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镜头定格山乡巨变——王天定影像里的土池村振兴故事

2025-11-10 14:35:58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李超

  在中原大地的广袤版图上,两条轨迹正书写着基层奋斗的动人篇章。

  一边是第十一届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获得者、2020年度感动中原十大人物,被业界称为“王全省”的资深记者王天定,30年如一日,用镜头丈量河南158个县(市、区)的1000多个乡镇,让4000多幅带着泥土气息的照片见诸报端,他的记者生涯堪称一部行走的中原基层百科全书。

  另一边是卫辉市狮豹头乡土池村党支部书记任合根,2013年放弃外地蒸蒸日上的事业,返乡挑起脱贫重担,带领乡亲在太行深山凿出“红旗井”,改写千年缺水历史。

  当“铁脚板记者”遇上“返乡当家人”,一场关于责任、坚守与奋斗的对话,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悄然展开。

  “你看这张照片里的‘红旗井’,我那天就在井边接水,王老师举着相机拍我,说要把咱村的好日子记下来!”11月7日,68岁的琚大娘提前来到“红旗井”润泽众乡亲——大型纪实摄影展,指着《“红旗井”滋润卫辉小山村,秋日田园风光美》里的自己,笑得眼角起了褶。

  照片里,云雾绕着太行山,金黄谷子地沿山势铺展,摩托车载着满筐山货驶过,车斗里的红苹果映着阳光——这是十年前土池村人想都不敢想的“好景致”。

  王天定记得,2015年第一次来土池村,拍的是村民扛着水桶往山上爬的场景。

  “那会儿没水,村民每天天不亮就牵着驴去5公里外的沟里驮水,驴背上的水桶晃悠洒出水痕,我跟着拍,鞋上全是泥。”王天定讲起过去的拍摄过程,内心满是感慨。

  如今再拍土池村,他的镜头里多了清泉、良田和笑脸。

“雪一落,咱村就像画儿一样!”村民李建军翻着王天定的《雪后工笔写太行 原汁原味美山村》相册,指着一张石屋雪景照说,“这是我家老院,去年雪后王老师来拍,我正扫院里的雪,他说‘别动,就这个姿势’,后来这张照片还挂在了村委会的展览墙上,城里来的游客都夸‘这地方比画儿还好看’。”

  照片里,土池村的古梯田盖着薄雪,像铺了层白绒毯,石屋的黑瓦上积着雪,烟囱里冒出的青烟慢悠悠飘向山腰。

影像里的生存困境与转折

  在土池村史馆的玻璃柜里,摆着一组老照片:斑驳的土墙上,房檐接水的塑料管道歪歪扭扭,村民用破盆在管道下接水,盆里的水混着泥点;老水窖的井口盖着木板,一名七旬老人正趴在井口,用葫芦瓢往桶里舀水,窖水浑浊得能看见杂质。

  “那时候水比油金贵!”老人指着照片里的自己,声音发颤。

  “以前嫁闺女,先问‘家里有几口水窖’,家里没水窖的小伙子,连媒人都不愿给他介绍对象。我闺女2012年嫁人,婆家在山下,就图人家有口深井,现在咱村有水了,去年我外孙女还说‘姥姥家比俺家好,能随便用水’!”村民张大妈说起过去的难止不住抹起了眼角。

  2013年夏天,在村口老槐树下,任合根穿着西装,皮鞋上沾着泥,蹲在干涸的蓄水池边,手里拿着根树枝划着地,眉头皱得紧紧的。

  “2015年我来拍蓄水池,正好碰到他,听老支书说,他在城里开建筑公司,挣了钱。”王天定回忆。

  “合根这娃,心善!”老支书说起当年的事,眼里发亮,“我拉着他说‘村里没水,年轻人都走了,就剩我们这些老骨头’,他没吭声,第二天就把城里公司的事安排好,搬回村住了。”

  任合根清楚地记得:“那天在蓄水池边,我想起小时候跟我爹来挑水,那时候水还够喝,现在咋就干成这样了?晚上和村民聊天,听李军生说‘娃在城里上学,想喝口家乡水都带不出’,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村里打井。”

  记者在村民手机中看到了任合根搬回村的场景图片:拖拉机载着行李,村民围着帮忙卸,任合根穿着迷彩服,与以前的西装革履判若两人。“他对我说‘以后就穿这个,方便’,我知道,他是真打算扎根村里了。”村民指着手机上的图片说。

千日奋战凿开“生命之源”

  2017年3月25日,土池村响起了钻机的轰鸣声。

  王天定凌晨5点就到了现场。他的镜头里,村民把花馍摆在钻机旁,大妈们双手合十,嘴里念叨着“老天爷保佑,让咱村有水喝”,任合根穿着工作服,正和钻井队的人商量施工方案,额头上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

  打井的难,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350米以下全是花岗岩,钻头一天磨坏好几个,一天最多钻1米,”任合根说,“最愁的是施工用水,得从邻村拉,有时候下雨路滑,水车陷在泥里,村民们就扛着木板去垫,男的女的都上,浑身是泥也没人喊累。”

  有一幅村民垫路的照片:夜色里,车灯照着泥泞的路,十几个人扛着木板往水车底下塞,任合根站在最前面,裤腿卷到膝盖,脚上的胶鞋全是泥,“那天拍到半夜,我冻得手都僵了,但看着村民们的劲儿,觉得这井肯定能打成。”

  资金也是个难题。“一开始预算50万元,后来钻得越深,花钱越多。”任合根说,“我先垫了60万元,村民们知道后,自发来捐钱,李军生是贫困户,家里就靠种几亩玉米过活,硬塞给我300元,说‘合根,这钱你拿着,就算我为打井出份力’。”

  村委会摆着捐款箱,村民们排队递钱,有的100元,有的200元,李军生颤巍巍地把300元塞进箱子,眼里含着泪,“这张照片我一直留着,每次看都觉得,人心齐,啥难事都能解决。”2018年6月30日,是土池村人一辈子忘不了的日子。

  “那天钻机突然有动静,师傅喊‘要出水了’,村民们全跑过来,围着井口等,”王天定说,他举着相机,手都在抖,“第一股清泉喷出来的时候,现场一片喊叫声,有人捧着不锈钢盆接水,有人直接用手捧着喝,任合根站在旁边,眼泪顺着脸往下掉,我赶紧按下快门,把这瞬间拍了下来。”

  这张《2018年6月30日·红旗井出水时刻》照片,后来入选了“脱贫攻坚影像展”。

  照片里,清泉在阳光下闪着光,村民们的脸上全是笑,有人举着盆欢呼,有人互相拥抱,任合根擦着眼泪,嘴角却扬着。

  “那天我喝了好几口井水,甜!”琚大爷回忆,“合根说‘这井叫红旗井,北有红旗渠,南有红旗井’,我们都鼓掌,觉得这名字好,配得上咱村的奋斗!”

  后来,任合根又牵头打了第二眼井,2022年,612米深的井竣工时,村民们在井边挂了红灯笼,还宰了头猪,热闹得像过年。任合根比第一次打井时瘦了,但笑容更踏实了,村民们围着他,像围着自家亲人一样。

从“有水喝”到“靠水富”的跨越

  “以前洗澡,得烧一大锅水,还得等凉了,现在拧开水龙头就有热水,冬天也能舒舒服服洗澡!”王秀莲领着记者看自家的太阳能热水器,笑得合不拢嘴。

  王秀莲家的洗澡间亮堂堂的,热水器挂在墙上。现在村里家家户户都有热水器,有的还装了洗衣机,再也不用去河边搓衣服了。

  任合根牵头铺了3000米供水管道,3个自然村8个供水点,家家户户通了自来水。

  “我家洗衣机买了两年了,天天用!”老汉琚运喜指着院里的洗衣机,“以前没水,衣服攒着去河边洗,冬天河水冰手,洗得手开裂,现在好了,脏衣服扔进去,一会儿就洗干净了,省了不少劲儿。”

  更让村民高兴的是,村里办了纯净水厂。

  “我以前在外面打工,现在水厂招工,我就回来了,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水厂工人李娜说,“‘水甘田’桶装水送遍卫辉,人家都说咱这水甜,上次有个客户说‘喝你们的水,比矿泉水还解渴’,我听了特别自豪。”

  水厂生产线上机器运转着,瓶装水从传送带上下来,工人忙着打包,任合根说,以后还要扩大规模,让更多村民在家门口挣钱。

  如今,水厂让村集体年收入突破50万元,村民年底还能分红,“去年分了2000元,我给孙子买了新书包。”张大妈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咱村还能分红,这都是合根和井水给咱带来的福气!”

  “以前种粮食,天旱收不上来,现在有井水浇地,种小米一亩能多收200斤。”种植户李建军领着记者去看自家的田地,“‘米山红’牌小米在城里超市抢着要,去年光卖小米就赚了3万多元,比打工强多了。”

  任合根还带着村民种中药材、红薯,注册了“米山红”商标,开发了无添加粉条、山核桃等农产品。

  “我种了5亩黄芩,去年卖了4万多元。”村民琚小兵说,“以前没水,种啥都不行,现在有井水浇地,黄芩长得好,收购商直接来村里收,不用自己拉出去卖,省了不少事儿。”

  晨光里,琚小兵蹲地采黄芩,脸上沾泥,“现在天天在地里忙,累但高兴,比出去打工踏实”。

  这就是乡村振兴该有的样子,村民有事干,有钱赚。

  2024年,村里兴建乡村旅游驿站,雪后民宿预订火爆。

  “我家开了民宿,有3间房,雪后天天满房,游客来吃小米饭、喝井水,还去山上看雪景。”村民琚小燕说,“有个游客说‘你们村又干净又安静,比城里舒服’,我听了特别高兴,以后还要把民宿装得更好。”

  有这样一幅照片:石屋小院里挂着红灯笼,游客坐在院里喝茶,远处的山上盖着雪......

摄影师与山村的十年“双向奔赴”

  王天定的摄影集《历史的见证》里,收录了12幅土池村的照片,从缺水的苦到通水的甜,每一张都藏着故事。

  “这张是2015年拍的,任合根和村民在蓄水池边商量打井,那时候还没确定能不能打成,大家眼里既有盼头又有担心。”王天定指着照片说,“这张是2020年拍的,村里种的小米丰收,村民们在晒谷场翻谷子,阳光洒在谷堆上,金灿灿的,那时候大家已经不愁水了,眼里全是踏实。”

  《2018年6月30日·红旗井出水时刻》入选“脱贫攻坚影像展”时,王天定特意带了几名村民去看。

  “看到照片的时候,我眼泪都下来了,想起打井的时候那么难,现在终于有水了。”李军生说,“照片就是咱村的账本,记着咱从苦日子到好日子的路。”

  镜头捕捉了许多政策落地的细节:政府投资100多万元支持打井,驻村工作队帮着对接企业援建水厂,任合根作为人大代表在市人代会上为村里建言。

  任合根的办公桌上,摆着三张规划图:水厂二期扩建、旅游环线修建、“智慧农业”试点。

  “水厂现在产能不够,扩建后能多雇20名村民,旅游环线修好了,游客能去山上的景点,智慧农业试点就是用无人机浇水、施肥,省人力还高效。”任合根说,“这些事情得一步步来,只要能让村民日子过得更好,我就愿意干。”

  村民们都说,任合根是“自贴60万元打井”的实干家,是“带全村分红”的领路人。

  “合根这娃,不图名不图利,回村这么多年,天天为村里的事儿忙,自己的公司都顾不上多少。”老支书说。

  任合根自己说:“王天定老师的镜头是见证,也是动力,每次看到他拍的村民的笑脸,我就觉得不能停下,得让日子越来越好!”

  王天定则说:“任合根是土池村的魂,没有他,就没有‘红旗井’,没有现在的好日子,我能做的,就是把他和村民们的奋斗拍下来,让更多的人知道土池村的故事。”

  十年时间,王天定用数百张照片,编织出了土池村的“视觉年轮”。

  从老水窖浑浊到“红旗井”清澈,从扛水桶到洗衣机转,从荒坡到丰收田,每一张照片都是土池村巨变的见证,每一个镜头都藏着村民对好日子的向往。

  镜头定格的是瞬间,背后流动的,是一个村庄与一个时代的双向奔赴。

  王天定与任合根的故事,是中原大地无数基层奋斗者的缩影。他们用双脚丈量土地,用双手改变命运,用初心守护信仰。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