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壁立千仞,曾见证抗日先烈浴血卫国的烽火岁月;
滔滔黄河,奔涌不息,曾聆听英雄儿女保家卫国的铮铮誓言。
在民族存亡的危难关头,英雄儿女的满腔热血,洒满了新乡这片英雄的热土。
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山河已无恙,盛世如所期。如今,一群成长在和平阳光下、浸润着新乡太行抗战精神与黄河文化的晚辈,怀着最深的崇敬,执笔为信,穿越历史的烟云,向与山河共存的抗战先烈们,诉说心中那份沉淀已久的思念、至高的敬意以及赓续薪火的承诺。
稚嫩童声 许下赤诚诺言
“敬爱的革命先辈们:这个暑假我到了向往已久的首都北京。爸爸告诉我,到北京一定要看升旗仪式。我知道,五星红旗是我们的国旗,那抹鲜红是用革命先辈的鲜血染成的......”平原示范区凤湖小学四年级学生孟维昭,在天安门广场观看令人震撼的升旗仪式后,提笔写信向革命先辈们诉说心声。
在信中,孟维昭描述凌晨4时奔向天安门广场的期待,面对宽阔的长安街和人山人海,父亲一句“他们(革命先辈)很多时候看到的是滚滚硝烟”让他瞬间泪目。他动情地写道:“当解放军叔叔把国旗向前一扬的时候,太阳刚好从东方升起,鲜艳的旗帜伴随着太阳缓缓升起。”孟维昭一边向国旗行队礼,一边高唱国歌。此时此刻,他对《英雄赞歌》中“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的歌词有了更加深切的感悟。
“革命先辈们,你们听到我的歌声了吗?你们看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了吗?”孟维昭立下誓言:“努力学习,练就本领,像革命先辈们一样守护国旗,守护国家安宁与尊严。”
少年志气 追寻英雄足迹
“尊敬的郭兴爷爷:您好!今天老师给我们讲了您的抗日故事,还带我们看了郭兴事迹展览馆的图片,我心里又激动又敬佩,忍不住提起笔来给您写信。”
自从了解到抗日英雄郭兴的事迹后,市盛景小学五年级学生黄禹博就成为老英雄的“铁杆粉丝”。“您16岁就加入八路军,在太行山上打日本鬼子,被誉为‘双枪队长’,夜袭哨所、火烧日军粮仓、智擒汉奸‘贾大头’。最厉害的是玉米地伏击战,巧妙利用地形和日伪军的盲目自信,成功阻击敌人,保障了根据地的安全......”黄禹博在信中表达对老英雄的敬佩之情。
“老师告诉我,郭兴爷爷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我觉得您比银幕英雄更了不起。”黄禹博感慨道,他过去不懂战争的残酷,如今明白能在教室里学习、享受和平生活全靠革命先烈们用流血牺牲换来的。黄禹博承诺:“好好锻炼身体,认真学习知识,长大后也要像抗日英雄一样,为国家作贡献,让国家变得更强大。”
青春觉醒 触摸历史温度
“敬爱的革命先辈们:今天我站在八路军抗战指挥部旧址,手指轻触斑驳的墙壁,凝视那锈迹斑斑的地雷外壳时,我忽然明白了课本里‘血肉长城’的含义......”在八路军抗战指挥部旧址,市第一中学高二年级学生史智萌触摸着粗粝斑驳的土墙,目光久久停在陈列柜中锈蚀的地雷外壳、褪色的煤油灯罩以及泛黄的作战地图上。“课本里‘缺粮少药、土枪土炮’这八个字,我曾反复读过,却从未真正知道它的分量......”史智萌感叹道。这一刻,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而是指尖真切的触感,是文物上凝着的、无声诉说的硝烟痕迹,更是统计表中那些曾与她一样年轻、却永远定格在烽火岁月里的生命符号。
“你们知道吗?当年你们拼死守护的山村,如今漫山遍野是红彤彤的山楂林。”史智萌深刻感受到,这甜美的果实正是孕育于脚下这片曾浸染英雄鲜血的热土。
在凝重的氛围中,她向先烈们许下青春的誓言:“我知道该为什么奋斗了。先烈们用血肉筑长城,我们要用知识铸就新时代的‘钢铁长城’。”
青年担当 接过精神火炬
“致郭兴将军:展信安!您的‘独橛子’手枪、千层底布鞋,无声诉说着烽火传奇。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定当牢记‘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传承您的信仰,以我青春、护我山河。”——信阳学院新乡籍学生梁梦茹。
“致陈赓将军:影片《南京照相馆》让我深刻感受到,摄影是记录历史、捍卫真实的武器。若当年有人能定格您和战士们奋勇冲锋的瞬间,该留下何等震撼的见证。我愿以手中相机为媒,记录时代真实、传递坚定信念......”——武昌工学院新乡籍学生茹嗣尊。
两封大学生的信,充满了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在辉县市耿风泉抗战实物展览馆,梁梦茹久久凝视着郭兴将军当年的手枪和布鞋:“看着这些实物,感觉英雄瞬间‘活’了!特别是他与耿家三代的革命情谊,让我明白了什么叫‘薪火永续’。”而茹嗣尊则被电影《南京照相馆》和陈赓将军的战史点燃灵感:“摄影机、钢笔、科研设备......都是我们这代人的‘武器’!”茹嗣尊说:“我们这一代青年,正在思考该如何传承抗战先烈的精神。我愿以手中的相机为媒,用镜头捕捉时代的真实面貌与奋进的瞬间,用年轻人爱看的方式,把英雄的精神内核拍出来、传下去——这既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
烽火家传 扛起父辈旗帜
“15岁参加革命,为八路军搜集情报,端掉日军留守处,偷袭日军新货场,转战太行山,孤身炸毁日寇炮楼......”作为一名抗战老兵,郜国武生前的传奇事迹被无数新乡人熟知。他坚定的革命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品质,也始终鼓舞着后人。
“回望历史硝烟弥漫,不负先辈奋争所托。”8月15日,郜国武的女儿郜岩在微信个人签名栏留下这样一句话。
郜岩清楚记得父亲的话:“敌后能赢,靠的是铁纪律、活战术和老百姓这座靠山。”高中毕业后,郜岩毅然报名参军,目的地是遥远、艰苦的边疆。父亲郑重叮嘱她:“服从命令是铁律、不搞特殊是本色、苦练本领是本分,争取入党!”
边疆的风沙见证了郜岩的成长:零下十几摄氏度,她咬着牙在雪地里摸爬滚打;练通信业务时,笔记密密麻麻记了五六本,练到手指发麻也不停。不到3个月,她就成了业务尖子,考核比武屡摘桂冠;入伍第3年,她光荣入党。退伍后,在邮电和通信战线,郜岩依然冲锋在前,获得多项荣誉。父亲那融入骨血的信念与纪律性,在她身上闪耀着新时代的光芒。“回望历史硝烟弥漫,不负先辈奋争所托。”她的微信个人签名栏中的这句话,正是一位老兵父亲与一位新时代女兵女儿,用行动共同书写的忠诚答卷。
皓首穷经 守护记忆长河
34年伏案耕耘,退休9年步履不停——这就是党史工作者、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孙建设的坚守。他参与筹建的河南太行八路军抗战纪念馆、参与修复的陈赓抗日作战指挥部旧址,都是后辈缅怀革命英烈、传承红色精神的重要基地。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奋进新征程,我们要铭记抗战先烈,不断弘扬和传承伟大抗战精神;要向抗战先烈学习,铸牢思想之魂、夯实信念之基,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孙建设说,“作为一名老党史工作者,我将继续发挥余热,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用详实的史料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根据地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青少年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牢记革命传统、赓续红色血脉、凝聚民族复兴磅礴伟力。”
万件遗珍 垒起信仰丰碑
连日来,同心铸魂红色精神实物史料陈列馆里人流不息。生锈的军号、泛黄的家书、破损的军装、鲜活的口述视频......2万多件抗战实物与史料,静静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震撼着每一位参观者。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工作人员赵冰是同心铸魂红色精神实物史料陈列馆负责人。赵冰的大姨和姨夫是从烽火中走出的革命者,20多年前,大姨拿出毕生积蓄和珍藏照片,嘱托他建馆传承红色精神。赵冰二话不说,扛起了这份沉甸甸的责任。20多年风雨兼程,他带领“红石榴”志愿团队,足迹踏遍17个省、市,采访军级以上老干部47人、战斗英雄237人、烈属472人,收集史料实物超2万件。困难重重时,大姨的嘱托就在他耳边回响:“面对这些宝贝,再难也得扛下去!”
2021年,在各方支持下,两座主馆和十几个陈列室相继建成。看着馆内川流不息的缅怀人群,赵冰仿佛看到了已故大姨、姨夫欣慰的笑容。“后人没有忘记先烈,没有忘记历史,红色故事在流传,红色精神在传承。”他在心中默念,“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一定牢牢握住您二老交付的接力棒,守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今日之新乡,广厦林立,高铁如银龙穿行沃野;南太行层峦叠翠,昔日烽火山巅,今朝游客笑语回荡;黄河畔鹭影摇波,昔日激战之地,今时稻菽飘香。这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盛世图景,正是80年前太行烽火中,那些用血肉筑起长城、脊梁永不弯曲的先辈们最期盼看到的景象,也是他们最珍贵的遗赠。
这封由童言稚语、青春誓言、家国情怀、历史守护之心共同写就的“时代家书”,是新乡儿女对先烈的深沉告慰,更是面向未来的铿锵誓言——这锦绣山河,已如您所愿;这复兴伟业,吾辈必担当!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新颜 有镇 廖亮 李超 洪峰 艳冰 明哲 宗斌 晓彤 书武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