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伟和他的面塑作品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崔敬 文\图
7月25日,上海合作组织媒体智库峰会全体会议在郑州举办。会议期间,数名外国嘉宾驻足在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的展台前,饶有兴趣地体验着面塑文化之美。
作为一名青年工匠,刘玉伟正在峰会非遗展区现场展示塑像技艺。色彩斑斓的面团在他指尖上“一印、二捏、三镶、四滚”后,一个憨态可掬、灵动鲜活的作品便在几分钟内跃然手上。他精湛的技艺吸引来众多外国嘉宾的参观、体验。而《虎头娃娃》《齐天大圣》等面塑作品因神态潇洒飘逸,人物栩栩如生,更是吸引了嘉宾与之合影留念。
作为一名新乡面塑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玉伟在峰会的现场展示中充分融入了河南元素,向外国嘉宾展示我省的出彩形象。“在外国友人面前展示河南的非遗技艺和传统文化,也是在展示一种民族精神。”他说。
在刘玉伟手中,小小的面团被赋予了旺盛的生命力。他的微雕面塑作品可以做到厘米大小,刻画的人物五官细腻到连胡须都可以看到。这“一颗粮食造出大千世界”的造诣令外国嘉宾直呼“神奇”。
8月5日,一缕晨光轻轻洒向案台,刘玉伟揪起面团在掌心细细揉搓,忽长忽圆间渐成马形;取牛角小刀斜斜一削,马颈便昂然而起;将面团拉成丝,弧度如瀑的马尾便呼之欲出......此时的他醉心于创作面塑系列作品《虢国夫人游春图》,尝试着用新思路、新理念诠释在当今年轻人中盛行的唐风美学。
《虢国夫人游春图》系列作品之一是主人公女扮男装骑着五花马盛装出游的景象。刘玉伟不仅创作出雄骏的五花马造型,还用深厚的技艺刻画了大唐气韵。
“今天的非遗是展示过去的生活,而过去的非遗需要走进今天的生活。”刘玉伟说。近年来,除了巧妙地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揉进面塑作品,刘玉伟还通过研究文史资料,将现代审美眼光与传统元素融合起来。“让古今在作品中实现灵魂对话,让这项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耀眼光芒。”
经过长时间的摸索探究,刘玉伟对面塑传统配方进行了改进,使塑造出来的作品色彩更加绚丽、丰富、有质感,且能够长时间保存。特别是运用套色技术,使创作出的人物面部、肤色更加逼真。
近年来,非遗面塑传承模式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乡村工匠群体成为新生力量。为推动非遗技艺的传承与现代农业的融合发展,作为新乡市青联委员的刘玉伟扎根乡村,用彩色小麦手把手为村民传授花馍等面塑制作技艺,尝试培养更多的工匠,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让这门传统手艺在乡村熠熠生辉。
“非遗技艺不仅要传承,更要与时俱进,好作品要注重使用性和实用性。”刘玉伟认为面塑的创新要贴近日常生活,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经过不断探索,他陆续创作出了香薰、夜灯面塑等更具实用性的原创作品,让面塑这一艺术瑰宝从“小众”变为“大众”,融入更多群众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