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东迁记

2025-10-27 10:28:20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新乡日报全媒体记者 翟京元通讯员 刘杰

  霜降前几天,延津县石婆固镇胡村的中易猕猴桃园里,秋阳映照下,藤架上叶子绿得发亮,果实挂得满满当当,园主崔士举在架下来回走动,时不时伸手托一托沉甸甸的果子。

  “五年了,可算是见着回头果了。”说话时,崔士举眼里都是笑。

  这五年,崔士举没少折腾。2018年,他第一次从陕西引进了400多棵“翠香”猕猴桃苗。陕西是猕猴桃的“老家”,品质好、名气大,可要把这“西果”东迁到河南延津,不是件容易事儿。

  苗子是活了,可崔士举没经验,在生长期管理上走了弯路,头一年,六成的苗子没撑住。他没放弃,第二年不仅补了苗,还一口气又种了600多棵“徐香”。

  你可能会问:河南不是也有猕猴桃吗?是的,但主产区在三门峡、南阳。新乡几乎没人种过,崔士举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按常理,猕猴桃“一年定杆、二年塑形、三年挂果、四年量产”。可偏偏在前年冬天,延津迎来了一场持续近一个月的超低温。那段时间,崔士举整宿睡不着,眼睁睁地看着本该丰收的果树大片受冻。“连包装箱都提前订好了,结果全堆在仓库里,成了摆设。”

  他没认输。从那之后,他天天往果园跑,查资料、问专家,一点点帮果树“复健”。受冻的树,重新定杆、塑形,催发新枝。今年,终于迎来了转机。

  “今年产量不算多,大概1000箱。”崔士举实话实说,“正常我这10亩地能收3万到5万斤,今年也就六七千斤。但比起前几年,这已经是‘大丰收’了。”他说的“丰收”,不光是数量,更是品质。在很多猕猴桃产区,为了省事高效,果农早就砍了公树,改用商业花粉人工授粉。崔士举却反其道而行——他果园旁边就是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生态环境好,他特意保留大量公树,让蜜蜂当“授粉使者”。

  “五一前后开花,正好赶上槐花盛开,蜜蜂特别忙。”他笑着说,“自然授粉的果子,就是不一样,味儿正,挂果率也高。”

他现在园里的猕猴桃,个个饱满,虽然已经疏过果,挂果量依然很可观。更“倔”的是,他坚决不催熟、不蘸药。市场上不少人为了抢早市,8月底就摘果,用催熟剂增糖转色。崔士举偏不,他非要等到10月下旬,霜降之前,果子自然成熟时才摘。

  “咱们的猕猴桃多长了一个多月,成熟度能到90%以上,接近全熟。”他语气里带着自信,“别人可能六七成熟就摘了,所以你网上买的猕猴桃,不是品种不好,是没熟透。”

  正是这样的“慢功夫”,换来了好口碑。现在,他的猕猴桃根本不愁卖,订单从全国各地飞来。

  “今年只是个小开始。”崔士举站在果园里,望向远处,“等技术更成熟、产量稳定了,我就带着乡亲们一起种。”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