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这么多年,我越来越意识到,基层工作的价值,就藏在关乎群众生计的一件件“小事”里。每帮助群众一件事,就让共产党执政的基石更加牢固,让共产党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进一步升华。
近日,居厢镇冉固村大棚种植基地内,10万公斤包菜喜获丰收,然而大棚负责人杜学超却是愁眉不展。原因是今年他新租了5座共计1.3万平方米的大棚,包菜产量大幅提高,但是之前一直合作的收购商因资金不足,收购不了这么多的包菜,致使包菜滞销。无奈之下,杜学超急匆匆地来到居厢镇政府寻求帮助。
主管乡村振兴领域的镇人大主席齐艳江立即向我进行了报告。我了解到,冉固村的蔬菜大棚是居厢镇经营性帮扶资产,杜学超与冉固村村委会签订了租种合同,一年有6万元的租金交给村委会,用于集体经济增收以及镇内帮扶对象分红。10万公斤包菜若不能及时售出,不仅租种大户几个月的辛勤付出将付诸东流,还会影响后续的生产运营。
我第一时间赶到大棚实地查看,现场商量对策。经过集思广益,最后决定线上线下齐发力,多渠道销售。
线上,我安排镇机关的年轻同志制作包菜求购视频,在镇政府工作群、村民微信群、抖音、微信朋友圈等平台进行宣传,详细介绍包菜的品质、产量以及优惠活动。抖音视频发出去后,点赞、转发不断,不少网友留言询问购买方式。线下,我带头去大棚采摘购买了两大袋40公斤包菜。我们每采摘一个包菜,就能减轻他一分压力。
我还组织镇政府职工购买,主动联系本地的万家福超市,在保证包菜质量的前提下,对这批包菜进行批量采购。我还想到可以联系县城里的幼儿园开展采摘活动,让孩子们在体验劳动乐趣的同时,也帮助农户解决了难题。
多方努力下,销售合力迅速形成。短短几天,10万公斤包菜全部售罄。看着杜学超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我悬着的心也落了地。他激动地说:“真是做梦都没想到,镇政府能帮我把包菜卖得这么快,太感谢了!”
包菜虽然卖完了,但是这次经历也给我敲响了警钟。农产品销售不能总靠“救火式”帮扶,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探索“订单农业”模式,掌握电商运营能力,进行多元化渠道销售,化被动为主动,才能让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让乡村振兴的步子迈得更稳、更实。这就是我们镇党委、政府对群众最郑重的承诺。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郭书武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