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记者采访了老红军刘汉松的女儿刘田,聆听了刘汉松的抗战故事。
刘汉松14岁参加红军,历经土地革命、长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用热血谱写英雄的赞歌。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红小鬼”,在枪林弹雨中成长为令日寇闻风丧胆的抗日英雄。如今,在鄂豫皖革命老区,“刘歪把子”的传奇故事仍在代代相传。
长征淬炼钢铁意志
1917年,刘汉松出生在湖北省大悟县丰店镇刘家湾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的舅舅是一名党的地下工作者,以货郎身份作掩护,走村串户宣传革命真理。他的哥哥刘汉义1927年参加黄麻起义英勇牺牲,用生命诠释了对革命的忠诚。
在舅舅和哥哥的影响下,1931年冬,年仅14岁的刘汉松参加了工农红军。参军第二天,他就经历了人生第一场战斗,战斗中他缴获了敌人3支枪。虽然因为年纪小、枪重,导致枪支走火挨了批评,但这个倔强的少年已经立下铮铮誓言:要像舅舅和哥哥一样,为穷苦人打天下。
1932年,刘汉松随罗山独立团编入红二十五军。在这里,刘汉松经历了血与火的淬炼,从一名懵懂少年成长为坚定的革命战士。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这支不足3000人的队伍,创造了红军长征史上的奇迹:成为唯一一支在长征中发展壮大的部队,唯一一支创建了根据地的部队,第一支到达陕北的部队。
在独树镇战斗中,刘汉松目睹了军政委吴焕先挥舞大刀带头冲锋的英勇场景。当时天寒地冻,枪栓都冻住了,战士们就用刺刀与敌人肉搏。这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年轻的刘汉松。
庾家河战斗中,副军长徐海东头部中弹、鲜血直流,但仍坚持指挥。刘汉松后来回忆说:“首长冲在最前面,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退缩?”正是这种身先士卒的作风,铸就了红二十五军钢铁般的战斗力。
长征途中,刘汉松随部队转战5省,行程近5000公里。这段经历,成为刘汉松革命生涯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抗日烽火中的蜕变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汉松所在部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344旅。他先后参加了平型关大捷、町店伏击战等著名战斗,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
1941年,刘汉松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在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时,他临危不惧、机智指挥,成功完成任务。军分区首长看中了他的军事才能,坚决将他留在冀鲁豫边区,开展独立武装斗争。
1942年,刘汉松调任考城县大队副大队长(大队长由县委书记兼任)。面对日伪军的疯狂“扫荡”,他带领大家积极开展地道战、破袭战,组织群众破坏敌人交通线。
在他的带领下,考城县大队与群众建立了血肉联系。老乡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部队送情报、运粮食、照顾伤员。正是这种鱼水深情,使这支队伍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下不断发展壮大。
到抗战胜利时,考城县大队已从初创时的百余人发展到千余人,装备800多支枪,成为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军区首长称赞这支部队“一个大队顶两个团”,采取“只调兵不调将”的方式留住这支铁军。
1943年冬,在塔湾伏击战中,虽说我方多于日军,但我们的武器落后,压制不住日军的火力,刘汉松就命令每个班瞄准一个日本兵集中火力射击,致使10名鬼子九死一伤。我方大获全胜,缴获大量日军运输物资,并缴获机枪两挺。同年的兰考战役中,刘汉松率部遭日伪军合围。危急关头,他赤膊上阵,手持歪把子机枪率先冲锋,带领部队杀出重围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反将敌军包围。此战重创日伪军,日伪军恼羞成怒,得知指挥官是手持歪把子机枪的刘汉松,便悬赏重金捉拿,“刘歪把子”这个威名由此传开。
一次战斗失利,部队唯一一挺机枪被日伪军抢走。刘汉松得知后,单枪匹马追出10多里地,仅靠胸前的望远镜虚张声势,他高喊“各排包抄”,以气势和胆略吓得敌人丢枪逃命。
1945年4月,刘汉松率部协同军区九连在张笔彩附近全歼马洪图匪部100余人,缴获轻重机枪2挺、步枪80多支。此后,又配合20团包围李堡岗楼,经过激战匪首李光远逃跑,部属缴械投降。他采用灵活战术,多次受到军区首长的肯定和表彰。
战功赫赫的革命生涯
解放战争时期,刘汉松部队并入主力部队,随军南下,当了师参谋长。敌人闻讯我军南下,随即组织力量疯狂反扑,准备对根据地来个烧光杀光政策。根据地考虑到刘汉松在晋冀鲁豫地区的威名,决定派他中途返回镇守,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上级征求意见,他需要多少人马?他回答:一人一枪一马,足矣!所谓一人,就是他的那个马夫;一枪,是他的那挺歪把子机枪;一马,就是伴随他征战多年的枣红战马。
一路上他高喊,我刘汉松回来了!敌人闻风丧胆。随后一支战斗力极强的武装又建立起来了,迅速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稳定了中原大后方。这期间,刘汉松历任冀鲁豫军分区六基干队队长、“民兰考”支队支队长、菏泽军分区独立团团长等职,为革命胜利立下汗马功劳。
新中国成立后,刘汉松定居新乡,继续为国防建设贡献力量。1955年,他被授予中校军衔;1961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刘田说,她母亲王玉兰也是一名革命战士,1936年参加革命,转战南北,抗击日寇。在部队,虽然有时饥寒交迫,面临枪林弹雨,但她毫无畏惧,积极组织大家搞宣传鼓舞士气,救护伤员。1955年,响应部队号召,她回归家庭。在他们的影响下,子女也积极参军。1987年3月6日,刘汉松这位身经百战的老红军在新乡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