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阳县齐街镇 党建引领绘就兴村富民“新业态”

2025-09-22 09:19:02 来源: 新乡日报 评论:0 点击:  收藏

  本报讯  党建是乡村振兴的“红色引擎”。今年以来,原阳县齐街镇始终把高质量党建摆在首位,以党建引领高效能治理,创新构建兴村富民发展模式,通过深耕设施农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三产融合,让产业有活力、群众有收入、集体有积累,描绘出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设施农业“棚”勃生长,撑开富民“增收伞”。依托数十年大棚种植传统,齐街镇盘活1.1万余亩耕地(占全镇耕地的14.28%),建成6座现代化温室大棚基地(总面积700亩),形成“散户种植+基地带动”的设施农业联合体,让“棚里经济”成为群众增收的“硬支撑”。“番茄小镇”名声响。该镇番茄年亩产达2.8万斤,该镇东川蔬菜交易市场作为核心中转枢纽,每年5月、10月集中外销番茄近30万吨,从田间地头直供全国餐桌,“齐街番茄”成为区域特色名片。“美丽经济”四季旺。该镇以孟寨村、化庄村大棚为核心,发展400余亩花卉种植,扶郎花、洋桔梗等品种四季绽放,通过订单模式覆盖郑州、太原等20余座城市,年产值约350万元,带动240余名群众日均增收90元,让“小鲜花”变成“致富花”。“蓝莓产业”添新彩。该镇引入种植大户在东川村基地发展70亩蓝莓种植,预计每亩年产量1000公斤,基地销售收入700万元,单工人工资与采摘费用每年即可为群众增收80余万元,为富民产业再添新路径。

  产业链条“延”出价值,激活转型“新动能”。该镇坚持“三链”同构思路,围绕“种得好、加工精、卖得俏”做文章,推动产业从“单打独斗”向“集群发展”转型,实现农产品增值、群众增收、品牌增效。蔬菜深加工“链”出效益。2024年,该镇引进优米康木公司,在龙王庙村产业园建成胡萝卜酱生产工厂,带动260余户农户种植3000余亩胡萝卜,年产胡萝卜酱2万余吨、产值3200余万元,企业因发展势头向好增资扩产,形成“企业+农户”的共赢格局。畜牧业升级“链”出样板。该镇同年引入冠隆养殖专业合作社,投资1600万元在邹寨村建成县域东部最大现代化蛋鸡养殖场,存栏蛋鸡16万只,年产鸡蛋5600余万枚、有机肥30余万吨,带动30余名群众就业,为畜牧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齐街方案”。非遗品牌“链”出活力。该镇推动“龙王庙粉皮”(2019年获评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型,将300余户散户整合为2家龙头企业、53个家庭作坊,实现集约化生产,年产值达1.1亿元,带动800余人就业,成为全镇带富能力最强的“明星产业”。

  三产融合“融”出活力,释放发展“新潜力”。该镇以“三资”专项行动为抓手,盘活闲置资源、培育服务产业,推动一二三产深度融合,让集体经济“活”起来、群众腰包“鼓”起来。企业赋能“带”富乡村。全镇现有72家小规模企业、3家规模以上企业,在做好企业服务的同时,引导企业参与兴村富民,累计解决500余人本地就业;众贸农产品有限公司与5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结成帮扶对子,实现村集体与群众收入“双增长”。商贸繁荣“促”富民生。该镇依托商贸优势,通过整治镇容、规范经营、成立商业街管委会,打造“烟火经济”集聚区,镇区及商业街现有商户400余家,其中2家饭店年营业额超200万元、3家超市年营业额超800万元,既带动群众“小本创业”,又拉动农产品上下游产业发展。劳务中介“稳”富就业。该镇将就业作为民生头等大事,培育6家劳务中介公司,通过“政府牵线+企业铺路”模式,2025年上半年解决3400余人次“外出+就近”就业需求;文文人力资源公司以党建为引领,在就业“三稳”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让群众“就业有门、增收有路”。

(孙海洋)

责任编辑:李昕

关于

互联网违法不良信息举报 意见反馈 新闻地图 旧版回顾
网站简介 - 联系方法 - 招聘信息 - 新乡日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大河新乡网版权所有
©1997-2022 河南致晟提供技术支持