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赵改荣 通讯员 赵含香
深秋的获嘉,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间地头,农机轰鸣,农民忙碌;产业园区,生产线飞速运转,新产品层出不穷;互助小院,饭菜飘香,笑语不断;同盟古镇,游人络绎不绝,文化气息浓厚。近日,记者在获嘉采访时看到,一幅产业兴旺、乡村美丽、百姓富裕的“同盟‘丰’景”画,正在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土地上徐徐展开。
在位庄乡,机器的轰鸣声与飞扬的玉米屑交织成一曲丰收的乐章。种粮大户李喜亮正忙着将收获的玉米送入脱粒机,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很快堆起一座“金色小山”。“夏秋连旱40多天,起初真让人揪心。”李喜亮捧起一把饱满晶亮的玉米粒,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多亏农技人员‘一对一’精准指导,推广抗旱品种、实施节水灌溉——咱这亩产稳稳的1300斤以上,收成一点儿也不比去年差。”
不远处,冬麦播种正有序推进。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王庆安蹲在田埂旁,捻开一块泥土,向种粮户徐方子讲解播种要点:“土壤墒情不错,抓紧深耕细播,明年丰收就有基础了。”徐方子调试好播种机,笑着回应:“从前靠经验,如今靠科技,种地越来越有底气啦。”
产业集聚区里另是一派繁忙景象。河南晶瑞集团的智能生产线上,玻璃器皿在传送带间流转。在第138届广交会上,企业自主研发的彩晶玻璃杯、高脚果盘等产品,以精湛工艺赢得海外客商的青睐。“我们从‘制造’迈向‘智造’,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企业负责人语气坚定。
晶瑞集团只是获嘉产业升级的一个缩影。花溪科技的厂房内,新研制的高密度打捆机整装待发。“这款新设备能大幅提升秸秆回收效率,刚推出就接到不少订单。”车间主任介绍道。而在园区的阀门生产片区,流水线高速运转,各类阀门配件经精密加工逐一成型,产品远销全国各地,车间外等待装货的货车排起长队。园区里,“获嘉制造”正稳步迈向“获嘉创造”。
日头正盛时,中和镇北街村的“互助小院”飘出阵阵饭菜香。志愿者小王为独居的王大爷端上热腾腾的小米粥,李婶翻炒着青嫩的茄子,张大妈掀开蒸笼,红薯、馒头的甜香味儿弥漫开来。“小院建成后,独居老人吃上了热乎饭,孩子有了活动的地方,邻里关系也更亲近了。”村党支部书记感慨地说。
在这里,一顿“暖心饭”吃出的是邻里亲情,传递的是文明乡风。这方小小的院落,成为获嘉推动基层治理、构建和谐乡村的生动写照。
午后的同盟古镇,酸辣鲜香的滋味顺着青石板路漫开,成了文旅画卷里最鲜活的注脚。“老街酸辣粉”摊位前,老板将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粉递到游客手中。“粉筋道、汤鲜浓,配上豫剧《穆桂英挂帅》,真是韵味十足。”从郑州来的王女士赞不绝口。
剪纸、布艺、糖画......非遗摊位前围满了体验的游客;青砖灰瓦间,汉服少女衣袂翩跹。通过深挖历史文化、活化文旅业态,这座古镇已成为获嘉文旅融合的“金名片”,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一粒种”到“一碗粉”,从“一条生产线”到“一张文化图”,获嘉的秋天,写满了沉甸甸的收获与崭新的希望。这“丰”景,不仅在田间、在车间,更在百姓的笑脸之间、在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