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近半年的努力,旧黄陵村旧貌换新颜,再没有破旧的村容村貌了。想起驻村以来的一桩桩、一件件事,我欣慰自己命运的齿轮和一个村庄的变化咬合到一起。
今年2月17日,我正式驻村,担任河南科技学院驻封丘县黄陵镇旧黄陵村第一书记。村貌如同其名,尽显破旧。
驻村伊始,我与村“两委”班子成员马不停蹄地开启了密集的入户走访。2月下旬至3月初,我们穿梭在每家每户,坐在乡亲们的炕头、院中,倾听他们的烦心事、揪心事、期盼事。只有摸清实情,号准脉搏,才能为旧黄陵村的发展找准方向,精准发力。
村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是夜间出行难。3月中旬,我们确定了安装太阳能路灯的方案。3月20日,在安装现场,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成员带头,组织村民一起动手,挖坑、填埋固定件、灌注水泥基座、安装太阳能板和灯头。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不仅提升了村民参与集体事务的意识,更让大家感受到了共建家园的快乐。如今,每当夜幕降临,25盏明亮的路灯静静矗立在村道两旁,照亮了村民的回家路,更点亮了大家心中的希望。
3月底,我们在村口最显眼的位置竖起了一块清晰醒目的村庄标识牌,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村庄。
村边原有一个池塘,臭气熏天。4月下旬,池塘改造工程正式启动。如今,碧绿的荷叶铺满水面,粉嫩的荷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鱼儿在水中欢快地游弋,荡起圈圈涟漪。这荷韵鱼跃的美景,成了村民茶余饭后最爱驻足的地方。
4月3日,我们同步启动了村内垃圾场的升级改造工程。如今,这里绿意葱茏,花卉苗木茁壮成长,曾经的异味和脏乱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清新宜人的小花园。
交通不畅是制约旧黄陵村发展的最大瓶颈。经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奔走协调,在上级单位的大力支持下,5月中上旬,我们争取到并开工修建总计1000米的道路。其中,打通困扰村民多年的170米“断头路”是重中之重。施工期间,我连续7天坚守在工地现场,特别是涉及村内道路走向、村民门前处理等细节时,与村“两委”、施工单位反复沟通协商,力求方案最优,最大程度满足村民的实际需求。最终,这条“断头路”成功变成了平坦畅通的“顺心路”。同时,新建了210米的水泥路,彻底解决了村民“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出行难题。更关键的是,新建了一条640米的农业生产路,直达田间地头,农民雨天也能顺畅下地劳作,农机进出便利,为农业生产的提质增效和村民的丰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是我和驻村工作队队员、村“两委”班子成员、全体村民共同努力的见证,更是旧黄陵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郭书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