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张世彬 通讯员 李正涛)10月24日,原阳县太平镇前白寨村村民陈平的院子里一派忙碌景象,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手指翻飞间,一根根编织条逐渐变成造型精巧的提篮、果篮。
“这不起眼的小篮子,现在可是我们村的‘金元宝’,去年仅靠卖这个,我家就增收了2万多元!”陈平手里忙着活计,脸上满是笑意。
前白寨村曾是当地有名的传统农业村,村民多以种植水稻、小麦为生,一年到头挣不了多少钱。
2022年,在外务工的陈平偶然发现,城市里的水果店、超市都在使用轻便耐用的塑料编织篮,经济美观又能重复利用,深受市民青睐。
“我们村老人大多会编织手艺,要是能自己编篮子去卖,说不定能闯出一条新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陈平带回样品,召集村里几名有编织经验的农户反复琢磨。
最初,村民们编织的篮子样式单一,销路狭窄。陈平主动学习,并在网络平台观看编织视频,从款式设计、色彩搭配到成本控制,将传统的平纹编织改为斜纹编织,增加篮子的承重性,根据不同水果特性,设计出透气孔大小不一的专用水果篮。改良后的塑料编织篮一经推出,便凭借“结实、轻便、颜值高”的优势打开市场,先是周边水果店、合作社纷纷订购,后来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甚至有外地客户专程上门批量采购。
小小的塑料编织篮,不仅让前白寨村农户的腰包鼓了起来,更“编”出了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陈平表示,下一步,计划引进自动化编织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开发编织工艺品、收纳篮等衍生产品,让这门“指尖技艺”成为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的“长效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