为全村老人提供便利饮食的助老食堂。

  北街村并非个例。获嘉县针对农村“空心化”导致的资源闲置、服务短缺等问题,整合闲置房屋、校舍等资源,倡导建设集助餐助老、矛盾调解、文化娱乐等于一体的“邻里互助小院”。

唤醒乡村沉睡资源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每到农闲,北街村的戏曲爱好者就聚集在一起,拉弦、敲锣、唱戏,他们聚集的“戏曲小院”也是用废弃房屋改造而成。

  获嘉县在工作中坚持因地制宜,根据各村实际情况,改造闲置庭院、整合公共资源。北街村将多处闲置庭院改造成“3+N”多功能小院,主院设置邻里说事室、理论学习室、文化活动室和老年助餐食堂,另外两个闲置庭院分别改造成戏曲分院和书屋分院,成为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地”。

  获嘉县相关职能部门也积极参与,县民政局帮助提供老年助餐服务,县残联开展“阳光家园计划”,县人社局开展技能培训、公益岗、创业担保贷款服务进“小院”等活动,提升村民的就业创业能力。通过整合各方资源,实现了“一院多能”,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培育乡村文明风尚

  依托“邻里互助小院”,获嘉县定期向村民宣讲婚丧简办、孝老爱亲等移风易俗要求,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和身边案例,引导村民转变观念,树立文明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获嘉县已累计开展移风易俗宣讲活动50余场。

  获嘉县深入挖掘历史文化、民俗风情、传统技艺等传统文化瑰宝,通过墙绘展示、技艺教学等方式,让村民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本土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

  结合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获嘉县组织开展春节文艺汇演、端午包粽子比赛、中秋赏月晚会等活动,为“邻里互助小院”的建设注入文化力量。中和镇西街村“邻里互助小院”定期组织开展广场舞比赛、戏曲表演、书法绘画展览等文体活动,日均服务群众130余人次,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

激活乡村治理效能

  依托“邻里互助小院”,各村纷纷成立“邻里说事室”,在化解村民纠纷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徐营镇西街村“邻里说事室”成立以来,已化解村民矛盾纠纷9起,有效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融洽。为确保“邻里说事室”正常运行,西街村成立由村“两委”牵头、乡贤能人参与的管委会,负责“邻里互助小院”的日常管理和运营。    

  “邻里互助小院”的功能正在逐渐被开发出来,除常见的老年助餐、文艺演出、娱乐活动外,还开设了调解室、儿童乐园等。

  形式的多样化,需要更多的志愿者。各村在发挥村“两委”干部主动性的基础上,还相继组建了党员先锋队、银发顾问团、退伍军人服务队等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开展各类文明实践活动。培育村民自治小组,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小院事务管理,形成“专业管理+志愿服务+村民自治”的协同格局。

  位庄乡石佛村推行“红白理事会+邻里小院”运行模式,构建“助餐为主、宴席为辅”服务体系,支持助餐机构承办简办宴席,减轻村民负担,遏制铺张浪费,推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实效。

确保小院长效运行

  获嘉县在“邻里互助小院”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出台政策、整合资源,为小院建设提供有力支持。在老年助餐服务中,引入专业餐饮企业提供服务,政府给予一定补贴,并强化监管,确保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

  获嘉县是河南省第二批婚俗改革实验区试点县。为此,获嘉县将移风易俗内容融入各类文化活动中,通过文艺表演、故事讲述等形式,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转变村民观念。

  为了确保“邻里互助小院”长效运行,获嘉县构建了“制度+机制+监督”三位一体管理体系,制定《“邻里互助小院”建设与运营管理办法》,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

  目前,全县建成示范小院17个,覆盖11个乡镇,累计服务群众5万余人次。“邻里互助小院”成为村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不仅盘活了闲置资源,也为移风易俗工作搭建了有效平台,让文明新风吹遍乡村每个角落。

  “邻里互助小院”的红红火火,带来了乡里乡亲的暖意融融。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