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尺巷”“山楂红” 化纠纷解民忧

2025-09-16 10:36:27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 通讯员 郭冬青

  在辉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有一处不起眼的调解室,门匾上写着“六尺巷”。这不是安徽桐城那座闻名遐迩的古迹,却延续着同样的精神血脉——礼让、和解、以和为贵。

  “张老师,我们愿意再等等,知道他工程款没到位,不是有意拖欠。”今年4月的一天下午,市民张女士走进“六尺巷”调解室,对退休检察官、调解员张金录这样说道。一场看似陷入僵局的债务纠纷,因为多了一份理解,迎来了转机。

  张金录起身相迎,笑容宽和。他身后悬挂着一幅书法作品:“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这不仅是六尺巷典故的源起,更是这间调解室的精神指引。

  自2024年8月成立至今,“六尺巷”调解室已受理纠纷343起,成功化解152起,化解率44.31%。从经济合同纠纷到邻里摩擦,从家庭婚姻矛盾到劳务争议,老百姓心头的“急难愁盼”,在这里找到了疏解的通道。

  然而调解之路并非总是顺畅。张金录至今仍清晰记得,一桩经多日调解即将达成协议的经济纠纷,却在签字前一刻因一方突然反悔而功亏一篑。“那种无力感确实令人沮丧,但我们不能气馁,唯有继续努力。”他语气坚定。

  与此同时,在辉县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长廊的另一端,“山楂红”婚姻家事调解室内,64岁的王晓凤正拉着一名年轻女子的手,柔声劝解。作为辉县市妇联聘任的专职调解员,她在短短9个月内,已成为群众交口称赞的“知心奶奶”。

  “家不是讲理的地方,是讲爱的地方。”这是王晓凤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银行退休后,她担任人民陪审员和调解员整10年。如今在“山楂红”婚姻家事调解室,她已参与处理案件348起,成功化解145起,调解成功率达到41.67%,使众多濒临破碎的家庭重归和睦。  

  在她的调解日志中,王晓凤这样写道:“调解不是简单地和稀泥,而是要在法理与人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秉持这一理念,她成功化解多起复杂家事纠纷,用智慧与温情守护着家庭的完整。

  像张金录、王晓凤这样的退休人员,正成为辉县市基层治理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专业的职业背景,为调解工作注入了独特的权威性与亲和力。

  在辉县市这片热土上,温暖人心的调解故事仍在不断续写着。

  距市区20公里的冀屯镇,一座整合了平安办、信访办、司法所、法院诉调对接中心及派出所警力的社会治理综合服务中心已建成运行。

  该中心真正实现了群众化解矛盾纠纷“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高效处理压煤塌陷、劳动报酬、婚姻家庭等各类民生诉求,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

  “让老百姓遇到问题能有地方‘找个说法’”——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要求,被冀屯镇服务中心郑重地镌刻在工作宗旨中,深深印在每一位工作人员的心上。通过构建“三三四”大调解机制(三级平台、三支队伍、四项机制),该镇2024年以来实现信访总量、治安案件数、民事诉讼量“三下降”和群众满意度“一提升”的显著成效。

  从“六尺巷”的“让他三尺”传统智慧,到“山楂红”的“家庭温情”现代守护,再到冀屯镇的“多元协同”机制创新,辉县市用最贴近大地的方式,书写着新时代基层治理现代化实践的精彩答卷。在这里,调解已不仅是化解纠纷的手段,更成为传承中华美德、推进社会和谐、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纽带。

责任编辑:王艺元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