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日新阅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年代戏剧组在平原示范区原武镇徐庄村拍摄微短剧。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云 实习记者 马力 摄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宗斌
7月14日,盛夏的热浪烘烤着大地。平原示范区原武镇徐庄村,一个微短剧年代戏剧组的拍摄同样火热。“咔,这条过!转场!”随着导演一声令下,几分钟后,工作人员已抵达500米外的另一个拍摄点。
“这里距离郑州仅2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取景转场灵活。近一个月里,我们公司每天最多有8个剧组同时在这儿拍摄。”郑州日新阅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驻村外联工作人员韩永宾说。
近年来,微短剧作为新兴网络视听产品异军突起,成为影视产业的新风口、文化消费的新赛道。数据显示,近两年,我省微短剧制播量连续位居全国前三,占全国约四成的产能。
地处黄河北岸的平原示范区敏锐抓住产业机遇,顺势入局。依托便利的交通优势和完善的场景配套,这里成为微短剧创作的“天然摄影棚”。
护士站、手术室、病房等设施一应俱全;顺着走廊拐个弯儿,与“医院”一墙之隔,又猛然进入“警察办公地”......这种瞬间切换的场景来自平原示范区一个微短剧影视基地。
“基地内多个场景连片布局,适合各类微短剧题材拍摄。同时,从平原示范区到郑州、焦作、新乡也很便捷,外景取景转场基本30分钟就能搞定,拍摄效率大大提升。”郑州亚琪影视产业有限公司新乡分公司总经理孙鹏说。
“95后”孙鹏是土生土长的新乡人。大学毕业后,他和同学牛亚琪合伙创办了亚琪影视,微短剧产业经营得风生水起。今年5月,企业开辟新“阵地”,落户平原示范区。
入驻仅2个月,孙鹏已深刻感受到这里的精准服务。一次拍摄期间,剧组急需化工企业场景。“我在微信群里提了需求,马上就有人对接。”孙鹏说,2小时后,他们已到实地取景。
平原示范区将打造微短剧产业列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微短剧工作专班,建立微信工作群,职能部门、微短剧企业一同入群。企业有诉求,群里发个信息,职能部门立刻回应,问题快速解决。
精准服务为落地企业免除后顾之忧。该区整合拍摄资源,梳理别墅庄园、园林建筑、市井街区、乡村宅院等158处取景点,酒店21处,公租房260余套;建立“微短剧资源数据库”,制作摄影场地电子手册;整合3万平方米拍摄空间,设立微短剧“剧集地”一体化运营中心,提供“吃、住、行、场地”一站式服务,已接待剧组132个。人才支撑上,构建“高校培养+基地实训+剧组实战”三级人才体系,间接带动关联产业就业超3000人。
成效逐步显现。目前,该区已集聚微短剧企业12家,正在洽谈企业10余家,带动近千名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
布局仍在拓展——
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关于打造中原微短剧“剧集地”部署,平原示范区高标准推进,先后出台实施细则和意见,全力构筑微短剧产业发展新高地。
聚焦“补链强链延链”,产业链布局加速完善:推动微短剧企业与中原农谷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实现跨界赋能;贯通从创作、拍摄到发行、衍生品开发的全链条;创新推出“微短剧+拍摄基地+农文旅”模式,设计“跟着短剧游农谷”特色线路,解锁文旅新场景。
“平原示范区基地一期工程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打造了124个多元化实景拍摄场地,可同时满足20个剧组、约1000人的拍摄需求。”日新阅益竖屏影视拍摄基地负责人佀玙祥介绍,一期工程预计今年8月投用,待二期工程完工后,这里将成为全国最具规模的竖屏影视拍摄产业基地。
这片兼具现代奢华与自然古朴的城市田园,正从“天然影棚”向“创作工厂”蜕变。沉淀千年的黄河文明,与呼啸而来的现代微短剧在此相遇,必将激荡出绚丽的时代火花。平原示范区“剧集地”的答卷,正在这片热土上奋力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