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一个月左右,小麦将迎来收获。
“种地还得讲科学,多听专家的准没错。”最近一个月,刘玉枝越来越喜欢向省农科院专家请教。
上次和专家交流,还是在延津县人民公园广场的“科技大集”上——省农科院23个研究所摆出近百项科技成果,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种植户前来观摩学习。围绕一个瓶装的“麦健”新产品,延津县种粮大户刘玉枝与省农科院助理研究员程红建进行对话。
“这一瓶能管20亩地?”刘玉枝摩挲着白色药瓶,眼睛发亮。种了80亩小麦的“铁娘子”掰着手指头算账:“过去用小包装,光拆袋就得耗个把小时,还得反复冲洗药袋,换成大包装既省工又省钱,正适合俺们种粮大户用。”
对面的程红建笑着递过说明书:“这个有国家专利,能防干热风、促灌浆,增加千粒重。”两人互加微信时,刘玉枝的手机壳上“科学种田”4个字格外醒目——去年参加省农科院培训后,她把这句话当成了座右铭。
近日,省农科院在延津县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对接会,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省农科院资环所等科研单位与延津县多家种业公司及种植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涵盖小麦新品种转让、花生种植技术与成果转移转化等多个领域。
在僧固乡沙庄村小麦大面积单产提升现场观摩会上,聚焦“品种筛选+技术示范”,延津县农技专家秦世伟详细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延津模式”;围绕“技术创新+规模应用”,省农科院小麦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政卿分享了优质小麦万亩示范方大面积单产提升品种与配套技术的实施情况。
此次现场会,是省农科院与延津县开展院县合作的成果展示及成效分享的创新实践。自2023年省农科院实施新一轮院县共建以来,先后组建跨6个学科、60余人的科技服务团队,围绕当地小麦、花生、甜瓜等传统优势产业开展科技攻关与技术服务,推动延津县农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一二三产领域均取得显著成果。
怎么让一产“优”起来?省农科院发挥科研优势,筛选出“郑麦136”“郑麦918”“郑麦139”“郑麦1905”共4个主推优质品种,大幅提升在延津县的市场份额,品种占有率从40%提高至 46.7%。项目团队积极推动优质小麦订单农业生产,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订单种植模式,全县50万亩优质强筋小麦实现订单种植,形成了在全省可复制可推广的小麦产业发展“延津模式”。
一产“优”了,为二产“强”起来打下基础。院县共建工作持续深化科企合作,省农科院与延津县帝益麦种业有限公司联合建立“小麦资源联合鉴定”平台,有效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在产业链延伸方面,院县共建团队以小麦和花生为主导产业,积极推动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有效促进了农产品加工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随着信任加深,双方的合作渐入佳境。院县共建工作还借助延津县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这一平台,积极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延津县建设的小麦创意文化园和中小学研学基地,为当地成功打造了一张亮丽的农业文化名片,提升了“中国第一麦”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院县共建不是简单的技术输血,而是培育造血能力,让科技和创新基因真正融入农业血脉。”活动观摩环节,看着万亩麦田,延津县委书记、县长李中耀的话语随风传入麦浪。
麦田深处,观摩团一行眼中的“丰”景,不时定格在大家的手机里——在这里,每一粒麦子都镌刻着创新密码,每一寸土地都跃动着振兴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