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以“书香新乡”建设为统揽,在全社会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图为在市十中举行的新乡市第九届“全民阅读·书香新乡”暨第三十个世界读书日启动仪式现场。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李超 文/图
关爱户外劳动者,夏日送清凉在城里随处可见;婆媳互夸、邻里守望相助,移风易俗在乡村倡树新风......一个个诠释文明的动人场景,让常“新”新乡正文明。
5月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表彰大会上,我市成绩斐然:复查确认新乡市继续保留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新乡市新增13个全国文明村镇、9个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家庭、4个全国文明校园;辉县市拍石头乡中心小学原校长张锦文,获得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新增总量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沁润人心、文明实践深化拓展、文明创建巩固提升的有力印证,更是牧野儿女精神风貌奋发昂扬,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将精神文明建设成果转化为积极践行“两高四着力”,为新乡高质量发展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的生动实践。
理论武装 凝心铸魂
7月7日是农历小暑节气,早晨6点,卫辉市后河镇杨庄村田间桃林里,采摘、挑选、搬运、装车,一派繁忙。
杨庄村党支部书记杨信杰带着卫辉市“小板凳课堂”理论宣讲团的一名同志,拎着一件瓶装水来到种植户杨希国的桃园旁。“今天您说点啥?”“大家来喝口水、歇口气,我讲讲七七事变。”一场别出心裁的“小板凳课堂”宣讲,在喜获丰收的桃园旁朴素开场。
不足20分钟的聊天式宣讲,吸引了南来北往商贩的围观。“还怪热闹嘞,弄得不赖。”来自郑州的水果商贩大立驻足听了一会儿,竖起了大拇指。
自去年以来,卫辉市创新推出“理论+政策明白人”的宣讲方式,将“小板凳课堂”打造成理论政策宣讲的前沿微课堂。这种接地气、冒热气、聚人气的宣讲形式,让党的理论和政策变得有形、有感、有效,真正走进了群众的心里。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4年来,我市深化拓展理论武装提质行动,加强改进理论宣讲,持续提升理论普及感召力。聚力打造“小院课堂”“小板凳课堂”“田园说唱新思想”“‘理响’长垣”“‘延’之有理”等理论宣讲品牌,全面推广“小院课堂”面对面、互动式理论宣讲模式。打造“青说青听”面向青少年群体理论宣讲品牌,“微宣讲、云课堂”“‘小院课堂’e起讲”“薪火燎原”微课堂网络理论宣讲品牌,通过创新开展理论宣讲,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24年7月,“小院课堂”被省委宣传部评为十大优秀宣讲案例。截至目前,“小院课堂”累计宣讲近4000场,受众达60余万人次。
文明培育 引领风尚
暖心守护的消防员、甘于奉献的公交司机、播洒爱心的乡村校长、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救人危难的大学生、一心为民的村干部、挺身而出的普通市民......
自2023年起,我市“温暖新乡”品牌将点滴感动汇聚,每年发布“十大正能量暖新闻”。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深深叩击人心,激荡浩然正气。
凡人微光,点亮城市星空。这些凡人善举生动展示了新乡先进人物群体的道德风尚和社会价值,是我市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的动人实践。他们付出的汗水和泪水、辛劳和欢笑,让新乡这座“好人之城”充满蓬勃生机。
“这辈子永远把一颗心用在山区教育上,我感到做一名山区教师特别幸福和骄傲。”前不久荣获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的张锦文,是躬耕深山的孺子牛。他从事山区教育47年,桃李满天下,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助人为乐,帮扶老红军、老荣军、下岗职工、贫困学生和孤寡老人,42年来累计资助1500名农村女童完成学业,带领数万人的爱心团队深入社区街巷践行文明风尚的买世蕊;扎根沃野,跟小麦打交道44年,培育出了一系列高产、抗病、抗逆的小麦新品种,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茹振钢;秉持“宁吃亏不丢诚信”经营理念,创立“诚城模式”成为全国社区治理典范,累计捐助资金超3000万元的邓志军......一大批感动中国、享誉神州的先进模范人物,形成了独特的“新乡先进群体现象”。
多年来,我市常态化发掘宣传身边好人事迹,强化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以及“新时代好少年”等培育选树宣传,深化“时代楷模”“感动人物”“大工匠”“向上向善好青年”“青年企业家”“学雷锋”“优秀大学生”等各类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在社会上营造出学模范、讲道德、做好人的浓厚氛围。
目前,我市涌现出市级以上道德模范及提名奖169人、“中国好人”117人、“河南好人”97人、“全国新时代好少年”1人,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文明创建 提质增效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
4年来,我市在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中,以“多办顺民意、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的务实举措,扎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民生福祉持续提升。
“坑洼不平的路成了平坦的柏油路,规划合理的停车位让我停车时顺心多了。”7月13日傍晚,在红旗区牌坊社区75号院门口纳凉的居民马红艳说起老旧小区改造,禁不住夸赞我市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抓得好。
深入推进城市更新,全市主城区累计完成改造老旧小区410个,空中缆线整治覆盖667个小区,惠及居民约6.3万户。
深入实施城市畅通工程,打通中原东路、科隆大道等“断头路”34条,铺设翻新新七街北段、南环、东环、北环等多条主干道,新建和平桥、建设桥,东干桥重建工作将于9月启动。
深入实施城市“里子”工程,更新改造老旧管网521.4公里,清淤疏通雨污管网965公里,整治提升病害窨井盖6.3万座,市区雨水泵站增至46座,抽排能力由230立方米/秒提高到347立方米/秒,基本实现“小雨不积水、中雨不内涝、大雨不成灾”。
深入实施城市微改造工程,高标准实施老城区绿化提质、卫河右岸生态治理等工程,精心打造口袋公园28个,新建、改造城市绿地330.82万平方米,建设城市绿道85.62公里、生态花墙103公里。
群众真切感受到城市面貌的改变,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城市空间品质。
新乡是咱家,文明靠大家。
在全国文明城市常态化创建工作中,我市关注群众小家建设,探索创新老旧小区长效管理机制,指导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或居民自治小组,通过居民自治、社区代管、市场化运营等多种模式,加强对小区的物业管理,让老旧小区持续“焕新”,群众幸福生活不断“扩容”。
城乡共建,让乡村焕发新颜。
4年来,我市以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为导向,以“和美乡村”建设为统领,以开展移风易俗、推进文明乡风建设为重点,“星级文明户”认领、“乡村光荣榜”典型选树、“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等活动和文明单位、社会团体帮扶共建等工作扎实推进,“咱村有戏”“四季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目前,全市创建县级以上文明乡镇118个,占比100%;创建县级以上文明村2488个,占比69.88%。评选各级各类“乡村光荣榜”人物3.4万余名,“星级文明户”认领制已覆盖118个乡镇、3140行政村,113.8万农户参与认领,认领率达到70%以上。
文明实践 以文化人
入夏以来,伴随着夜幕降临,在徐徐晚风中,一场露天电影在辉县市的街头准时上演。
“我为市民放电影”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正在当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如火如荼地开展。该活动自去年启动以来,用光影传递温暖,用青春书写担当。
“看英雄故事长大的孩子,心中会种下爱国的种子。”此公益活动的指导者、辉县市义工志愿者服务中心秘书长卢新河道出了策划开展此项社会实践的初心。
“这戏唱到咱心窝儿里了。”演出散场时,封丘县城关乡大娄堤村村民臧纪梅抱着孙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回味刚才的《打金枝》选段。每周六下午两点,大娄堤村文化广场的弦音总会准时响起:拉板胡的老刘、唱老旦的齐嫂、吹红笛的魏叔......30多名戏迷雷打不动地聚在这里,从经典唱段到自编的《乡村新貌》,让“家门口的戏台”成了村民最惦记的文化据点。
近日,获嘉县冯庄镇崔槐树村迎来了一件全村欢庆的大喜事——集健康服务、矛盾调解、老年餐桌、文化娱乐等多元功能于一体的“邻里互助小院”正式开业,现场人头攒动,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遇烦心事儿有地方说,遇到困难事儿有人帮,村民还有了活动场所......获嘉县创新模式,将农村空闲庭院改造成充满温情与活力的“邻里互助小院”,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暖心服务。获嘉县计划今年建设“邻里互助小院”示范村43个,并逐步完成全覆盖。
近年来,我市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以“十个一”创建为载体,采取示范引领、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方式,依托遍布城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深化拓展乡村光荣榜、星级文明户评选和一约“五会”、村史馆建设等精神文明建设载体,让厚养薄葬、勤俭节约、家庭和睦、邻里守望的文明新风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021年以来,我市累计开展“文明实践乡村行”“快乐成长”“我们的节日”等各类文明实践活动16.4万余场,惠及群众超千万人次。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
在精神文明力量的滋养下,新乡将更加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文化自信,奏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最强音,奋力书写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的新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