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走走,去村委会领钱啦!”7月11日,我在村委会院内,远远地就听见吆喝声,村民们三三两两,喜笑颜开。每到分红的日子,不光乡亲们脸上乐开了花,我心里也跟喝了蜜一样甜!
两年前,河里高村东头那片地还是个“老大难”。退林还耕后,30多亩地荒在那儿,成了“烫手山芋”。原因是一家一户的地块里,残留着大大小小的树根,“你犁地难免碰到我的边,我整地又怕占了你的角”,地没法连片种,曾经的良田硬是撂了荒。时间一长,竟然成了村民的垃圾堆放点。看着这情景,我心里急啊!这是严重浪费,是扎在心口上的一根“刺”!
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当时村“两委”正在盘活村内资源,这块地就是最棘手也最难啃的“硬骨头”。大伙儿一合计,解决问题的根子,在于把地“统”起来,让零碎的地块连成片,统一经营,才能彻底断了那些地边地角纠纷的根儿。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30多亩地牵扯着4个生产小组、一百多户人家。那段时间,村“两委”干部真是磨破了嘴皮子、踏平了门槛子,挨家挨户说道理、解心结。好在乡亲们最终都理解了村“两委”干部的良苦用心。
地总算整出来了。从去年到现在,我们在这片土地上已经收获了两季庄稼。更让人高兴的是,咱不光埋头种地,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把村里的好产品卖出去。两年下来,这片曾经的“荒疙瘩”和电商竟然给村集体带来了8万元的营收。
我和村“两委”干部做了一个规划:要预留出种地的种子、化肥钱和相关费用,约1.8万元;分给村民租金约1.6万元;剩下的全部投入到村庄的基础建设上。
这钱就要分到村民手中了,他们高兴,我也高兴。乡村振兴需要花钱的地方多,而村集体收入来源有限,有这么一笔收入,能够办很多事情。
其实,在整理30多亩地的时候,我们也意识到,眼光应该放开一些,把村里角角落落的闲散地块都统一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来负责运营,鼓励村民自愿入股,以此盘活村集体经济。
乡村振兴,有时候真不是非得搞什么惊天动地的新项目。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把闲散的、边边角角的土地利用好,拔掉一根根“刺”,也是一条增加收入的途径。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