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的战略部署,以中原农谷建设为引领,大力推进校企校地合作,构建“需求精准匹配—资源高效整合—成果加速转化”新生态,有效破解“抽屉里的论文”“悬空的技术需求”与“错位的人才匹配”等难题,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截至7月底,我市已举办两场集中签约活动,签约项目110个,投资金额15.8亿元;面向省外985、211高校举办对接活动33场,签订校地协议15个、校企项目38个,引进投资7.9亿元。
面对规上工业企业技术需求长期“悬空”、高校科研成果难以落地的问题,我市通过“揭榜挂帅”“企业出题—政府立题—高校解题”等机制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在亚都医疗,河南医药大学孙永琨博士作为政府选聘的“科技副总”,带领校企团队成功攻克重组分散蛋白项目研发难题,打破国外垄断,最终成果有望填补我省在三类创新医疗器械领域的空白。此外,国产氨纶油剂长期受制于进口,某企业悬榜求贤,高校团队揭榜后与企业深度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突破该领域的国外技术封锁。今年上半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达87亿元,同比激增89%。
围绕“8+17+N”产业链群,我市推动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服务链深度融合,成立工作专班走访近千家企业,动态跟踪2000余项技术需求,依托“校企合作云展厅”实现百余项合作意向精准匹配。上海交大与我市共建生命科学产业园,平原实验室转化基地、抗病毒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相继落地,政府投入110亿元激活创新生态,吸引3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集聚发展。江南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原阳分中心成功落地,进一步推动食品产业转型升级。
在人才引育方面,我市实施“科技副总”和“校外导师”三年行动计划,每年选派百名企业骨干进高校授课、百名教授下沉车间解题。新乡学院贾蒙教授担任“科技副总”后,带领团队在威猛集团研发出振动筛动载在线监测系统,与卫华起重合作开发智能识别起重设备,显著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全市建成校企共建实训基地1000余个,年培训超10万人次。通过“在地化培养+生态化留存”体系,留新毕业生比例稳定在18%左右。同时,通过与省外“双一流”建设重点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积极招引“高精尖缺”人才,全市引育正高级专家1575人,副高级人才33974人,有效遏制了人才“候鸟现象”,实现高端人才稳定集聚。
职务科技成果确权改革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积极性,市农科院“新麦58”以1618万元成功转让,中原农谷“郑麦918”更以1918万元创国内小麦品种转让纪录,2024年全市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百亿元,近三年增幅均超30%。通过“全职+挂职+柔性”机制,我市引进5家院士工作站、29个国际联合实验室,汇聚人才超50万人,其中博士近5000人,高端人才“蓄水池”效应日益凸显。
市委组织部牵头组建15个专班,创新“重点高校专场+高校院所分场”对接模式,今年以来,开展省外高校对接11场,签约校企项目32个,落地校地战略合作4项。干部下沉项目服务一线锤炼本领,专班以周例会机制动态跟踪进度;市县领导主动带队赴长三角对接优质资源,并及时将企业诉求转化为具体政策措施,最终形成“干部在服务中成长、事业在发展中提质”的良性循环。
如今,我市持续推动教育投入向科技产出转化、科技优势向人才资本沉淀、人才集聚向产业升级反哺,在这一良性循环中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倍增效应,而校企校地合作,正是驱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