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回太行深处的红色记忆

2025-08-11 15:11:26 来源: 新乡网 评论:0 点击:  收藏
坐落于绵延的太行山脚下,宁静的郗庄村沐浴在晌午的日光里。微风中田间涌起金黄的麦浪,预示着丰收的喜讯;黄狗自由穿梭在村舍道路之间,偶能见村人在树荫下乘凉……
这是很多人心中寻常的乡村光景,可郗庄村,却不仅仅是一个寻常的村落。守着无数红色文化记忆的它,在新时代,迎来了独属于它的课题和机遇。
 初入太行
出租车驶向郗庄村党群服务中心,远远便看到一位老人站在门外向我们招手。他是郗庄村75岁老书记李国纯,也是我们——北京理工大学“星火辉映”实践团接洽的主要负责人,他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笑着与我们一一握手。

李国纯书记与实践团见面
郗庄村位于河南新乡辉县市张村乡北部丘陵地区,全村由四个自然村组成,郗庄村为行政村。据文献记载,自1938年至1949年间,郗庄村曾是太行革命老区——杨闾川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村;从抗日战争一路走到解放战争,这里始终是八路军的重要根据地和前沿指挥中心,被誉为“革命的旧地”、根据地中的“堡垒村”。
我们在老书记和其他几位村委干部的带领下,首先参观了抗战时期太行军区作战指挥部旧址。这座小院,当年曾指挥整个村子一次次守住防线、击溃敌寇,现在则静静匿于树影蝉鸣之间,无声记录着先辈们艰辛的光辉岁月。
实践团参观太行军区第五分区旧址
我们随后参观了陈赓将军旧居、刘少奇夫妇故居、太行军区办事处及伙房等历史旧址,让我尤为印象深刻的是前往参观黑窟窿自然村的经历。汽车在曲折的山路上驶过九转十八弯,终于到达石洞遗址,徒步爬上陡峭的碎石路后,我们终于进到了“黑窟窿”山洞。抗战白热化时,敌人连续围攻杨闾川根据地,村中房屋和物资都被烧光,危急时刻,偏僻隐蔽的山洞便成了最后的据点。我们无从体察,在没有盘山公路的年代,革命前辈是依靠怎样的毅力在大山深处不断转战、坚持斗争的。
峭壁上的黑窟窿自然村山洞
在郗庄村的路上行走,几乎每到一处都能看到有关红色文化的表达:墙上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真实革命故事的插画,辅以成段的文字介绍,真实生动,显示出村子红色文化底蕴之丰厚;砖墙上漆着几句方正的红色标语,如“弘扬老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党恩如山”等,彰显着村子浓厚的红色气息。
郗庄村内墙壁绘画
 历史的拂尘者
“我叫李国纯,今年75岁,为了杨闾川的红色文化,我坚持宣传了25年……”在抖音账号@辉县红妆发布的一则视频中,李国纯老书记正在讲解村中的红色遗址与革命故事。他的声音不疾不徐,眼神温和而坚定,为听者呈现出一段真实军事要地村落抗战史。他的讲述自然且生动,可能是因为这些宝贵的红色记忆,基本上也是由他溯源探求、一点点整理保存下来的。
实践团与郗庄村村两委进行座谈
我们与郗庄村党委村委座谈时,李书记讲起了自己收集整理革命史料的心路历程:“1988年我刚担任村支书时,发现村里的年轻人对这段历史知之甚少,当时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这些红色记忆保存下来。”
可李书记在开展收集整理工作后,很快便遭遇了困难。他在杨闾川历史沿革文字资料《太行山上》中写道,“我在2012前后,走访了几位从革命年代走过来的老党员、老军人、老干部时,他们还问,现在能不能讲,我说为他们保密,但他们还是不踏实。91岁的解放前的老党员卢言和对我说:‘这些事放在过去,如果随便一说,可要掉脑袋呀!’由于经历过的老人普遍对战争年代的秘密心存戒意,导致红色文化传承受到影响。”
除了“保密”的战争教训影响,知情人四散离开也让史料收集更加困难。杨闾川革命根据地的建立者余踪的女儿余海梅说:“原来在杨吕川工作的老干部,1947年间,由于当时形势需要,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同年,剩下一部分老干部,全部就地转为解放军第九纵队,随陈、谢兵团开往豫西洛阳……”郗庄村的老干部调走后,地方换了一批人,此后的干部都对当年的历史不甚了解,也就无法提供情况;而调走的人分散在全国各地,很少再有人回来。由此,形成了今天记载丢失、史料不全,文化赓续困难的情况。
此外,以个人名义进行资料搜集工作时,时常会因权限不足、难以获得批准而进展不顺。李书记没有详细讲述他是如何克服上述这些困难的,但无疑是“不能让红色文化在自己这儿蒙尘、失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持着他顶着重重压力、四处奔走。
几十年来,他走访了村里30多位老人,整理出3万余字的革命史料。这些第一手资料不仅填补了地方革命史的空白,更为研究太行山革命根据地提供了珍贵素材。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许多辉县革命老人及前辈子女回到郗庄村,探寻奋斗记忆和红色根脉,李书记一一陪同介绍。他们之中,有杨闾川革命根据地创始人的子女,有高龄94岁的警卫员、抗战老兵,还有在烽火中出生于“黑窟窿”山洞的革命后代。李书记在相关记录中这样写道:“建党100周年的东风,吹来了一批曾经在这里奋斗多年的,抗日英雄及英雄子女……杨闾川这块被尘土埋藏了80多年的金子,终于焕发出它原有的光芒!”
 让地方红色符号苏醒
郗庄村距輝县市区13公里,全村有耕地2500亩、山林3000亩,人口750人。李田冲书记告诉我们,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村里实际常住人口只有约3、400人,且劳动力较为缺乏,村内农户普遍进行土地流转。
目前,张村乡在文物认定方面,以明清等时期的古代文物居多,如2019年6月被列入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赵窑村,就是因其保存良好的传统建筑和丰富的农产品而闻名;而对于革命故事和红色文物,李国纯书记则表示“能发掘的东西还有很多”。
村中保留的革命时期珍贵建筑等文物,为保存历史原貌,不可随意修复,部分建筑没等来及时专业的修复支持,便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损坏;村里路旁有一处门牌,上书“太行军区杨吕川红色纪念馆”,原是由村子引外界投资建设,却因后期协调不畅搁置了。
因故停工的太行军区杨闾川红色纪念馆。
郗庄村红色文物、遗迹较为分散,且仅凭村子自身,难以进行更及时、更有效的整理和保护;在宣传方面,由于史料文物未成规模化、正式化,目前难以稳定接待批量游客进行红色文化参观,或融入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村子也想过借助自媒体进行网络宣传,但村里熟悉互联网的人少,这条路还处于起步摸索阶段。
七月份,我们发布了一份针对红色文化了解程度及看法的调查问卷,其中18~22岁受访者占到总人数的87.32%。我们让受访者写下看到“红色文化”想到的地点、典故、任务等,除“延安”“井冈山”“毛泽东”等家喻户晓的红色符号被反复提及外,更加地方性的红色文化在回答中相对较少;同时,80.28%的受访者认同红色文化是中华文化根脉的重要组成、时代变换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力量,应大力发掘宣传。
调查问卷“红色符号”云图
地方红色文化往往与当地环境、习俗历史深度融合,“身边的历史”不仅补全了宏大叙事中难以详述的细节,鲜活的讲述和传承也能唤起当地人更直接的情感共鸣。郗庄村红色文化的保护与宣传,需要政府、民间携手努力,继续推进文物整理保护工作,以典型事迹、榜样人物为核心辐射整个红色文化群,借助互联网宣传、建设数字化展馆等,努力打造红色文旅和乡村振兴共营互利的局面。(作者:安珺琦 摄影:郝一安 任婉静 安珺琦)
 

责任编辑:杨瑞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